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频道 国社@青海 本网原创 要闻 人事 廉政 政务 富媒体 光影青海
政务信息

让文化的春风拂绿田野山川

2022-05-05 17:51:39 | 来源: 青海日报

    在果洛州玛多县黄河乡野牛沟,黄河源艺术团刚刚结束了一场表演。“表演得太好了,卓果舞姿很大气,再来一个,再来一个!”热曲村村民公确旦真一边鼓掌一边开心地笑道。这场演出的节目都很新颖,台下的牧民群众意犹未尽……

    “这个电影好看,还是新出的片子,我们农牧民现在也能像城里人一样在家门口看大片了。”在海北州海晏县甘子河乡,村民们津津有味地观看着电影《金刚川》,为影片中的情节动容……

    这些,是全省服务农民、服务基层文化建设工作中涌现出的一幕幕场景。

    服务农民、服务基层是一项基础性、战略性的文化惠民工程,是一项持久深入的民心工程,也是巩固农村基层思想文化阵地的重要举措。自2003年以来,中宣部、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等在全国范围内先后开展了九届服务农民、服务基层文化建设先进集体的评比和表彰工作,对长期耕耘奉献在一线、为农民服务为基层服务的文化工作先进集体进行了嘉奖表彰,产生了广泛而积极的影响。

    在历届评选中,青海省“双服务”工作成绩突出、成效显著,共有74家单位获此殊荣。

    近日,第九届全国服务农民、服务基层文化建设先进集体表彰名单公布,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县丹麻镇综合文化站、海晏县农牧区公益电影放映队等11家基层文化单位获表彰,省委宣传部文艺(电影管理)处获得“组织工作先进集体”荣誉称号。“双服”表彰评选工作共涉及6类基层文化建设单位,全国共有346家单位获奖,青海省获奖单位数量位居全国前列,实现了获奖类别的全覆盖,展示了青海省大力推进基层文化建设工作取得的丰硕成果。

    奔走一线,为乡亲们送去精神食粮

    2021年7月27日,第17届西北五省区花儿演唱会暨第13届互助丹麻土族花儿会在海东市互助土族自治县丹麻镇开唱。丹麻镇综合文化站组织的花儿《唱一首花儿宽心哩》、小品《张老汉赶集》《打工》、贤孝《农村电力变了样》、歌舞《丹麻花儿会》、千人安召非遗展示等表演精彩纷呈,现场十分热闹喜庆。

    西北五省区花儿演唱会丹麻分会场活动是互助土族自治县服务农民的品牌活动之一,迄今已连续举办14年,农民朋友们自编自演文艺节目,展农家特产,讲农家故事,既贴近生活,又充满艺术趣味。

    玛多,地处青海省南部、果洛州西北部,平均海拔在4500米以上,地广人稀,交通不便。为了送戏下乡,玛多县黄河源民间艺术团的演员们足迹遍及该县2乡2镇32个村(社区)。遇到演出车不能行驶的地方,他们就靠肩挑手提,转运道具音响。剧团每年送戏下乡50场以上,服务群众超5000人次。2021年5月22日,玛多县发生7.4级地震后,演职人员迅速投入抗震救灾工作中,搭建帐篷、运送物资,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内,编排推出舞剧《阳光下的玛多》,歌唱抗震救灾中涌现出的英雄人物,表达玛多人民感恩奋进的情怀,为灾后重建贡献文艺力量。

    每年夏季,是祁连最美的季节,如织的游客流连在壮美山水间。在这个黄金季节,海北州祁连县民族艺术团要连续在基层演出1个多月60多场。每天少则一场,多则二三场,没时间吃饭,大家便轮流换班;嗓子唱哑了,吃点消炎药和咽喉片继续上阵。每天周而复始,一个多月不间歇地演出,演职人员却无怨无悔。“把欢乐留给别人,把辛苦留给自己,是我们剧团人的应尽职责。”2016年,祁连县民族艺术团编排大型民族歌舞剧《天境祁连》,填补了祁连文化旅游演艺方面的空白,已累计演出400余场次。2021年,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艺术团加紧创排了红色舞剧《峨堡会盟》《解放祁连》,得到省内外观众一致好评。

    “我们对电影有特殊的感情,想让农民群众在家门口看上好电影。”1993年,汪有财夫妇成立了西宁市湟中区李家山镇夫妻电影放映队,29年来,他们走遍了湟中区的乡村、工地、学校、集市,累计为群众提供公益电影服务1.8万场(次),被当地群众亲切地称为“夫妻电影匠”。

    第八届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获得者、海南州共和县铁盖乡吾雷村村民许国强,也是以电影为媒介为当地群众送“致富宝典”的突出代表。30多年来,许国强夫妇送电影进农村、进牧区、进社区、进学校、进军营,累计行程20万公里,放映7000多场,观众达40多万人次,把党和国家的政策、先进的科技知识送到了千家万户。

    为保障36万农村群众收听广播节目,在巍巍祁连山下,互助土族自治县广播电视局农村广播电视管理站的职工们常年坚守,奉献着光和热。在全县18个乡(镇)、265个村“户户通”安装工程第一线,不管哪里出现问题,无论白天黑夜,只要一个电话或短信,技术人员就随叫随到,任劳任怨。目前,互助土族自治县调幅广播覆盖率达到了100%,调频广播和电视节目覆盖率达到99.01%,自办电视节目有效覆盖率达到70%以上,广大群众通过“村村通”“户户通”直播卫星设备收看中央台、省级卫视台等电视节目多达57套,广播电视公共服务能力不断提高。

    他们,就是这样一群可爱的人,跋山涉水为群众送去电影和演出,坚守在高山之巅保障群众收听收看广播电视,把党和政府的声音传到千家万户。

    他们,就是这样用心血与汗水奔走在雪域大地,庄廓边,帐篷里,是他们的歌声、琴声、亲切的话语声,换来了群众的信任、期待和不舍,让农牧民掌握了致富技能,也让农牧区青少年开拓了视野,使得农村牧区风气更加和顺。

    倾情浇灌,基层文化建设成果丰硕

    有活动、有意思、有人气,在西宁市湟中区西堡镇新平村,有这样一家备受村民喜爱的农家书屋。书屋藏书达1000余种3200余册,涵盖政治、历史、党建、农业、科技、法律、文学、医学、少儿、科普等多个种类,4年来,村民在这里借阅图书达五千多人次。小小书屋,成为留守儿童的阅读“充电器”、农民朋友的文化“加油站”,乡村振兴的“知识仓”,赢得了“全省示范农家书屋”等荣誉称号。

    农家书屋能留住人,牧区书店也精准对接读者需求。为让雪域群众在舒心的阅读环境中徜徉书海,玛沁新华书店施行“图书馆+书店”的“双店”模式精准服务读者,开辟多个阅读区域,吸引读者爱书读书购书。持续开展形式多样的惠民文化服务,为当地群众提供送书下乡等便捷的阅读服务。2020年至今,捐赠各类图书300余册,吸引3万余人次参与。

    “百灵鸟从蓝天飞过,我爱你,中国……”在文亭巷社区二楼,“歌之缘”合唱团20多名成员相约在此排练,66岁的合唱团团长王红梅站在队伍前列指挥,大家身着演出服,个个精神抖擞。文汇路街道文亭巷社区文化服务中心拥有群众性文艺团体及社会组织共8家,志愿者200余名,其中舞蹈队4支,合唱队2支,国学班1家,跆拳道培训机构1家。每逢传统佳节和重要节日,中心围绕“我们的中国梦”——文化进万家等主题,组织各社团开展“新春送祝福”书写送春联、“浓情腊八粥,温暖文亭人”、清明诗词大会、七一文艺汇演及剪窗花、包粽子、做月饼等主题丰富、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为社区居民送去欢乐和文化。

    “让文化的天空更加清朗”。去年以来,黄南州尖扎县文化市场综合行政执法大队开展了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文化市场综合执法保障行动等一系列专项行动,加强重点时段、重要区域、重点行业的执法监管,有效保障了农村文化市场的安全稳定。

    一支支基层文化队伍就这样坚守阵地、无私奉献,为乡亲们送去图书报刊,严格执法确保基层文化市场健康有序。

    不仅如此,近年来,青海省进一步夯实基础,提升服务,广大文化工作者扎根沃土,创新作为,基层文化建设日益根深叶茂,结出累累硕果。省委宣传部投入2700万元,在大通、互助、贵德等9个县开展“宣传文化示范县”创建活动,在建成的高原美丽乡村建设等项目的基础上,全省宣传文化部门累计投资4.13亿元,建成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城关镇下毛佰胜村等2465个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全省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实现全覆盖。省图书馆(二期)、省文化馆、基层乡镇文化站、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等一大批公共文化设施建成并投入使用。全省共有文化馆54个、图书馆50个、博物馆24个、乡镇文化站361个,构建起覆盖省、市(州)、县(区)、乡(镇)、村的五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形成了覆盖全面、城乡互动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

    目前,全省共有各级公共文化服务单位专职人员2139人,社会文艺团队2766支,常年活跃在基层舞台。按照“一县一品、一乡一品、一村一品”的要求,全省基本形成了县县有品牌、乡乡有特色、村村有亮点的群众文化活动格局。

    文化助力,美丽乡村展画卷

    “照本宣科太生硬,电影一放帮大忙。”在海北州海晏县,农牧区公益电影放映队送到乡村的科教致富类公益电影,被百姓们亲切地称为脱贫致富的“黄金电影”。

    在金滩乡、哈勒景蒙古族乡、青海湖乡等乡村,放映队通过反复放映科教片、请牧业专家现场答疑等,把放映现场变成了授课现场,受到牧民追捧,出现了场场爆满的火热场景。不少牧民点赞:“送油送面,不如送致富科教片。”

    乡村振兴,既要富口袋,也要富脑袋。农牧区全面脱贫后,帮助农牧民提升文化素质是一块难啃的硬骨头。在这方面,大通县融媒体中心、玉树市融媒体中心等基层融媒体单位,积极发挥“中央厨房”“根据地”作用的经验值得借鉴。2021年,大通县融媒体中心积极配合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财经频道《走村直播看脱贫》栏目,开展“公益直播,助力扶贫”直播活动,展示脱贫攻坚的丰硕成果。直播过程中,主持人幽默风趣的语言吸引了许多省内外观众关注,贫困村变身富裕村的曲折经历引得网友纷纷留言点赞,直播间气氛热烈,藜麦种植农户李万全留言说:“我们生产的农产品走向了全国,我们的收入也多了,直播带货实话好!”活动当天,累计售出农产品85件,现场交易金额8000多元,点赞量达2万多,线上参与互动达3万人次。

    2021年,全省各县级融媒体中心以党史学习教育为重点,组织成立“融媒先锋宣传团”,在融媒APP开设“融媒讲堂”,将党史知识“送上门”,制作推出《铿锵足迹》《精神寻迹》等系列短视频,在各新媒体平台展播,以活泼的形式展现党的百年光辉历史和伟大成就。开展“宣讲中央和省委一号文件精神”“迎接援鄂英雄回家”“健康大讲堂”等网络直播活动35场次,观看人数达40余万人次。

    现在的村民有了休闲新方式——“上直播、长见识”。村民葛存柱由衷地说:“以前我们闲了就凑到一处了暄,有时候还打麻将,现在看直播不仅能带货,还能长知识。”

    围绕主题建设,很多基层文化馆站都举办了各种形式的党史宣讲、党史学习教育,有效地凝聚了基层群众的精神力量。

    在青海省,像海晏县农牧区公益电影放映队、大通县融媒体中心这样,依托基层文化阵地帮助农民致富、助力乡村振兴的团体不在少数。他们以创新的举措、实在的作为,用一场场演出,一部部电影,一缕缕书香,激发出广大群众对真善美的追求和对美好生活的热切盼望。一批批“双服务”文化建设先进单位就这样,在我省基层不断发挥着示范引领效应,汇聚着向上向善的精神力量,为雪域大地的新时代新农村建设增添着亮丽的文化底色。

[责任编辑: 潘彬彬 ]
光影青海
01007019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1286228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