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频道 国社@青海 本网原创 要闻 人事 廉政 政务 富媒体 光影青海
政务

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月丨藏毯舞出 “最炫民族风”

2022-06-04 19:06:04
责任编辑:鱼昊 |  作者:青海省博物馆

世界上任何一种文化艺术

无不从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的沃土中发展而来

没有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

就不会有当代绚丽多彩的文化艺术成果

  本网综合消息:青海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富矿区”,形式丰富多彩,民族特色鲜明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是青海悠久历史的见证,更是增强民族团结力,联结民族情感的重要纽带。青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哪些?大家熟悉的有农民画、土族盘绣、皮影戏等等.....

今天

小编带你了解湟中

了解“加牙藏族织毯技艺”

  湟中是非遗文化生存和成长的沃土,而民间底蕴与活态传承使之有了活色生香的韵味。加牙村是湟中区上新庄镇的一个村。“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加牙村的五彩褥、地毯远近闻名。早在清代,该村就有“毛织品编织村”的美誉。

  藏毯是青海藏民族的传统手工织造品。生活在青藏高原上的藏民族亘古以来就有着用牛羊毛皮制造生活用品的习惯,高原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形成了藏民族独特的生活方式,他们经常使用的遮风挡雨的牛毛帐房,防寒隔潮的毛毡长垫、耐磨的羊皮袄……样样都离不开牛羊。尤其是做工精良的藏毯更显现了藏民族高超的手工技艺。

青海藏毯的历史

可追溯到3000多年前

  早在3000年前,青海藏族先民就已经掌握了原始藏毯的编织技艺。青海省都兰县诺木洪遗址中发掘出了原始的“毛席”残片及毛带、毛绳、毛线等其它工具、饰品,是中国出土的最早的“毛席”实物(现陈列于青海省博物馆内),从这些“毛席”的纺织工艺、染色技巧看,当时已达到十分娴熟、稳定的水平。据考证,该“毛席”残片的原材料就是青海的藏系羊毛,即世界公认的西宁“大白毛”。

  青海是生产“西宁大白毛”主要产地,与西藏羊毛同属藏系绵羊毛。由于藏系绵羊生长在海拔2500—4000米高寒地区,其毛辫粗细均匀,底绒厚而致密,平均直径在30—37微米之间,这是织做地毯最佳的粗细,其他羊毛无法复制,被国际地毯行业一致公认为编织地毯的最佳原料。用“西宁大白毛”编织的藏毯,不仅具有坚韧耐磨、质地柔软、毯面洁净、不易虫蛀的特点,而且使用年代越久,光泽越清亮。

“洗后似锦缎,剪后如浮雕”,这是人们对藏毯的形容之一

最慢的步伐不是跬步

而是徘徊

最快的脚步不是冲刺

而是坚持

经过几千年的传承

藏毯编织技艺沿用至今

在融入深厚的藏族文化后

使其从单纯的实用产品迈入了艺术的殿堂

其中颇具代表性的就是加牙藏毯

这项中华文明的瑰宝

在匠心和初心的守护中

不断与时俱进

换发出迷人的光彩

  编织藏毯的工艺特征是什么?

  加牙藏毯品种繁多,讲究工艺,有14个系列、70多个品种的高、中、低档产品。原材料来自天然放养的藏系绵羊毛、山羊绒、牦牛绒和驼绒等。它采用植物染料低温染纱、低温洗毯的工艺,毛质不受损伤。织出来的毯子色泽艳丽、弹性好、不脱色、不掉毛。在编织方式上采用连环编结法,密度纵向每5厘米有9~13个扣,毯面较厚,约15毫米以上,保留了传统藏毯边缘不缠线的特点。

  世代织毯非遗传承人

  2006年,加牙藏族织毯技艺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作为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加牙藏族织毯技艺代表性传承人----杨永良,他从小受父亲影响,七八岁时就跟着父亲学习选羊毛、洗羊毛、捻线等藏毯编织技艺,投身到了藏毯技艺的传承,用一颗初心守护着传统文化技艺,织出了加牙藏毯的春天。

藏毯 这一诞生于青藏高原

温暖而动人的艺术品

在一代代雪域儿女的执着守护中传承

在薪火相传的匠人故事中

非遗不再被遗忘

带着洗尽铅华的光彩

历久弥新 愈发香醇

无声细语

我们总是希望

瞬间的积淀不要流淌

岁月的馈赠别被消磨

而在时间的河床上

凝聚起沉潜的力量

来源: 青海省博物馆
光影青海
01007019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1287134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