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频道 国社@青海 本网原创 要闻 人事 廉政 政务 富媒体 光影青海
新闻

李凤霞:为应对气候变化贡献青海气象智慧

2022-06-18 19:44:09 | 来源: 新华网

  新华网西宁6月18日电(鱼昊 金泉才)6月13日,青海省人民政府和中国气象局联合下发《推动应对气候变化气象先行先试行动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共同推进青海省应对气候变化气象先行先试工作,为全国提供应对气候变化“青海经验”。对此,本网专访青海省气象局党组书记、局长李凤霞,就推动应对气候变化气象先行先试行动进行权威解读。

  位于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瓦里关的中国大气本底基准观象台,长期以来,为我国应对气候变化工作提供基础稳定的观测数据。受访者供图

  新华网:气候变化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青海省是生态大省,请阐释一下在应对气候变化中开展气象先行先试的重要意义。

  李凤霞:众所周知,青海省是青藏高原的重要组成部分,被称为“三江之源”“中华水塔”,是国家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在气候系统稳定、水资源供应、生物多样性保护以及碳收支平衡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在全国具有不可替代的生态地位,是打造全国生态文明高地的关键所在。近年来,全球气候变化对青海生态、水资源等领域产生了显著影响,作为我国气候变化敏感区和生态脆弱带,青海适应气候变化情况受到国内外科学界及政府部门的广泛关注。当前,青海经济社会发展步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但青海生态环境脆弱,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频发,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显得尤为突出,应对气候变化工作面临的形势更为严峻、任务更加艰巨。

  新形势下,面对应对气候变化工作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任务,青海需要主动承担应对气候变化先行先试工作,为全国提供青海经验和青海方案。推进应对气候变化气象先行先试,对共谋青藏高原生态文明建设、促进全国气候治理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新华网:如何将应对气候变化融入青海打造生态文明高地的行动中?

  李凤霞:在自然生态系统中,气候是最活跃的因素,是自然生态系统状况的综合反映,也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气候变化的科学研究,承担着人类应对气候变化的风险和实现可持续性发展等技术支撑重任,在生态文明建设总体布局中发挥着基础性科技保障作用。

  我们认为,贯彻落实党中央以及青海省委省政府建设生态文明高地的战略部署,气象部门要在发展理念上主动将气象工作融入到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新格局;在能力提升上要围绕“监测精密、预报精准、服务精细”,强化与生命安全、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相关的气象实时监测、动态评估、风险预警能力;在工作目标上建立适应服务需求的气象事业高质量发展指标体系、政策体系、标准体系、统计体系和绩效考核评价,形成高的业务标准和治理水平;在工作重点上着重加强气候变化综合观测、监测、服务和人工影响天气等支撑生态文明高地建设的保障服务能力建设;在保障措施上强化组织领导、资金投入、人才队伍建设、深化改革开放合作。

  新华网:推进应对气候变化先行先试,青海气象部门将从哪些方面持续发力?

  李凤霞:气象部门作为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科技支撑部门,长期以来,在青海气候变化基础科学研究、气候资源开发利用、气候变化决策支撑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发挥了积极作用。

  《方案》指出,立足新发展阶段,推进青海应对气候变化先行先试,一是加强应对极端天气,发挥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作用。发展灾害性天气和极端气候事件预警评估技术,开展精准气象灾害监测预报,增强气象灾害风险防范能力。二是聚焦双碳目标,服务保障气候和生态安全。针对不同区域开展精细化温室气体监测评估,构建冰冻圈气候变化监测评估预估新业态,加强生态安全监测评估与预警,科学开展生态修复型人工增雨,强化气候和生态安全气象保障示范。三是助力能源革命,深化清洁能源保护利用。开展清洁能源精密监测评估,发展清洁能源精细预报服务,做强气候可行性论证与气候品质评价,厚植清洁能源保护利用优势。四是强化标准先行,加快标准制定、强化标准实施,推进应对气候变化气象标准体系建设。为青海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气象科技支撑,为全国气象部门推动应对气候变化工作发挥引领示范作用。

中国大气本底基准观象台工作人员在开展基础观测。受访者供图

  新华网:新时代开启了应对气候变化的新征程,要在青海实现碳达峰目标中贡献气象力量,青海省气象局有哪些具体举措?

  李凤霞:《方案》首先是较好地体现党中央碳达峰碳中和战略发展目标、任务部署对于推进应对气候变化工作的指引作用;其次也明确了气象部门在青海碳达峰工作部署中的职责定位和作用,工作目标更加明确,重点任务更加聚焦。

  围绕碳达峰目标,青海省气象局主要从构建温室气体监测评估标杆、强化生态安全气象保障、厚植清洁能源保护利用优势等任务作为融入国省战略的具体举措和抓手。其中构建温室气体监测评估标杆,我们已建成中国气象局温室气体及碳中和监测评估中心青海基准分中心,主要是提升中国大气本底观象台监测基础能力,建立地面观测多频次、高空探测高精度、卫星校验大尺度相融合的立体化监测体系,开展温室气体全要素、动态化监测,同时发展全省及不同主体功能区碳源汇变化估算、碳中和潜力和减排行动有效性评估技术,为地方政府开展碳达峰碳中和行动效果评价、合理调整政策措施提供不可或缺的技术支持。

  同时,在碳达峰行动中,要撬动气候资源“杠杆”,青海在风能、太阳能和水能具有全面经济性优势,2020年青海省清洁能源累计装机达1609万千瓦,占比达到50.4%,碳减排潜力巨大,因此开展清洁能源精密监测评估和精细预报服务是十分必要的。尽快摸清青海省风能太阳能水电等气候资源家底,建立省级精细化风能太阳能水电能资源图谱,开展气候资源滚动评估。加强不同时效气候资源监测的精度和密度,提高气候资源预报准确度,利用风能太阳能资源的时空互补性,减小风电、光伏发电的间歇性和波动性,提升风电和光伏发电的电网友好性,增强并网调峰调度水平,延长现有装机规模的利用时数和运行时数,最终提高可再生能源的利用水平和效率。

  新华网: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基础之一是加强气候系统综合观测,青海省应对气候变化及生态系统保护中如何优化观测布局?

  李凤霞:气候系统综合观测系统是气候变化监测评估的权威数据来源。目前,青海省已具备了较为完善的气象综合观测体系,全省现有1000多个常规气象观测站,49个全球定位系统气象观测站,48个静止气象卫星中规模利用站,47个生态气象观测站,8个大气成分站、1个空间天气观测站等。这些数据可从地面到高空,全方位、多层次地反映气象条件变化,为政府保护生态环境、适应气候变化提供了科学依据。如气象卫星监测湖泊和积雪动态变化、植被长势、大气环境及森林火灾等,为生态保护和修复提供科学依据。

  未来我们将努力打造布局科学、技术先进、功能完善、质量稳定、效益显著、管理高效的气候系统综合观测系统,发展卫星和地面互为补充的观测模式,发展天地空一体化气象综合观测网络。不断加强大气本底和生态气象观测,建立青藏高原大气、冰川、积雪、冻土、湖泊、林草等多圈层综合立体观测网络,优化观测站点布局,补齐碳汇观测,提高各类观测资料应用和科研能力,建成能够覆盖沙漠、草原、湖泊、高山等不同地形地貌和生态区,具有区域气候代表性的国家气候观象台。

  新华网:应对气候变化人人有责,结合此次《方案》出台,在向公众传递气候变化理念,形成公众合力方面,气象部门是怎样考虑的?

  李凤霞:科普宣传工作是提升公众意识,凝聚社会共识的重要手段。近60年来,青海气候暖湿化趋势明显。1961-2020年全省平均升温率达到0.37℃/10年,超过同期全球平均值的两倍,高于全国平均水平。降水总体增多,强降水等极端事件增加,干旱、暴雨、雪灾等灾害程度加重。这都需要进一步加强气象宣传教育和科学知识普及,我们已经通过“世界气象日”“气象科技周”等重大活动节点,向社会传递防御灾害、应对气候变化等知识,引发关注。后续,我们将继续强化应对气候变化和生态保护重大专题的宣传、科普工作,推进气象科普社会化、常态化、业务化、品牌化,面向不同人群开展分层次、宽领域、多手段的科普宣传。(完)

[责任编辑: 潘彬彬 ]
光影青海
01007019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128753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