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频道 国社@青海 本网原创 要闻 人事 廉政 政务 富媒体 光影青海
政务

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月丨河湟皮影戏——银灯映照千员将 一箱容下百万兵

2022-06-07 15:44:38
责任编辑:潘彬彬 |  作者:青博宣

    本网综合消息:白色幕布和用竹棍撑起的众多人物形象,或高亢或嘶哑的乡音曲调……在青藏高原东部,流传百年的河湟皮影戏深深印刻在人们记忆中。

    河湟皮影戏又称“青海皮影戏”,在当地称为“影子”或“皮影儿”,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主要流传于青海省东部地区。是我国民间把戏剧、文学、音乐、美术多种文化融为一体的一种古老而奇特的戏曲艺术。一块白布就是舞台,尺把长的小小人偶在幕后被演员操作得得心应手,当灯光穿过皮影,白布另一侧便显现出色彩明艳、栩栩如生的人物、花鸟、楼宇等各种动态人物和静态事物,人物动作娴熟、花鸟形象逼真,素有“银灯映照千员将,一箱容下百万兵”的美称。

历史渊源

    关于皮影戏传入青海河湟地区的时间问题,民间说法不一。据《大通县志》记载,皮影戏从明崇祯十七年(1644年)传入青海。而据青海皮影艺人刘文泰讲述,河湟皮影戏是清代乾隆时期由陕西传来的。而据互助县红崖子沟下寨张氏灯影剧团的皮影艺人张占保介绍,他家的影箱是由其祖父辈传下来的。由此从艺人的师承关系代际推算,河湟皮影戏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清代时期。至于哪种说法更为确切,尚无定论。虽然说法各异,但归纳起来,河湟皮影戏最晚也是从明末清初传入青海河湟地区,并与河湟当地的方言、习俗、审美文化等相结合,形成了具有河湟地方文化特色的河湟皮影戏。

文化特征

    皮影传入青海后,一代代皮影人结合青海河湟地区实际,融入当地的语言特点、声腔传播、生活习俗、民风民情、审美情趣, 成为一种展示河湟文化、丰富老百姓精神文化生活的艺术形式。它有独立、成熟的板腔体声腔体系,有专用的弦索音乐曲牌和打击乐曲牌,其唱腔音乐与其他地方剧种不能通用。河湟皮影戏很少有文字剧本,演出全凭艺人口头传承,在此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一套特殊的记忆方法,多数艺人有即兴创作的本领。河湟皮影戏皮影戏班由五人组成,把式一人操纵生、旦、净、丑等脚色并兼任说唱,其他四人为乐手,负责文武场的全部音乐伴奏。皮影戏这种古老剧种在河湟流域繁衍生息, 发扬光大, 它那“委婉细腻的过场音乐, 粗犷威武的锣鼓套路, 或单独出现, 或多乐合成, 组合成一曲曲或激越愤慨, 或威武雄壮, 或温婉抒情的生动乐章。皮影戏音乐整体, 展现出皮影戏相当高的艺术水平和无限感人的艺术魅力。”

唱词特点

    河湟皮影戏的传统唱词的句式格式一般是七字句和十字句,七字句由三个词组成,是二二三结构,十字句也是三个词组成,是三三四结构。唱词一般是偶数句,上下两句为一个最小唱段,一个唱段可以一韵到底,也可中间换韵,视表演的需要而定,灵活自由。

    河湟皮影戏的传统唱词和诗篇分“通用”和“专用”两大类。艺人把忠君、爱民、孝廉、勤劳等的思想感情渗透到各种人物的唱词和诗篇之中,既有共性,又有个性。

    另外,河湟皮影戏中还有许多用在某些特定的人物上的杂腔杂调,如“滑稽阳腔”“洛洛腔”“花调”等,是吸收青海地方曲艺贤孝、青海“花儿”音调而融合入皮影音乐而形成。唢呐曲牌也是河湟皮影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通用曲牌(如三元帽、紧腔花、背调等)和专用曲牌两类。专用曲牌的曲目较多,用法不一,比如神将出场用刘海带,天官出场配以西方赞等。

表演道具

    河湟皮影艺人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在继承传统造型特征的同时,对影人脸谱、服饰及道具,在造型、图案纹样装饰以及敷彩等方面,吸收了青海民间美术的表现手法和装饰特色,逐步形成了深厚、强烈、质朴、粗犷的艺术风格。由于青海地处高原,交通相对闭塞,受外来文化冲击和影响较少,故而,河湟皮影戏皮影造型仍保持了原有的古朴风貌。

    河湟皮影雕刻制作技术,是一个复杂而奇妙的过程,一个精美的影人,要求图案色彩点线分明、简而不空、繁而不乱,制作流程十分精细。皮影雕刻的过程主要分为选皮、脱毛、刮皮、拷贝图案、雕刻、上色、熨烫定型7个步骤,一般需要20天左右才能完成一个独具匠心的皮影造型。

    河湟各地的皮影造型基本统一,皮影人物造型全身由头、身躯、四肢等11件组成,有9个活动关节,形体特征是头大,腰细,臂长,袖宽。影人首身分离,艺人们把影人头称为“梢子”或“头茬”,身子称“身段”或“戳子”,头身比例一般为1:3至1:5,通常一个完整的皮影身高在21厘米左右。而且人物造型与戏曲一样,也分生、旦、净、丑诸行,有才子佳人、武士豪杰、平民百姓、衙役听差等。此外还包括衬景道具。为了演出和保管方便,艺人将皮影戏箱中的皮影按包册分类,如头茬身段、马靠、桌椅、布景大片、道具花石、站堂銮驾、车马船桥变化等。每个包册又可以细分为许多类别,如头茬可以分出七到十包,头茬越多,说明影人角色越齐全,能演出的剧目就越丰富。

    2006年11月24日,河湟皮影戏经青海省人民政府列入第一批青海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6月7日,皮影戏(河湟皮影戏)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保护好我们的传统文化,这是我们文化自信的根基。皮影戏传承人们在台上表演的是戏,台下人听的是风土人情,沐浴的是独特匠心。看的不仅仅是精美的皮影戏演出,更是匠心精神的相互传递,赋予我们现实生活更多动力。

来源: 青海省博物馆
光影青海
01007019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128720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