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城西区农业农村和乡村振兴局将“我为群众办实事”贯穿到实施“三乡工程”全过程,坚持主动谋划、统筹安排,结合实际,深入探索乡村振兴有效途径,以“4+”模式谱写村集体经济发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党建示范引领促发展“四部曲”。
“科学谋划+压实责任”增实效。充分挖掘现有资源,实施火东村中藏药材种植、汉庄村花卉种植和树莓采摘基地、杨家湾村樱桃采摘、彭家寨村综合楼建设、苏家河湾村海湖滨河丽景等集体经济项目,为村集体经济注入造血干细胞。按照《城西区2021年推进“三乡工程”重点任务清单》划分部门任务,压实工作责任,制定区级领导、部门联点包村工作机制及“三乡工程”联席会议制度,以严标准谋划、多举措助力、高质量推进“三乡工程”顺利进行。前三季度全区12村集体收入达到2547.48万元,同比增长了3.2%,产业发展成效初显。
“设施配备+提升环境”强基础。投入200万元,大力实施乡村振兴“百乡千村”示范工程,打造彭家寨村东、西小区,火东村,苏家河湾村4个“百乡千村”示范村;征集2022年新村安置小区基础设施维修项目共8项,收缴新村安置小区基础设施维修资金674.12万元,进一步推进新村安置小区基础设施维修管理工作;深入推进小区垃圾分类试点工作,9个新村安置小区“小黄狗”垃圾分类设备已全面覆盖。通过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任务落实,实现农村卫生厕所全覆盖、城乡环卫一体化全覆盖、所有村并入城市污水管网,助推城乡人居环境显著改善。
“发展产业+培训就业”促增收。把培育乡村文化能人作为推动文化进户、加强乡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工程来抓,目前全区培育出100余名乡村文化能人,发展舞蹈、民乐、曲艺、合唱、时装表演、锅庄等文艺团体60余个,拓展出乡村文化志愿服务新载体;打造晨光村“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青海越弦传承基地”、成立刘家寨村百名绣娘组成的村集体经济合作社及汉庄村“手工艺品制作基地”,有效推动乡村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发展;紧扣资源发挥作用,加大农村转移就业劳动力、城镇登记失业人员、毕业年度和未就业高校毕业生等各类城乡未就业劳动者以及退役军人、妇女等群体职业技能培训和创业培训力度。截至11月底,开展各类职业技能提升培训74期4101人,有效促进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创业,提升了乡村特色产业的附加值。
“党建示范+政策兜底”重保障。坚持问题导向与发展导向相统一,扎实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党建示范带建设,全面落实好“三乡工程”各项任务。组织召开“城乡发展一体化”党建示范带建设恳谈会,设置接待接访、志愿服务、党群议事、党群活动、党史展示、“两代表一委员”联络站等功能室,参照城市社区服务模式,在杨家寨、苏家河湾、汉庄等村打造“一站式”服务大厅,构建“15分钟党建服务圈”。充分发挥《西宁市支持“三乡工程”三十条措施》促进作用,加大金融保险支持,依托“金穗服务惠万家”工程、“惠社e贷”“扶社贷”等,推进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建设。与农商银行签订合作协议,组织辖区12个村“两委”负责人和企业召开金融扶持农民合作社“扶社贷”对接会,并针对彭家寨镇、虎台街道办事处产业兴村项目组织意向企业负责人进行座谈商谈,已有4家企业有合作意向帮扶各村成立建设经营产业。截止目前,全区12名村党组织书记全部担任各村集体经济合作社负责人,两委“一肩挑”比例达91.67%,增强了村“两委”班子整体活力和战斗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