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频道 国社@青海 本网原创 要闻 人事 廉政 政务 富媒体 光影青海
政务

春风化雨润民生——西宁市湟中区卫生健康事业成就综述

2022-05-25 11:05:12 | 来源: 湟中区委宣传部

    民生为国之大计,健康乃民生之本。

    十载春华秋实,十年沧桑变革,十年岁月见证了西宁市湟中区卫生健康事业砥砺奋进、栉风沐雨的历程。从早期看病的老三样“听诊器、血压计、体温表”,到如今的“B超、CT、核磁共振”等高精尖诊疗仪器;从背着药箱走街串巷的“赤脚医生”到互联网医院专家远程问诊;从条件简陋的乡村诊所到现代化的“二甲医院”……每一项发展,都体现出我区卫生健康事业的长足进步,每一项发展的背后,都凝聚着全体卫生健康工作者众志成城的探索,彰显着“健康所系,生命相托”的初心。

    党的十八大以来,西宁市湟中区卫生健康局狠抓医疗卫生事业改革,破解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瓶颈”,认真贯彻落实各项惠民举措,关注群众需求,回应群众关切,积极推进“健康湟中”建设,群众就医“获得感”不断增强。

医改探路深水区,增强群众获得感

    纵观十年,湟中区坚持需求导向、问题导向、效果导向,以聚焦人民群众看病就医“急难愁盼”问题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双下沉、双提升”为突破口,着力解决城乡医疗资源配置不均衡和基层医疗人才短缺等“瓶颈”问题,不断强化综合医改组织领导,深入推动公立医院综合改革,不断优化分级诊疗制度、逐步完善医疗保障制度,区域内优质医疗卫生资源配置不断优化,综合医疗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不断提升,群众看病难、看病远的问题得到有效解决,患者就医满意度和获得感不断得到提升。

《今非昔比》汪发茂摄

    2016年,湟中区3个医联体挂牌成立,推动落实医疗服务、公共卫生服务等优质资源下沉,有效带动乡镇卫生院科室共建和人才梯队建设。2019年,我区在总结全县紧密型医疗服务联合体建设经验的基础上,按照“县强、乡活、村稳、上下联、信息通、模式新”的路径,打破现有束缚基层发展的政策瓶颈,在全市率先组建3个紧密型医疗服务共同体,覆盖4家公立医院和16家基层医疗机构,推动全区医疗资源合理配置和有效下沉,实现了区域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普惠化、便捷化。

    家庭医生,是深化医改的关键词之一。党的十八大以来,湟中区将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作为构建分级诊疗体系的重要突破口,在全区进行推广,通过政策引导与优质服务,吸引签约居民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首诊。

    湟中区4家区级公立医院与16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统一建成了双向转诊信息平台。通过双向转诊信息平台,在乡镇、社区就医的患者,一旦出现疑难或危重病情,能及时转往上级医院,并能得到第一时间的救治,还可直接享受医保报销比例倾斜的优惠政策。同时,我区建成以湟中区第一人民医院和第二人民医院为牵头医院的四大远程诊断中心,即网络心电监测中心、远程影像诊断中心、远程网络会诊中心和远程超声影像中心,让村庄居民在卫生院就能享受区级综合医院的专业诊断,让群众真切感受到医改带来的红利。从“医联体”迈向“医共体”,改革经验多次接受外省市单位考察学习。截止目前,累计诊断心电病例23余万人次,开展影像诊断8万余人次,网络门诊服务人次2.6余万人次。

标准化村卫生室全部交付使用

    上新庄中心卫生院48岁的张占先是上新庄镇马场片区11个村1.4万居民的“家庭医生”,2018年、2019年连续两年荣获区级“优秀全科医生团队”。在张占先的记忆里,过去,老百姓有点头疼脑热,都爱往大医院跑,乡镇卫生院门可罗雀,一天下来也就十来个患者。如今,群众对基层医疗的信任度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人来基层看病。

    如今,湟中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工作全面铺开,共组建家庭医生团队57个,2021年全区共签约21.36万人,其中重点人群签约率90%;我区城乡居民乡镇、社区门诊就诊比例达90%以上,2021年度由区级公立医院转诊患者至省级医疗机构1654人次,由乡镇卫生院转诊患者至区级公立医院937人次。

项目建设优环境,优化服务惠民生

    “老住院楼破旧昏暗,看病难、停车难、床位紧张,现在环境好了,医生护士也比以前多了不少,仪器也更加先进了,好些病在这就能治,不用往省城跑了,方便多了。”张女士的家人在区第一人民医院住院有一阵子了,对于这里的就医环境和诊疗条件,她和家人很是满意。

    2012年3月,区第一人民医院新建外科综合大楼正式交付使用,总投资1890万元,开放床位180张,有效缓解了区第一人民医院的就诊压力。区第二人民医院也在2015年3月总投资2586万元新建住院综合楼,开放床位160张,就诊人数较上年同期有所增长。

《惠民新农合》汪发茂摄

    其实,近年来随着我区人口不断增多,不仅仅是区第一人民医院,区第二人民医院、区中医院、区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中心以及多个乡镇卫生院,都或多或少的受制于狭小的面积、紧缺的床位,医疗卫生机构发展空间严重受限。

    党的十八大以来,区卫生健康局不遗余力,全面推进卫生健康领域重大民生项目建设,加快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有效改善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基础设施条件和服务环境。累计投资3.22亿元实施区第二人民医院医技楼、多巴医疗综合体等重点项目22项,新(改)建甘河滩、大才等医疗卫生机构13所,全面完成村级卫生室提质升级工程,全区各乡镇标准化村卫生室建设实现全覆盖;配备购进各类医疗设备100多台(件),大幅改善了各级医疗卫生机构的基础设施,健全了区、乡、村三级医疗服务网络,提高了诊疗服务水平,提升了患者就医的便捷性。截止目前,全面建成标准化村卫生室375家,村级医疗卫生机构规划设置率达到100%,扩大医疗卫生服务范围辐射近20万人。

    2022年,全区现有各级医疗卫生机构676家,其中,区级综合医院2家、专科医院2家、公共卫生服务机构2家、民营医院2家、乡镇卫生院16家、村卫生室573家、诊所61家、卫生所7家,其他10家(佑安慈善医院、丹麻卫生院、上五庄卫生院门诊、门诊部2家、卫生站2家、医务室2家、门诊1家)。拥有床位总数1511张,各级各类医疗卫生专业技术人员1914人,其中具有高级职称75人,中级职称350人,执业医师(助理)1041人、注册护士609人。每千人口卫生技术人员数、每千人口执业(助理)医师数和注册护士数分别为4.85人、2.63人和1.54人;每千常住人口床位数由2012年的2.02张增加到目前的3.78张。2021年度全区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完成总诊疗人次67.9万人、总出院人次3.07万人,与2020年相比,分别增长60.1%和0.65%。

公共卫生进基层,健康服务暖民心

    “喂,赵奶奶吗?你这两天怎么样了?感觉好些了吗?”这是鲁沙尔镇大源卫生院的谢生寿第三次电话回访出院一周的赵奶奶。

    “好多了,你给我说的注意事项我都注意着呢,没啥,放心吧。”

    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电话回访,是我区狠抓公共卫生服务工作的一个缩影。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区不断加大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全面提升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推动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扎实开展与有效落实,大力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

多巴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家庭医生服务团队上门为贫困户开展体格检查

    十年来,我区已实现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城乡全覆盖,内容涵盖居民健康档案、健康教育、预防接种、儿童健康管理、孕产妇健康管理、老年人健康管理、慢性病患者(高血压、糖尿病)健康管理、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管理、结核病患者健康管理、中医药健康管理、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和处理、卫生计生监督协管、免费提供避孕药具、健康素养促行动等14大类。截至目前,我区累计建立城乡居民电子健康档案42.35万人,建档率达100%,适龄儿童国家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保持在95%以上,全区孕产妇系统管理保持在96%以上,0-6岁儿童健康管理率保持在90%以上,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管理率保持在95%以上。

    卫生计生行政监督、疾病预防控制工作成效显著,公共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率达85%;农村安全饮用水覆盖率达100%;中小学健康开课率100%。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明显提升,传染病监测和防控有序推进,建立了完整的监测网络和体系,甲乙类传染病发病率控制在全国平均水平以下。

构筑三重保障网,贫困群众病不愁

    党的十八大以来,区卫生健康局将健康扶贫作为头等大事,以医疗救助扶持为突破口,着力构筑医疗减免、专项救治、基金救助三重医疗救助保障网,全方位防止因病致贫、返贫。看病就医少花钱,大病来了不用愁,特殊困难有人帮,确保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区域内定点机构住院医疗费用个人支付比例不超过10%。

    家住土门关乡上山庄村的温兴花,身患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慢性心功能不全,丧失了劳动能力。精准扶贫工作启动后,温兴花的家庭2016年被确定为贫困户,按政策享受了一系列的医疗扶持保障政策。土门关乡卫生院临床医师赵隆宝带领他的团队走进温兴花的家,开展“一对一”帮扶。温兴花激动地说:“现在每隔一段时间我就会去卫生院做理疗,医生护士都很好,每次去都会给我讲所患病的各种注意事项”,经过卫生院工作人员的精心康复治疗,温兴花变得开朗了很多。

区第一人民医院例行查房----探讨贫困户大病救治方案

    通过持续增加贫困地区基础投入,全区医疗资源布局填平补齐,完善的医疗服务体系逐渐成型。如今,群众在基层医疗机构看病也能看得“舒舒坦坦”。2020年以来,区第一人民医院、第二人民医院,陆续建成区域医学影像、心电、网络门诊等远程诊断平台及远程医疗服务平台,辐射16家基层医疗机构,“基层检查、上级诊断、惠及患者”成效初步显现。

    十年来我们重预防,重大疾病防治水平进一步提升。免疫规划疫苗报告接种率长期保持在96%以上,艾滋病始终保持在低流行水平。动物间鼠疫疫情流行态势得到有效遏制,连续16年人间鼠疫零发生。全区碘缺乏病全面消除,饮水氟中毒全面控制,完成国家级慢病示范区创建工作,地方病三年攻坚行动保质保量完成,全区重大传染病应对处置能力大幅提升。

    十年来我们重特色,中藏医药事业得到进一步发展。2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13家乡镇卫生院中医馆建设实现全覆盖,80%的村卫生室能提供中藏医服务。推广中医特色技术疗法32项,建设省市级特色(重点)专科1个,实施省级中医药建设项目1项,中藏医服务能力有效提升。

土门关卫生院在贫困村宣传幸福西宁、百姓药箱政策

    十年来我们抓服务,居民健康水平得到进一步改善。65岁以上老年人健康管理率达92%,超过国家要求22个百分点,超出省级要求22个百分点。孕产妇死亡率由39.84/10万降至22.87/10万;婴儿死亡率由11.23‰下降到6.17‰,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由13.83‰附至8.23‰,全部达到省市目标要求。

    十年来我们严落实,健康湟中建设效应进一步扩大。印发了《“健康湟中2016—2020”行动计划》,2016年和2019年先后两次高分顺利通过省级卫生县城复审;2019年省级健康素养促进县创建成功;大气和水环境质量大幅改善,“互联网+智慧医院”建设提速增效,居民健康素养水平显著提高,贫困居民健康促进水平达到24.93%,健康促进场所逐步增多,创建“健康细胞”1775余家;城区“四害”密度始终控制在国家标准内;创建“无烟单位”218家、国家卫生乡镇1个,15个乡镇、92个村、23个单位分别成功创建了省级卫生乡镇、村、单位,卫生创建工作走在全市前列。

    回首过去,成绩鼓舞人心;展望未来,前景催人奋进!新时代新征程,湟中区卫生健康系统1774名干部职工始终努力奔跑、逐梦前行。我们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锤炼硬作风、提升新本领,着力打造堪当健康湟中建设重任的卫生健康队伍,在实现湟中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道路上,续写气势恢宏的新时代卫生健康事业发展新篇章!

[责任编辑: 鱼昊 ]
光影青海
01007019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128682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