青海频道 国社@青海 本网原创 要闻 人事 廉政 政务 富媒体 光影青海
政务信息

中国加强青藏高原高寒草原修复

2021-10-12 16:21:06 | 来源: 新华社客户端

 

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达日县一处修复后的黑土滩。新华社记者 李琳海 摄

    曾经有一段时间,面对不断退化的草场和陆续出现的黑土滩,牧民才华忧心忡忡。“牛羊吃不上草,牧草退化后,草原上出现一道道‘伤疤’,这对牧民来说是一场灾难。”

    草原是中国重要的生态系统和自然资源,在维护国家生态安全、促进农牧民增收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才华的家位于三江源腹地的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达日县窝赛乡,这里海拔超4000米。才华家共有2000多亩草场、80多头牦牛,2018年他被政府聘为草原管护员。

    才华说,20世纪90年代初,受气候干旱和过度放牧等因素影响,达日县很多草原上的牧草逐渐稀疏,有些地方甚至出现了寸草不生的黑色斑块。这种被称为“黑土滩”的土地,是草原退化的标志。

牧民才华在自家草场中。新华社记者 李琳海 摄

    才华的话得到了草原专家罗日盖的印证。66岁的罗日盖曾是达日县草原站站长,和牧草打了40年交道。罗日盖说,2011年,达日县满掌乡退化草原面积达80%以上,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很多牧民赶着牛羊,到其他地区租用草场,维持生计。

    “在高寒、高海拔地区修复草原需要花更大的气力,我们通过全面提升技术手段以及动员牧民参与,使青藏高原草原修复成效显著。”青海省林业和草原局草原管理处处长张洪明说。

    达日县委常委、吉迈镇党委书记才让尼玛介绍,达日县目前已累计投入资金6.4亿元,相继实施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一期、二期、退牧还草、黑土滩综合治理、林业有害生物防控、草原有害生物防控、退化草原人工种草生态修复、湿地保护等工程。

    深秋时节,记者在达日县满掌乡查干村一处黑土滩修复点看到,2个月前种植的草籽已抽出新芽,部分草籽高度没过人的膝盖,雄鹰在高空飞翔,黄河水绕着县城流淌。

    达日县林草局副局长贺文靖介绍,当地草原修复主要选择披碱草、冷地早熟禾、中华羊茅等草种,并积极探索示范推广草种组合搭配、配方施肥、有害生物防控等技术,为草原生态保护修复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果洛州率先在青海实行“草长制”,形成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草地资源保护管理发展模式和严格的草原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建立了草原管护网格化和管护队伍组织化制度,把草场承包,草原生态保护、修复、利用等活动纳入管护体系,形成全区域覆盖。

    青海省林草局局长李晓南介绍,“十三五”期间,青海省治理黑土滩型退化草地797.81万亩,全省草原综合植被盖度达到57.4%,比2011年提高了3.2个百分点,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6个百分点,草原植被盖度保持稳定及趋于好转的草原面积占86.85%。

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久治县境内的“年保玉则”美景。新华社记者 李琳海 摄

    从达日县驱车上百公里至果洛州久治县,这个县因“年保玉则”这一4A级景区而闻名。景区保护管理局党委书记先科告诉记者,山、湖、草、花海是这个景区最靓丽的名片,雪豹、黑颈鹤、岩羊等野生动物经常光顾这里。

    “游客的不断增多增加了草原被破坏的风险。后来,我们为保护生态让路,景区于2018年关停。”先科说。

    久治县副县长代勇说,为了保护草场和生物多样性,久治县做出了巨大牺牲。去年,该县的财政收入为1200万元,而在2017年仅“年保玉则”景区的门票收入就有900万。

    国家林草局草原司相关负责人介绍,“十三五”期间,中国草原保护修复进程明显加快,重大政策落地生根,重大工程成效显著,草原生态质量不断提高。中国草原实现质量、数量双增,草原生态持续恶化趋势得到初步遏制。

    2020年全国草原综合植被盖度达到56.1%,草原鲜草产量达11亿吨,较2015年增加近8000万吨。

    “如今看着草原上牛羊成群,毡房点点,那个记忆深处的草原又回来了。”罗日盖说。

[责任编辑: 卡娅梅朵 ]
光影青海
01007019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127948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