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频道 国社@青海 本网原创 要闻 人事 廉政 政务 富媒体 光影青海
政务信息

班玛县“七个狠抓”着力打造青南牧区生态文明高地

2021-11-01 16:06:09 | 来源: 青海在线网

班玛县风景

    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班玛县地处青海东南部,有着青海省面积最大的原始森林,是全国重点生态公益林区和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县域内80%以上地域在生态红线范围内,特殊的地理位置决定了保护生态环境是班玛的首要职责。近年来,班玛县清醒认识班玛所处的生态地位、生态优势、生态价值,以“国之大者”的眼界勇担生态环境保护责任,以生态文明理念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积极构建科学合理的生态安全格局和产业发展格局,加快推进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着力打造青南牧区生态文明高地,切实保护好三江源和“地球第三极”,全县生态环境状况持续好转,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显著增强,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导向愈加鲜明,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取得历史性成效。

    狠抓组织领导,强化生态保护新担当。加强党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全面领导,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高标准谋划、高起点要求、高站位部署、高质量推进,全县上下始终保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定力。从严落实环境保护“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强化县乡两级党委政府和各级职能部门环保职责,实行生态保护优先目标责任制度,形成党政齐抓共管、部门协同推进、县乡联动作战、全民共建共治的“大环保”格局。坚持县委常委会、县政府常务会、四大班子联席会和全县性会议,逢会必讲、逢会必学、逢会必提生态环境保护,及时跟进学习新理论、领悟新思想、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以超常规举措加

    强生态环境保护,推动省州生态文明建设的各项决策部署在班玛落地见效。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亲自研究部署、亲自过问协调、亲自督促检查、亲自推动落实,县四大班子领导一线办公解决环保领域疑难问题,以钉钉子精神狠抓环保督察问题整改,切实提高工作执行力,确保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各项任务落实落细。

    狠抓宣传引导,树牢生态文明新理念。立足班玛地处三江源核心区的特殊地理环境实情,深入开展生态县情教育进机关、进农村、进社区、进军营、进学校、进企业、进寺院,不断增强广大干部群众的环保意识、生态理念和法治观念,夯实生态环境保护的思想基础和群众基础。教育引导干部群众牢记“三个最大”、心怀“国之大者”,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高度出发,积极参与生态环境保护、建设美好家园,构建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生态治理共同体,干部层面讲生态、学生态、抓生态,群众层面爱绿、护绿、植绿成为新常态。创新生态文明宣传引导,大力宣传节能减排、绿色发展的现代理念,积极倡导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生产生活方式,努力营造合理消费、爱护生态环境的社会风尚,切实让崇尚生态文明、推进绿色发展成为全县广大干部群众的思想和行动自觉,推动实现群众朴素生态观向现代生态观转变、要我保护向我要保护转变。

    狠抓项目推进,开创生态建设新局面。稳步推进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二期工程,积极实施岷江流域生态修复、湿地保护修复等重大生态项目,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冰”系统治理,全县森林覆盖率达31.79%,草原综合植被覆盖率达79.64%。大力开展国土绿化巩固提升“三年行动”,着力推进重点区域绿化、整体推进乡村绿化、加快推进城镇绿化,“十三五”期间共完成人工造林7.1万亩,封山育林10万亩,赛来塘镇被评为“省级森林城镇”,玛可河林场跻身“全国首批森林康养林场”“全国十佳林场”行列。累计投入5.3亿元实施草原建设、退牧还草、牧草良种补贴、人工种草、草场治理、鼠虫害防治、黑土滩治理等项目,人工种草10.5万亩,黑土滩治理22万亩,有效保持水土流失面积14.43万亩。全面落实各项生态保护政策,全县设置生态公益管护岗位2037个,管护森林面积265万亩、草原面积733.26万亩,每年落实生态管护费3575.92万元、落实农牧民草原生态奖补资金3971万元,生态管护工作扎实有效。同时,扎实推进生态文明体制改革,调整划定生态保护红线4605平方公里,打造玛可河国家湿地公园1处,红军沟革命遗址获批成为首批国家草原自然公园建设试点。

    班玛县风景

    狠抓污染防治,拓展生态宜居新空间。坚持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相结合,通过开展燃煤锅炉整治、煤改电清洁能源改造、建筑工地扬尘治理、医疗废物集中处置、集中式饮用水源地保护、环境质量监测等一系列有效措施,全面打响“三大保卫战”。严格执行主体功能区红线,扎实推进两轮中央环保督察反馈意见问题整改,制止各类违法行为35起,查处乱占乱建、未批先建等违法行为14起,生态环境领域隐患基本排除。

    投资1889万元建成县城污水处理厂,建设生活垃圾填埋场5ch座、垃圾焚烧炉21座,加快推进城镇污水处理、垃圾填埋和清运体系建设,强化县域水质、空气质量监测系统建设及森林、草原、地质、气象、地震等灾害监测网络建设。积极创建“全省清洁能源建设示范县”,加快江日堂乡地热资源开发,稳步推进“煤改电”,大力推广清洁能源使用。持续推进污染防治工作,全县绿化覆盖率达34%,污水处理率达84%,垃圾处理率达85%,空气质量平均优良天数达到98%,绿色生活指数达73.01,环境质量指数达93.28,绿色发展指数达76.57,公众对生态环境的认知度和满意度达96.28%。

    狠抓综合治理,擦亮生态环境新底色。强力推进环境整治,全面开展河湖“清四乱”和“家园美化”行动,持续清理残垣断壁、建筑垃圾、废旧经幡、白色污染,集中整治生态环境领域乱象,城乡周边、交通沿线、河床河道、旅游景区环境面貌发生巨大变化,城乡居民幸福指数持续上升。取缔无证砂场41家,完善整合合法沙场5家,收缴矿权出让金350万元,乱采滥挖现象得到彻底根治。深入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接续推进农牧区人居环境整治和村容村貌提升工程,建设美丽城镇1个、建设美丽乡村9个,改造棚户区560户,新建和改扩建厕所1727座。积极创建“全域无垃圾示范县”,严格落实“禁塑令”和“门前四包”,建立环境卫生网格化管护制度,常态长效开展环境卫生整治行动,累计清理废旧经幡5600余吨,环境突出问题得到彻底解决。结合新型城镇化建设,扎实开展城镇风貌大整治大改造行动,着力绿化美化亮化城乡环境,建设生态宜居美丽家园,全县人居环境大有改观。

    狠抓常态管护,构建生态监管新格局。严格落实河湖长制,对全县301条大小河流建立县、乡、村三级河湖名录和河湖长责任体系,切实保护和改善水生态环境。全面推行林长制、草长制,扎实开展森林草原执法、巡护和防火等工作,严禁非法占用和破坏林草植被,加大森林、湿地和草原的保护力度,确保生态资源恢复建设和永续利用。建立生态环境保护综合执法联动机制,依法打击非法采砂、乱占乱建等破坏生态环境违法行为,坚决守住生态红线和环保底线。建立环境监管网格化模式,整合生态管护员等2037余人为网格管理员,通过定格、定人、定责方式,实行环境保护全方位精准化监管,从源头上防治生态环境人为破坏。依法落实长江禁捕令,维护好生物多样性,自然生态系统功能实现了根本好转。严格落实排污许可、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和自然资源资产有偿使用制度,逐步完善生态环境保护相关法规和执法司法制度,健全公众参与决策机制,建立以绿色低碳发展为导向的生态文明绩效考核体系,不断完善生态环境保护“管的机制”、提升“护的能力”,确保生态领域总体安全。

    狠抓绿色转型,打造生态产业新模式。突出畜牧业主导地位抓改造升级和增产增效,大力发展生态畜牧业,累计投入各类资金6700多万元,在32个生态畜牧业合作社建成产业化项目37个,其中牦牛养殖基地28个、野血牦牛繁育基地1个、犏牛繁育基地3个、奶牛养殖基地1个、大黄种植基地、羊肚菌种植基地1个、有机肥加工基地1个,实现了生态增绿和牧民增收互利共赢。坚持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坚定不移地发展壮大绿色农林产业,建成“百亩蔬菜”“千亩黑青稞”“万亩藏雪茶”基地,其中藏雪茶产业共带动1414名建档立卡户累计增收727万元,2018至2020年实现产业分红306.56万元,带动503户建档立户户均增收6094元。立足打造“绿色有机示范县”,积极培育发展绿色、生态、优质、有机农牧业,因地制宜发展羊肚菌、大黄等特色产业,羊肚菌人工种植以亩产超400斤的收成开创了高原新纪录,大黄种植实现了既保生态又促脱贫。着力构建绿色产业体系,建成牛粪有机肥厂、炒面加工厂、乳制品加工厂、石刻加工厂、红色泉饮用天然水厂等,不断延伸产业链条、提高产品附加值,2020年全县农牧业总产值达到1.92亿元、同比增长4.11%,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9141元、同比增长8.7%。深入践行“一优两高”,探索建立生态旅游开发与生态资源保护衔接机制,促进“生态+旅游”深度融合,着力打造“步步是景、处处皆游”的全域旅游大格局,力争使绿色生态成为经济发展的新引擎、群众增收的新来源、乡村振兴的新亮点。

[责任编辑: 卡娅梅朵 ]
光影青海
01007019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128018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