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国际博物馆日主题为
博物馆的力量
(The Power of Museums)
博物馆有能力改变我们周围的世界
博物馆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力量
博物馆是数字化与可及性创新的力量
博物馆是通过教育进行社区建设的力量
西宁市博物馆
2022年国际博物馆日寄语
博物馆力量源自对文化遗产的保护与研究,它活化着悠久历史场景,凝聚着全民族共同的文化自信。西宁市博物馆作为一座现代化、综合性博物馆,必将通过博物馆力量的使命与担当,为建设现代美丽幸福大西宁提供坚定的文化支撑。
序
“一个博物院就是一座大学校”,博物展览的目的在于“见证历史、以史鉴今、启迪后人”。这是对于“博物馆力量”最好的诠释。2022年国际博物馆日来临之际,青海省博物馆紧扣2022年5·18国际博物馆日主题———“博物馆的力量”,特推出系列宣传活动,欢迎您走进西宁市博物馆,说文物、看文物、用文物,共同感受博物馆的力量!
2022国际博物馆日系列活动
特色展览介绍
走进西宁人最早的“家”——
沈那遗址
沈那遗址位于西宁市城北区小桥村北,北川河第二阶台地上,占地面积约10万平方米。西宁市博物馆组织的考古勘探调查及发掘工作,在沈那遗址发现房址、灰坑、墓葬等生活遗迹,并出土陶器、骨器、石器等各类生产生活用具,表明早在4000年前西宁盆地的先民们即已在此繁衍生息,是西宁盆地最早的一处具有一定人口规模的聚落遗址,因此可以说沈那遗址是西宁人最早的“家”。沈那遗址“家”的发现、展示、研究,对于齐家文化乃至湟水流域史前居民的社会组织、生产生活方式都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价值。
骨锥
石刀
骨叉
玉璧
陶纺轮
重点文物介绍
舞蹈纹彩陶盆
舞蹈纹彩陶盆出土于大通县上孙家寨遗址,盆高12.8厘米,口沿直径28.5厘米,内壁用黑彩绘有三组每组五人手拉手的舞蹈纹饰,中间绘有叶形纹和弧线纹相间隔,下绘四道弦纹。而人物的纹饰非常有特点,他们头戴发辫的样式,身下穿有燕尾服饰,而最边上的人他的手臂仿佛是有两条,这也代表了人们在跳舞时手臂上下挥动的一种律动之美,除此之外它其实还象征着人类无尽的延续。如若在这个盆中倒上水之后仿佛就能看到我们当地少数民族在湖边连臂踏歌的一个场景,这件器物是我国发现最早以原始人类的舞蹈作为纹饰的一件彩陶艺术品,原件现存于国家博物馆。
沈那铜矛
何为矛?矛是古代用来刺杀敌人的进攻性武器,是战争中常见兵器。长柄,有刃,用以刺敌,其出现的时间最晚可追溯至周。
1992年至1993年,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西宁市博物馆在西宁市城北区沈那遗址西侧进行考古试掘时,在距今4200——3700年的齐家文化灰坑中发现了一件体型硕大的铜矛,矛长61.5厘米,宽19.5厘米,刃呈蕉叶状,叶中部有高1.5厘米的脊梁;矛銎下部有三道凸弦纹;銎与刃部结合处有一刺钩。1996年该件铜矛被认定为国家一级文物。
唐三彩胡人俑
这组胡人俑俑为立姿,胎质洁白,施釉均匀,人物头戴黑色幞头,高鼻深目,其中一人颏下有长髯,另一位身穿翻领长袍,双手抱于胸前,形态生动,神态毕现。盛唐时期,唐三彩烧制到达顶峰,数量众多,色彩鲜亮明快,造型多姿多彩,生动活泼。
明仙阁人物多宝纹铜镜
圆形,束腰形银锭钮。镜背纹饰,从上至下可分为上、中、下三层:最上层为祥云仙阁纹,中间有一两层楼阁,楼阁左右各饰一飞鹤,左右飞鹤脚下分别有珊瑚和双钱,楼阁下有一双角。中间层为人物纹,以银锭钮为中心,左右对称各有两位仙人,双手捧宝物。最下层为多宝纹,中间是一个带座香炉,以香炉为中心,两边各有一插花宝瓶,宝瓶左边有方胜和书卷,右边有宝轮和犀角,香炉座下有一画卷。这些图案,构成了一幅仙阁人物多宝图。高浮雕纹饰,构图欢快热烈,形象生动,寓意祥瑞,真实体现了明代的社会风俗和世俗观念。人物多宝纹铜镜流行于明代早中期,冶铸精良,设计精美,题材内容寓意美好,是明代铜镜中的精品。
马镳
马镳,马的驯化在距今7000 年至 4500 年前,欧亚大陆的游牧民族首先将野马驯化为家马,并传入中原农耕区。马镳是骑乘使用的鞍具和早期驯马工具,与马衔、辔头配套使用一般成对组成,从两侧分别插入衔外侧的环孔内。其功能是用来防止马衔脱落,并刺激马的面颊,以便更好地控制马的速度和方向。成语分道扬镳中的“镳” 指的就是马具中的镳,“扬镳”拨马才能分道而行。
马作为人类最忠实的伙伴,长期以来在人们的生产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养马、驯马使马成为最主要的交通运输工具,而马镳的出土,表明河湟地区驯化马匹的历史十分悠久,是难得的实物证据。
特色文创
问计于民——藏品征集问卷、观众满意度调查
扫码填写
西宁市博物馆
藏品征集问卷
扫码参与
西宁市博物馆
观众满意度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