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频道 国社@青海 本网原创 要闻 人事 廉政 政务 富媒体 光影青海
政务信息

牢记重托呵护江源 清水长流造福华夏

2021-10-20 17:08:01 | 来源: 果洛在线

    美丽而神秘的三江源,地处青藏高原腹地,是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地。保护好这一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和高原生物种质资源库,对全国乃至全球意义重大。2005年,我国启动了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一期工程;2015年底,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审议通过《中国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方案》,这是我国第一个国家公园体制试点。

    2021年10月12日,公布国家公园名单,其中三江源国家公园位列首位,成为第一批国家公园。本报记者走访了四位亲身参与了体制试点的建设者、保护者、见证者,分享他们的感受和建设保护三江源的故事。

更加守护建设好三江源生态

——访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党委委员、副局长田俊量

本报记者 何敏

    

    田俊量在下乡途中。

    三江源国家公园是我国第一个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在中央和国家相关部委的指导支持下,青海省承担国家使命,勇于改革创新,大胆探索实践,经过5年的艰辛努力,全面完成体制试点任务。

    2021年10月12日,国家公布了国家公园名单,三江源国家公园正式设立了,这是造福青海、全国乃至东南亚地区人民的大事。本报记者走访了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党委委员、副局长田俊量。

    记者: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历经5年,在试点建设中我们取得了哪些方面的成效?

    田俊量: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开展以来,从国家层面到我省,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通过各地各部门干部职工、广大基层群众的共同努力,我省探索出一条可复制、可推广的生态文明建设之路,在建设国家公园试点中贡献了“青海智慧”。取得的成效具体体现在5个方面,一是形成了“九个一”的三江源模式,二是推动宏观生态格局总体继续好转,三是试点区民生得到有效改善;四是国家公园社会效应日益发挥,五是形成了一系列有深度的研究成果。

    记者:在体制试点建设中,我们取得了哪些有益的经验?

    田俊量:在超过12万平方公里的三江源地区完成全新体制的国家公园试点,总结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取得的创新经验,一方面,探索了管理体制的“两个统一行使”,即立足“统一行使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所有者职责,统一行使所有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和生态保护修复职责”,以科学规划引领自然资源保护利用,以自然资源科学治理推动规划落地见效。另一方面,探索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国家公园的体制机制、政策制度、技术标准、生态保护、机构运行等要素。要将国家公园这样的世纪工程建设好,打牢基础至关重要,体制、科学、政策、机构都是重要的基石,而我们所做的工作和努力,就是在这些方面积累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记者:您全程参与了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工作,在国家公园正式成立之时,您有什么样的感受?

    田俊量:最大的感受就是,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国家公园在服务大众利益方面承担着重要的使命,要实现国家公园和自然资源的严格保护和永续利用,核心是探索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模式。因为当地的老百姓就是那块地方的主人,建立一个和谐的人地关系,把老百姓发展的事情解决好,让他们的生活过得好了,使得“保护”成为老百姓的日子,成为他们生产生活的一部分甚至是全部,那时候,保护生态就成了自然而然的事情。在这方面,我省探索了以人民为核心的生态保护机制,通过采取为原住居民保留一部分区域用于基本生活和开展传统农牧业、实施生态管护公益岗位制度等措施,进一步理顺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大大增强了牧民群众的获得感,促进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保护好三江源是我们的责任

——访生态管护员康杰

本报记者 王湘琳

生态管护员康杰。本报记者 王湘琳 摄

    10月12日,国家公布了国家公园名单,正式设立了三江源国家公园,这对青海乃至全国人民来说是一件大喜事。在体制试点中,探索建立了三江源国家公园生态管护员机制,让牧民实现了由传统的草原利用者转变为草原保护者,让他们参与守护自己的家园。日前,记者走访了果洛藏族自治州玛多县黄河乡生态管护员康杰。

    记者:如今,越来越多的牧民群众体会到保护生态的深远意义,生态管护员们承担起保护三江源的重任,三江源国家公园正式设立,此时此刻你的心情是怎么样的?

    康杰:我非常的激动,从草原到国家公园,我从‘草原的人’变成‘国家的人’,这是件很让人自豪的事。自从2016年成为生态管护员后,加强了生态管护,现在我们乡管护范围内藏野驴到处能看见、棕熊也经常出没,河湖也重新清澈了。我从小就在马背上长大,保护三江源就是保护我们自己。过去,很多玛多人的记忆中,我们目睹了草场退化严重、野生动物淡出视野、大小湖泊逐渐消失,随着国家相继实施三江源生态保护与建设工程一期、二期,再到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我感受到了玛多地区生态环境逐步恢复,湖泊数量逐年增加,美丽壮观的千湖景观又重现了。

    记者:过去十年,三江源地区的生态修复工作取得了积极成果,自2016年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启动以来尤为明显,作为生态管护员你的职责是什么?

    康杰:我负责对园区内的湿地、河源水源地、林地、草地、野生动物进行日常巡护,开展法律法规和政策宣传,发现报告并制止破坏生态行为,监督执行禁牧和草畜平衡情况,同时在日常巡护工作中,维护生态环境卫生,开展全域无垃圾治理行动,使用专用的手机App每日报送巡查情况,记录保护区内动植物的现状。现在巡视范围很大,有时候一周才能完成任务,但是必须按照标准去执行,该巡视到的地方必须走到。县里还为我们配备了服装、管护用品等装备,相比过去,现在的生活越来越好。如今玛多县“六位一体”共建共治共享基层社会治理模式,赋予了我们生态管护员“基层党建、生态保护、精准扶贫、民族团结、精神文明、义务教育”等职责,我深感责任重大,今后更加努力地保护好三江源的绿水青山。

    记者:随着国家公园示范省建设和三江源国家公园的设立,你的生活将会发生哪些变化?

    康杰:成为生态管护员后,我实现年收入2.16万元。我也由传统的草原利用者转变为草原保护者,现在我们乡基本上每家每户都有一名生态管护员,园区也实现了“一户一岗”,3042名生态管护员持证上岗。我们每天的工作除了日常巡护外,还要协助村“两委”宣传一些党的方针政策,让更多的人积极参与到国家公园建设之中,我喜欢生态管护员这份工作,它让我们端上了“生态碗”,吃上了“绿色饭”,真真切切体会到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带来的实惠,实现了生态保护和我们生活富裕的“共赢”。

    三江源国家公园正式设立,这是造福江源人民的大事,我们牧民将更加主动地参与到生态环境保护中,教育乡亲和小孩们呵护自己生活的家园,在草原上放牧的牧民,也会在放牧时时刻留心脚下,把能看到的垃圾都捡回去,交给村里的垃圾收集点集中清理,保护环境将越来越变成牧民群众的一种自觉行为。

 三江源国家公园是江源人打造的亮丽“名片”

——访中国科学院三江源国家公园研究院副院长魏立新

本报记者 程宦宁

  

魏立新和牧民一起合影。

    雪山、森林、湖泊、湿地、草原、河流……是自然的馈赠;牛羊成群,珍禽繁多,猛兽独行……是动物的天堂,也是人类的净地。三江源国家公园是我国刚刚公布的五个国家公园之一,它是促进生态文明建设、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的有效载体,也是探索创新发展方式的有效途径。日前,中国科学院三江源国家公园研究院副院长魏立新接受了本报记者专访。

    记者:三江源国家公园的正式设立对我省意味着什么?

    魏立新:首先,三江源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是世界第三极和生物多样性最富集的地区,党中央高度关注。三江源国家公园是我国首个体制试点的国家公园。因其覆盖范围广,地处三江之源,备受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在如此广袤的生态保护区域,实施生态保护管理体制平台尚属首次。

    其次,青海担负着积累经验、提供示范的重任。继续坚持推进国家公园建设,理顺管理体制,创新运行机制,加强监督管理,强化政策支持,探索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经验,是青海省建设国家公园示范省的必经之路,围绕三江源国家公园的生态环境保护、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区域可持续发展等开展科学研究,为我国国家公园建设提供借鉴与示范。

    再次,三江源国家公园为全国生态保护立标。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以来,集中统一的管理体制基本构建,生态管护公益岗位全覆盖,统一的生态管护模式基本确立,坚持生态保护第一,做到了增水增绿增和谐,有效协调了牧民脱贫致富与国家公园生态保护的关系,充分调动了牧民参与保护的自觉性和积极性,促进人的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相统一。

    记者:三江源国家公园的正式设立对我省生物多样性保护将产生什么影响?

    魏立新:一是生物多样性关系人类福祉,是地球生命共同体的血脉和根基。三江源国家公园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富集的地区之一,这里有丰富的高寒植物物种,又是野生动物的王国,同时也是我国重要的水源地,三江源国家公园的动物、植物、高山、湖泊、冰川……特别是冻土及高原鱼类的多样性保护工作十分重要。对我省生物多样性保护相应提出了更高要求,将对我国脆弱生态区的生物多样性保护产生积极影响。

    二是为动物提供栖息地和自然保护地。我们都知道,很多动物都是以植物为生,它们需要喝水,需要地方休息,乃至于有些适当的领地。三江源国家公园的建立将会更加禁止对动物的狩猎,对土壤、植被的破坏,这就为野生动物的生存提供了一个很好的保障,对于野生动物的生存、发展、繁衍将起着极大的良性作用。

    三是保护植被和土壤微生物。三江源国家公园的正式成立将需要大量的投入和高度的保护。退化植被的保护和修复将有利于保护土壤及其功能的维护,进一步提升植物多样性保护、微生物和生态系统多样性的保护。

    记者:三江源国家公园的正式设立对生态保护将起到怎样的推动作用?

    魏立新: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以来,生态保护和恢复成效日益显现,水资源总量明显增加,植被盖度明显提高,生物多样性明显增多,牧民生活水平明显改善,环境质量持续提升,生态功能不断强化,牧民生产生活方式发生重大变化,充分展示了国家公园对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之路的示范作用。

    有利于区域生态良性循环。三江源国家公园正式设立,能提高我们保护环境的意识。从长远来看,完全符合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发展,是对人和自然和谐发展的完美的解释。首批国家公园的设立,有利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有利于子孙后代的福利。

做三江源生态忠实的记录者

——访环保志愿者才项南加

本报记者 公保安加

才项南加在野外拍摄。

    青海最大的价值在生态,最大的潜力在生态,最大的责任也在生态。在三江源国家公园正式设立之际,本报记者专访了十年如一日记录大自然、监测蒙旗草原生态的环保志愿者才项南加。

    记者:经过5年的试点后,10月12日国家公布国家公园名单,三江源国家公园正式设立,作为一个热衷于记录大自然的环保志愿者,您有何感受?

    才项南加:长江、黄河、澜沧江发源于咱们青海,为流经的地方带去了发展的血液,我为自己生长在青海而感到骄傲和自豪,也由此深感我们肩上的责任很重。如今,三江源国家公园正式设立了,我将更加积极参与环保志愿活动,也将更加用心记录生态,力求用更好的作品展现青海、宣传好青海的美丽和魅力。

    对于关注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的人来说,三江源国家公园的正式设立无疑是一件大事好事,对摄影爱好者和生态记录者,这更是一件大喜事,三江源遍地都是自然美景,一草一木都有标致的美,作为一个生态记录者,我衷心祝福三江源的生态资源更加丰富,生态功能日益恢复,人与自然更加和谐。

    记者:经常游走在河南县的山山水水,记录大自然的美丽和奥妙,在您的记忆里,这么多年来河南县的生态环境都有哪些变化?

    才项南加:牧人们骨子里就带着保护生态环境的传统,对他们来说,草原上的每一座山,每一条河,一景一物都是神圣不可侵犯的,这就给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创造了最好的条件和坚实的基础。开展生态文明建设以来,在政府倡导和全民自觉行动中,河南县的山水林草湖变得更加充满生机,蒙旗草原四处繁衍生息,成了雪豹的栖息地,黑鹳的繁殖地,各种珍禽的中段憩息地,种群数量也越来越多了,概括成一句话就是: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野生动物更多。

    记者:这么多年和大自然的亲密接触中,您个人都有哪些收获?

    才项南加:我在10年的环保志愿工作中颇有收获,归纳起来有三个方面:首先,我看到了纯净河南的美丽色彩,十八大以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生态文明建设政策落实,让我们县全域“天蓝地绿人更纯”;其次,在这10年间,我发现了大自然的奥妙和丰富资源。从2001年从事生态工作以来,我在工作之余抽出了大量时间进山入林拍摄生态、监测生态、记录生态,迄今拍摄了野生鸟类有250种,其他野生动物有50多种,高原植物及蒙藏药材植物类有700余种;其三,我们在2012年发现的雪豹及雪豹的动态监测记录是三江源地区的首次发现,同时也充实了高原兰科植物、高原蕨类植物和黑鹳、黑颈鹤等的记录。

[责任编辑: 马洪婷 ]
光影青海
01007019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1279756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