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频道 国社@青海 本网原创 要闻 人事 廉政 政务 富媒体 光影青海
新闻

乡村振兴看青海丨他们,在“青绣”的底布上绣出了好日子

2022-06-18 10:33:57 | 来源: 新华网

  新华网西宁6月18日电(鱼昊)一大早,53岁的冶生莲在离自家不远的小广场布置好展示台,和她的2名学徒将“青绣”摆放整齐,各式各样的挂件、装饰品、鞋垫、首饰等造型独特,很是抢眼。

海东市平安区第六届乡村旅游季系列活动现场。新华网 鱼昊 摄

  6月17日,在青海省海东市平安区三合镇三合村广场,海东市平安区第六届乡村旅游季系列活动在这里举办。广场旁,除了冶生莲的“青绣”小摊,还有平安区特色农产品、特色美食、中藏药材等展示区,吸引了不少村民购买。

  “网友们大家好,今天我们这里举办活动,给大家展示一下我们绣的鞋垫和挂件,你们喜欢什么样式的在评论里告诉我,需要订做请私信我……”冶生莲拿着手机在社交平台直播,在她的直播间,一些网友咨询价格,一些网友下了订单,忙得不亦乐乎。

活动现场展示的“青绣”作品。新华网 鱼昊 摄

  “22年前,我被省上评为了‘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河湟刺绣代表性传承人’,其实我在很小的时候就已经做刺绣了。这是手艺,也是爱好,当时根本没有想过自己把这个手艺传给更多人,几十年过去了,这份手艺让大家过上了好日子。”如今,冶生莲在平安区石灰窑回族乡下河滩村开了一间“青绣”工坊,这间工作室成了大家脱贫致富的起点,冶生莲也成了这些绣娘靠手艺吃饭的“娘家人”。

  多年来,冶生莲在省内外为6000多名“青绣”传承人做过培训,学徒也不计其数,作品在北京、上海、湖北、云南等地十分畅销,而她也成了当地小有名气的手工艺人。

活动现场展示的“青绣”作品。新华网 鱼昊 摄

  “那时候周围村里很多街坊邻居找到我,让我教教她们怎么做刺绣,还有很多人也希望像我一样,能把自己的作品销售出去,不用出门就能挣钱,还能照顾家里人,一举两得!”冶生莲说,那时候村里的人日子都过得紧巴巴的,更多妇女希望自己有收入,实现人生价值。因此,她决定把这份手艺传给更多人,大家一起过上好日子。

  就这样,周边村子的妇女都学会了刺绣,再加上冶生莲这个“中介桥梁”帮大家寻资源、找销路,不少人靠着自己的双手逐渐摆脱了过去的穷日子,如今,绣娘每个月有五六千元的收入。而这其中,“绣郎”韩彪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大家都听到过‘绣娘’,‘绣郎’一词很少听到,她们都叫我‘绣郎’,这么多年也习惯这个叫法了。”50岁的韩彪腼腆地告诉记者,他是冶生莲团队里唯一一个男性手工艺人,也是全省为数不多的男性“青绣”非遗传承人。

  和冶生莲一样,韩彪也是从小受到母亲的教育和耳濡目染,从小就学会刺绣,只是当时作为一种手艺和爱好,并没有拓展成职业。但是仅仅依靠打工收入,并不能负担家里的一切开销,再加上妻子生病,韩彪不得不想办法多挣钱,改变窘迫的生活状态。

  韩彪住在平安区沙沟乡沙沟村,很多年前就听说离自家2座山以外的石灰窑回族乡下河滩村有个叫冶生莲的非遗传承人,很多人都在她那里学到了手艺,赚到了钱。“我也会刺绣,我想跟冶生莲继续学习一下手法技巧,靠着自己的手艺挣钱给妻子治病。”2017年那年韩彪45岁,他重新拿起了针线,在刺绣底布“勾勒”自己的美好生活。如今,韩彪凭着手艺,平均每个月有近7000元的收入。

韩彪的“花开富贵”刺绣订单。新华网 鱼昊 摄

  在冶生莲的帮助下,韩彪的绣样被越来越多的人喜欢,装修房子、婚庆摆设、走亲访友都有韩彪的作品,“接单接到手软”的他,彻底改变了过去的生活。

  冶生莲告诉记者,刺绣订单不受季节限制,一年四季都能接单,更不会因为疫情而减少订单量,因为买家和卖家基本都是通过网上交流,纯手工制作,无接触,更安全。

  互联网时代,大家通过“线上+线下”的模式销售,让更多人吃上了“文化饭”,他们的作品不仅在本地订单量大增,还受到了省外市民的欢迎。“大家挣到了钱,还传播了咱们青海的文化,更多人通过他们的作品了解我们省的风土人情和民俗文化。可以说,在文化传承方面,‘绣娘’和‘绣郎’做了很多贡献。”冶生莲说。(完)

[责任编辑: 马洪婷 ]
光影青海
01007019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128752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