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频道 国社@青海 本网原创 要闻 人事 廉政 政务 富媒体 光影青海
政务

果洛用生态“底色” 绘就发展“绿色”——全州五年来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报道之三

2022-05-24 14:56:05 | 来源: 果洛报

    地处青藏高原腹地,黄河源头的果洛州,境内雪峰耸立,山脉交错,河流纵横,湖泊繁多。作为三江源、中华水塔的重要组成地区,果洛在保障国家生态安全和生态建设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近年来,果洛州始终牢记“生态环境保护,国之大者”,不断扎实开展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自觉履行保护中华水塔,保护三江源的源头责任,确保一江清水向东流。

    系列措施为生态文明建设护航为了保护生态,提升人居环境,营造青山绿水的果洛画卷,果洛州从扎实构建“五位一体”的草原生态保护建设综合治理体系,到“三年”行动计划、“四有”网格化管理格局、“五级”草长制、“五地”保护等重点龙头工作,果洛州蹄疾步稳。深入开展三江源生态保护建设重点工程,积极推进三江源生态保护建设工程。开展了沙漠化土地防治、封山育林、黑土滩治理、鼠虫害防治、生态移民、退牧还草等重点工作。实施玛柯河流域、玛多县冬格措纳湖、达日县黄河源等国家湿地公园建设。

    完善生态环境保护机制。在全面完成“十三五”环境保护基础上,制定了《果洛州生态文明建设规划》《果洛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积极探索一条具有民族地区特色的生态文明之路,保障国家重要生态屏障安全。

    创新健全州林草长制管护机制。修改完善《果洛州草原保护条例》《果洛州草地生态保护修复管理办法》,将森林、草原、湿地、自然保护地、野生动物栖息地“五地”纳入管理体系。落实州县、乡、村、社级林草制,林草资源管理“五级”责任体系已成型运转。

    深入推进全州农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农牧业产业转型升级。整合各类资金,建成生态农牧业产业基地和生态产业园区,实现了生态畜牧业合作经济组织覆盖全州的目标,形成了“公司+合作社+牧户+基地”的产业化链条。

    生态治理取得实效

    果洛州坚定不移实施“生态立州”策略。紧紧围绕“一统领四推进”总体思路,从天空到大地到河流,全域布局,全域行动。

    山水林田湖草沙冰系统治理有力。近年来,对长江流域25公里河岸、15.5万亩黑土坡进行了生态修复治理,清运垃圾10871立方米。对果黄河流域13.88公里河岸进行了生态修复治理,清运垃圾7150立方米。组织实施三江源生态保护建设、退牧还草、重度退化草原治理、天然林保护等重点生态工程。

    推进环境基础设施建设见效。持续整治“散乱污”企业,推动传统产业集群升级改造,深化加油站挥发性有机物污染治理。对玛沁县污水处理厂实施提标改造等建设项目,实施清洁能源示范区建设和清洁供暖改造。近年来,累计改造面积为217.52万平方米,城镇环境基础设施能力不断加强,污染物排放总量不断下降。

    矿山生态恢复治理到位。编制完成《德尔尼铜矿生态修复治理工作方案》《德尔尼铜矿生态恢复现状评估报告》,近年来共完成生态修复160余公顷,其中2021年完成64公顷,超计划任务10余公顷。

    一项项实实在在的举措,让果洛的天更蓝、草更绿、水更清……

    “千湖之痛”倒逼玛多向深度治理

    时针倒回到2003年的果洛,这一年年底,玛多县内鄂陵湖出水口出现历史上首次断流。

    由于过度放牧、无序开采、草原沙漠化进程的加快和水源涵养能力的减弱,玛多县草场退化、湖泊锐减、被称为“黄河姊妹湖”的扎陵湖和鄂陵湖水位大幅度下降。

    2005年,国家投资75亿元启动了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一期工程,对这个重要水源涵养地进行人工干预应急式保护,玛多在生态恶化的“倒逼”下开始深度治理,开始全面实施了沙化治理、禁牧封育、退牧还草、移民搬迁、湿地保护、人工增雨、工程灭鼠等项目。

    “当时玛多县可利用草场3378万亩,我们对其中2511万亩退化草场全部禁牧,剩下的按照草畜平衡原则,对不超载放牧的予以奖补。”三江源国家公园黄河源园区管委会工作人员介绍道。

    2014年,国家投资160亿余元,启动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二期工程。二期工程规划治理范围扩大到整个三江源地区,并且涉及经济社会发展各个方面。

    2015年,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方案审议通过,我国首个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正式启动。治理黑土滩,播种草籽;搭起招鹰架,防止鼠害……通过重构生态环境治理体系,进行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近年来,随着国家三江源生态保护建设工程以及国家公园体制试点等的实施,玛多县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生态环境质量不断提升,水源涵养量年均增幅6%以上,草地覆盖率、产草量分别比十年前提高了11%、30%以上,曾经因为过度放牧、无序开采等导致的生态环境恶化得到遏制,黄河源头开始绿波荡漾,草原重现盎然生机。

    如今,玛多境内的湖泊数量达到近6000个,千湖美景得以再现。

    生态管护助力精准扶贫

    “按照牧民自愿原则,当时先后有585户2334人搬迁到外地州县,并且发放了不同等级的安家补贴。”三江源国家公园黄河源园区管委会工作人员回忆道。

    据了解,玛多县在生态移民中共设置了四个移民搬迁区,为使他们尽快适应新环境,玛多县三江源办和有关部门定期向牧民群众开展种植业、养殖业、汽车驾驶员等实用技术的培训,帮助他们走上就业之路。

    除此之外,相关部门及时抽调人员成立了移民新村管委会,并配备管理干部、医务人员,协调解决移民生产生活中存在的困难为题。

    来自河源新村的牧民才让吉欣喜地告诉记者:“搬迁过来后,我们住进了遮风档雨的房屋,吃到了新鲜的蔬菜、水果,喝着干净卫生的自来水。政府每年还按时为我们发放8000元的饲料粮补助款,教我们技术。真是太好了!”

    2016年,我国首个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在三江源地区设立,也是从这一年开始,在国家公园体制试点中设置了生态管护公益岗位,并逐步实现“一户一岗”,管护员优先从贫困户中选择,每户一名,培训上岗后按月发放报酬。

    5月18日,记者连线到了玛查里镇玛拉驿村的生态管护员——45岁的才让当周,才让当周告诉记者,自己以前只是放牧,而现在主要的工作就是巡护草原。

    每天一大早,他都会骑上巡护专用摩托车,在草原片区转山巡逻,开展日常例行的生态管护工作。他说:“自从当上生态管护员,不仅自己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家乡的环境也变得越来越好,今后,要继续保护好我的家乡。”

    “现在村子里每家都有一名生态管护员,我们通过设置生态公益岗位,对牧民脱贫解困、巩固减贫成果发挥了保底作用,促进了生态保护与民生改善相协调。”玛拉驿村联点负责人表示。

    像才让当周这样的生态管护员,玛多县共有3142名,他们寒来暑往,风雨无阻,守护者这片江河源大地。

    据黄河源园区管委会提供的资料显示,管委会赋予生态管护员“基层党建、生态保护、精准扶贫、民族团结”等职责,形成“点成线、网成面”的管理体系,让牧民群众由传统的草原的居住者转变为草原的保护者,端上了“生态碗”,吃上了“绿色饭”,已成为生态保护的主力军。

    除此之外,近年来,全州黄河出境水质始终保持在Ⅰ类;全州7个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治理黑土滩及退化草地改良490万亩、林草有害生物防控4072万亩、湿地保护176.5万亩、沙漠化土地防治5.69万亩;累计实现生态移民3172户;生态管护员岗位总数达到10717个,年人均增收2.16万元;公众对生态环境满意度达到93.53%。

    不负绿水青山,方得金山银山。如今,一幅蓝天、碧水、净土的“生态画卷”在果洛迤逦展现;生态美、产业兴、牧民富的“绿色图景”在果洛徐徐铺展。

[责任编辑: 鱼昊 ]
光影青海
01007019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1286788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