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频道 国社@青海 本网原创 要闻 人事 廉政 政务 富媒体 光影青海
新闻

“菜篮子”挑起“大担子” 苏尔吉村跑出乡村振兴加速度

2021-12-10 17:09:17 | 来源: 新华网

  新华网西宁12月10日(鱼昊 马洪婷)冬日,漫步在青海省西宁市湟中区共和镇苏尔吉村,精心粉刷的房屋错落有致,平坦的柏油路上不时有轿车经过。沿着硬化道路一路前行来到村广场,假山、雕塑、长廊……眼前的景象让人忘却自己身在山村。

苏尔吉村村民晾晒小麦(资料照片)。新华网发(杨不语 摄)

  正值农闲时节,种植户奎花春正在家门口与村民聊天,交流蔬菜种植经验。“现在日子越来越好了,以前从没想到能通过种菜过上好日子。”奎花春说,种菜是个苦差事,但只要肯吃苦下力,就能勤劳致富。

  在奎花春的150亩地里,种着菠菜、萝卜和生菜,此外,还有90亩地种着当归。这些菜被销往甘肃、四川、上海和广州。一年下来,加上药材销售的收入,奎花春一家能有25万元的收入。

在苏尔吉村的菜地里,菜农忙着收菜(资料照片)。新华网发(杨不语 摄)

  像奎花春这样的种植大户,苏尔吉村还有很多。近年来,共和镇各村除了大规模种植大葱,还利用海拔高、日光充足的有利自然条件,引导群众不断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无公害蔬菜,露天种植大白菜、紫甘蓝、西蓝花、菠菜、食用百合、娃娃菜等蔬菜。并且成立了蔬菜种植营销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注册登记了“苏尔吉”商标,着力打造绿色、有机品牌,不断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

  为积极打造从田间地头到厨房餐桌的蔬菜产业一体化销售平台,苏尔吉村如今已建成两座500吨冷库、1间250平方米蔬菜加工包装车间、1个育苗基地、1座2000吨交易大棚以及6处蔬菜直销点,并建成了全省首家农村无公害蔬菜农药残留监测站,全村产出的蔬菜实现了统一检测、统一包装、统一储藏、统一品牌和统一销售,打通了从生产到销售的“最后一公里”。

苏尔吉村一角(资料照片)。新华网 马洪婷 摄

  “如今,村里种植面积由2002年的60亩增加到了2020年的1600余亩,蔬菜种植产值占全村种植业总产值的60%,蔬菜产业已成为苏尔吉村农民增收的主导产业。”苏尔吉村党支部书记苏生成介绍,目前,全村蔬菜年产量达630余万斤,年产值达567万元,此外,村里的种植大户每年吸收周边群众务工,发放工资200余万元。

  提到苏书记,村里人有说不完的话,讲不完的故事。奎花春说,她们家如今能成为村里的种菜大户,当初都是苏书记的思路。“以前,靠着传统的种植模式,我们一年忙到头赚不了多少钱,可能还会赔钱。于是村‘两委’决定带大家寻找一条致富新路。之后,苏书记认为大规模发展露地蔬菜产业是苏尔吉村最好的选择。”2000年,苏生成自掏腰包到乐都学习种菜技术,随后,他带领村“两委”班子争取到农贷资金2万元,试种荷兰豆4公顷并获得成功。实践出真知,村民们看到了种植蔬菜的甜头,第二年纷纷跟着种起了菜。

苏尔吉村一角(资料照片)。新华网 马洪婷 摄

  村民的收入慢慢提高了,苏生成并不满足于此,他要的是家富、村美、人和的高原美丽乡村。

  2017年,苏生成作为党的十九大代表现场聆听了报告,感触很深,干劲更足了。对照苏尔吉村现状,村“两委”班子意识到,要想实现产业良性发展,必须拓展产业链条,发展乡村旅游,不仅要让村民吃上“蔬菜饭”,还要吃上“旅游饭”,推进村经济发展二次转型升级势在必行。

  依托历史文化底蕴,打造乡村旅游品牌,苏尔吉村建成观景平台、农耕文化园、花圃等旅游景点。今年,以打造全省乡村振兴示范试点为契机,苏尔吉村已完成道路绿化、铺设柏油路、改建党史馆等工作。同时完成了新建民俗文化长廊、全智能育苗基地木栈道等设施建设,以党建引领绿色产业发展,助推乡村振兴。

苏尔吉村村民忙着搬运蔬菜(资料图)。新华网发(杨不语 摄)

  最近,苏生成主动带领村民学习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作为一名党员,我有义务带领大家学习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这不仅有助于我们了解党史,还能帮助村民们拓宽思想、激发积极性和创造力。”苏生成说。

  “柏油路上跑小车,观景台上看风景,农家乐里庆盛世,家家传唱幸福歌。”如今,越来越多的游客到苏尔吉村体验农事,感受乡村美景,高原美丽乡村画面呈现在人们面前。(完)

[责任编辑: 鱼昊 ]
光影青海
01007019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128147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