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2日,玛多“5·22”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工作启动以来,果洛州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和省委省政府总体部署,科学谋划统筹,州县乡合力推进,逐级压实责任,迅速组织实施,重点做好农牧民房屋维修加固、学校师生安置、医疗机构正常运行和城乡基础设施维护等工作,做到重建工作“零事故”“零上访”“零纠纷”,灾后恢复重建进展顺利,灾区群众生产生活得到保障。
一、加强组织领导,展现责任担当。一是压实工作责任。成立州党政主要负责同志担任指挥长的灾后重建指挥部,下设11个专项组,统筹推进灾后恢复重建各项工作。抽调16名州级领导,成立以州委常委为组长的农房维修加固包县指导组6个,以州级领导为组长的农房维修加固督导组3个,深入基层乡镇常态化开展实地督导;抽调80余名县级干部和100余名乡科级干部成立县级工作组,会同州级工作组下沉一线,动员群众、解决问题、推动落实,构建起统一指挥、统筹协调、高效运转,横向联动、纵向到底的工作机制。二是强化党建引领。制定《强化党建引领全力打赢灾后恢复重建攻坚战的若干措施》,从5个方面30项具体举措着手,通过各级党组织将党建触角延伸至各领域各行各业,结合党史学习教育开展玛多“5.22”地震抗震救灾感恩教育,不断凝聚奋进新时代、建设新果洛的民心合力。组织干部群众开展地企联动,开展向施工人员“献一条哈达、送一碗酸奶、倒一杯热茶”活动,既让受灾群众看到党的政策落实成效,也让施工人员感受到果洛人民的感恩之心,形成同心同力、合力推进的良好局面。
二、坚持质量优先,科学推进重建。一是认真谋划重建项目。针对州县专业力量缺乏的实际,主动加强与省指挥部各成员单位的汇报衔接,争取最大限度指导支持,全方位谋划推进好生态环境修复、住房建设、交通设施、公共服务、产业恢复、城乡建设、防灾减灾、和谐家园八大灾后重建工程项目。邀请省直部门专家全程参与指导灾后恢复重建项目建设各个环节,所有项目做到全州统筹“一盘棋”,不搞各自为政,由行业部门归口论证审批,确保实现所有项目设计一个“漏斗”出,切实提升恢复重建项目规划建设水平。二是稳步推进工程进度。坚持“以人为本、保障民生,生态优先、严守红线,因地制宜、科学实施,自力更生、争取支持”的重建原则,主动加强工作汇报和项目对接,已落实灾后恢复重建项目132项,下达资金16. 03亿元。经省州县乡多轮次核查,全面核准B、C、D级户主信息资料,锁定维修加固和重建户数,最终确定农牧民住房B、C、D级维修加固16774户,今年需实施B、C级农房维修和加固共13911户。建立施工企业、监理、项目管理公司、乡村干部、住户五方签字画押施工机制和“一户一档”工程台账及工程进度日报制度,全面推进维修加固工作。截至9月30日,除玛多县无法实施的258户彩钢房外,全州B、C级房屋维修加固已全面完成,D级农户采取投亲靠友等方式进行临时过渡安置。
三、坚持民生为本,加强统筹协调。一是多措并举稳教学。成立玛多县学生过渡安置就读转移工作协调小组,制定《玛多县中小学(幼儿园)师生灾后过渡安置方案》,确定就地、异地两种安置途径。在省教育厅的指导下,在保证工程质量、进度的前提下,制定方案改造提升果洛州职业技术学校(老校区),整合州特殊教育学校、州幼儿园资源,维修玛多县民族小学和花石峡镇寄宿制小学设施,除安置在西宁三江源民族中学的229名学生外,其余2933名玛多县学前和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分别安置在玛多县民族小学、花石峡镇藏文中心寄宿制小学、果洛州职业技术学校等9所学校,9月1日实现按期开学开课。二是突出重点稳运转。目前,玛多县医共体总院安置在县敬老服务中心大楼,花石峡镇、玛查理镇、扎陵湖乡卫生院在原址安置,黄河乡卫生院与乡政府一并安置,全县所有医疗机构正常运转。全县水、电、暖、讯、污水处理等设施全部恢复正常运行,过渡安置点已开始供暖。县直各部门和省州驻县各单位过渡安置到B级建筑内,临时办公帐篷全部拆除,所属部门单位办公楼灾后加固维修重建方案正在加紧编制。同时,认真做好疫情防控各项工作,加大疫苗接种力度,加强人员监管和消毒消杀、体温测量等日常防控工作。三是强化保障稳民心。根据各县实际,在灾后恢复重建启动后,对受灾群众温暖过冬事宜提前谋划安排,统筹红十字会、民政、应急等物资,在满足群众刚需基础上,重点加大帐篷、棉服、被褥等物资储备,做好低保供养人员、困难群体救助金发放和福利院、养老院的保障。安排农牧部门做好牧户和牲畜过冬准备,引导群众加大牲畜出栏量,备足饲草料,加固畜棚畜舍,尽量降低过冬受灾风险,协助群众做好牲畜出栏销售帮扶,加强市场监管,维护好群众利益。
下一步,果洛州将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总体部署,扛牢抗实重建主体责任,紧盯目标任务,落实责任清单,严肃财经纪律,强化督导检查,主动加强沟通衔接,落实好土地、金融、税收、产业和生态环保等政策,实施好生态环境修复、住房建设、交通设施、公共服务、产业恢复、城乡建设、防灾减灾、和谐家园八大工程项目,切实把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事做实做细、办快办好,高质量推进灾后恢复重建各项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