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夏日,舒适的江源大地,草木葱茏。放眼广袤的农牧田地,一座座干净整洁的农家小院焕发出新颜,一座座致富厂房拔地而起、一张张幸福笑脸灿烂绽放,青山碧水间一个个美丽的乡村,犹如破土而出的一粒粒种子,萌生出新的希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接续踏入乡村振兴的一年来,青海各族儿女坚持把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防止规模性返贫作为头等大事,把增加脱贫群众收入作为根本措施,把实施乡村建设行动作为重要抓手,着力在巩固、拓展、衔接上下功夫、见实效。瞧,农牧民房子有了、产业有了、收入增加了,一户户脱贫户踏上了致富奔小康的路。
喜获丰收。 李娜 魏雅琪 王伟才 摄
从“主线”到“底线”,从帮助脱贫到防止返贫
高原的5月,大通县宝库乡祁汉沟村依然天蓝、山翠、水碧……一派赏心悦目的景象。驻村工作队员们却顾不上欣赏村里的美景,马不停蹄前往边缘易致贫户马富保的家中。
“马富保患有尿毒症,2019年因大病识别为监测对象,妻子李福存,视力残疾3级,他们俩是家里的主要劳动力,和村里其他脱贫户相比,马家的情况极为特殊,是我们村重点监测对象。”第一书记王磊告诉记者,除了这两年低保金和医疗报销,通过金融帮扶、社会帮扶、普惠性政策帮扶,为马富保解决了大部分的透析治疗费用,减轻了家里的经济负担。
一进屋子,马富保高兴地拉住王磊的手:“王书记,这几年政府、村委和驻村工作队真的帮了我不少,家里的收入也逐渐稳定了,我真是打心眼里感激,你们放心,力所能及的活,我还是能干的,把牛养好,把地种好,日子肯定会越来越好的。”病痛使四十岁刚出头的马富保脸色发黑,但依旧能看出他眼睛里闪烁的希望。
如今,除了养牛种地,马富保还担任着祁汉沟村河道管护员,每年有一万多元的稳定收入。
王磊介绍,为做好村里的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驻村工作队和村两委定期走访边缘户、临时救助户和一般户,全面掌握了解各户的家庭经济收入、人口结构、存在的困难等问题,并做详实记录,对存在的困难,及时给予解决。
“脱贫攻坚时期,帮助贫困户脱贫是主线任务;乡村振兴阶段,防返贫动态监测帮扶是‘底线工程’,只有守住这条底线,我们才能大展身手。”大通县乡村振兴局副局长田广林说,过去一年,该县持续关注脱贫户、三类人员、重点户、突发大病户的家庭变化,做到早发现、早干预、早帮扶,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
一年来,青海省把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帮扶作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核心工作,对标“守底线、谋创新、强举措、增实效”的目标,围绕“五个结合”抓好工作落地落细,全省1.67万监测对象中,1.34万稳步消除返贫致贫风险,风险消除率超过80%。
既要产业又要就业,帮扶振兴托稳致富梦
走进玉树州治多县扶贫产业园区,从奶制品加工企业到民族服饰制作企业,从包装贴签的生产线到机针声不断的制衣车间,工人们正在热火朝天地劳动着。
今年37岁的才多来到产业园区的嘎嘉洛益民制衣股份有限公司有两年时间了,已经成为老师傅的他,一边缝衣服,一边给新来的员工指导藏服领子的做法。
作为在公司上班的脱贫户之一,如今能在家门口上班获得稳定的收入,让才多对生活充满了希望和盼头:“以前,单纯从事牧业的时候,不仅顾不上家里,收入也不稳定,自从依靠党的好政策,不仅搬迁到了县城,还在家门口实现了就业。”
2000多元的固定工资加上绩效工资,才多每个月平均有3500多元的收入,更让他高兴的是,今年年初,作为公司的优秀员工,才多额外入账7000元的年终奖金。“在这里很踏实,每个月都能拿到工资,家庭生活有了很大的改善,以后我还要更努力地工作,挣更多的钱。”才多的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和才多一样在制衣公司上班的脱贫群众有71人,他们中有像才多一样的老师傅,也有年轻的新学员。他们依靠新手艺稳定增收,日子越过越红火。
目前,扶贫产业园的19家企业采取“企业+农户”的模式,安排农牧民就业348人,带动2600名脱贫群众,增收路越走越宽。
帮扶车间是脱贫攻坚的宝贵经验和重要资产,在保障脱贫群众就地就近就业方面发挥了独特作用。把帮扶车间建在家门口,架起了脱贫群众从家门口通往生活富裕的幸福桥,让农牧民变身“上班族”,这种就地就近就业模式成为青海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重要途径。
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接续乡村振兴的新阶段,青海省着力推动帮扶车间的转型升级,目前,全省重新认定挂牌的282家帮扶车间(工坊),实际吸纳务工群众1.07万人,其中脱贫人口和易返贫致贫人口0.38万人,脱贫群众在家门口端稳就业“饭碗”,用双手托起致富梦。
清清黄河水,悠悠幸福村。 李娜 魏雅琪 王伟才 摄
从“安居”到“乐业”,易地搬迁既搬得出更稳得住能致富
6月,正是青藏高原的好时节,坐落在黄河岸边的德吉村迎来了一年中最美的时候。
藏式住宅、休闲广场、民俗风情园、水上游乐码头、自驾游营地、露天沙滩,黄南藏族自治州尖扎县昂拉乡德吉村的文化旅游后续产业项目一应俱全。
村民达巴今年扩建了自家的牧家乐,原本只能容纳两三桌客人的小院,通过自筹扩建成上下两层。“易地搬迁后,我们家家户户住上了新房。我和妻子把院子改成了小超市和民宿,生意还不错。”达巴边说边翻开账本,上面记录着一笔笔“幸福账单”,旅游旺季的时候,他的牧家小院每天接待游客能达到100人左右,年均收入超过3万元,一家人的日子越过越好。
除了乡村旅游带来的收入,2021年,仅德吉村的“光伏银行”,就帮村里搬迁户每户增加了5000余元的收入,全村251户,收入共计120余万元。
近年来,尖扎县积极探索以乡村旅游为龙头,特色农业、文化、光伏等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的发展之路,聚焦德吉村优势,发展特色产业,实现区域自主“造血”,让搬迁群众稳得住、能就业、可致富,做到“安身”又“安心”。
开门是店,关门是家,利用当地资源拓展持续性乡村产业发展,已是青海易地搬迁工程后续扶持的主要方式。
“安居”只是第一步,“乐业”才是更关键的一步。去年以来,青海省持续强化易地搬迁后续扶持,全省3.17万建档立卡搬迁户不动产权证全部办理完毕,2.9万有劳动能力的搬迁户户均1.9人稳定就业。以全省297个集中安置区为重点,建立健全党群组织,全部修建了综合服务中心,持续提升社区治理服务能力。
山河锦绣,山乡巨变。站在乡村振兴的起始之年,青海高原儿女正以自己勤劳的双手向着小康生活奋力前行,全省上下凝心聚力,乡村振兴的美丽画卷正在铺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