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频道 国社@青海 本网原创 要闻 人事 廉政 政务 富媒体 光影青海
新闻

矿山治理的绿色蝶变

2022-08-05 10:11:50 | 来源: 青海日报

祁连山是中国西部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苍松挺拔林海莽莽。

    祁连县有“天境”的美誉,这里是中国第二大内陆河黑河的源头,河西走廊最重要的水源地,是祁连山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建设关键地区,具有不可替代的生态地位和生态功能。

    自木里矿区及祁连山南麓青海片区生态环境综合整治三年行动攻坚战打响以来,祁连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树牢“山水林田湖草沙冰”生命共同体理念,全面启动祁连山南麓祁连片区生态环境综合整治三年行动,致力于绿色矿山建设和矿山修复工作,主动承担起建设好国家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绿色高地、河西走廊生态屏障的历史使命。

    木里矿区及祁连山南麓青海片区生态环境综合整治三年行动,实施以木里矿区为龙头、覆盖祁连山南麓青海片区的生态修复工程,并以此推动建立健全体制完善、法制完备、管理严格、保护到位的生态保护长效机制。

    这也是一项全民参与的事业,一场数十万人参与、重塑绿水青山的攻坚战打响。两年多过去,这场“战役”取得阶段性成效,不仅初步改善了祁连山南麓的生态环境,也改变了各级党委、政府领导干部以及人民群众的发展观,生态文明思想更加深入人心。

    “借”羊种草 点绿山头

    中国西部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祁连山下好牧场、苍松挺拔林海莽莽,这是记者在行进中对祁连山最直观的认识,再次刷新对祁连山的认识,是在祁连县扎麻什乡境内的西山梁多金属矿。得益于祁连山南麓生态环境综合整治,曾经荒芜的山头如今已变了样,一个光秃秃的废旧矿山变成了矿山整治的样板。

    一路前行,悬崖峭壁,碎石陡坡,车只能小心翼翼地缓缓向前挪动。可想而知,在这样的地方开展生态环境综合整治何其困难。带着种种疑问,终于来到西山梁多金属矿的整治现场,尽管站在整治区域的最低点,海拔也达到了3700多米,几近垂直的山体上,绿色向上蔓延,最高的地方海拔已近4000米。

    西山梁多金属矿是祁连县123个“问题图斑”中最难啃的“骨头”,也是在全省700多个“问题图斑”中挂上名的。自全省开展祁连山南麓生态环境综合整治以来,祁连县就主动排查进行“自我革命”,实行一个领导小组、一个指挥部、一个工作专班的“三个一”工作机制,以“国之大者”的态度、“百日攻坚”的速度、举全县之力的力度、人背肩扛的韧劲,挂图作战,全力开展矿山整治。

    站在西山梁多金属矿整治现场,很难想象,这个曾经寸草不生,甚至连一堆砂土都留不住的山体是如何实现种草复绿奇迹的。同行的海北藏族自治州祁连县草原站副站长仁青卓玛回忆起当时的一切,自2021年5月中旬全面启动矿山整治工作以来,在一边有序推动各项工作的同时,一边在担忧,到底要不要复绿,草种了能不能活,就算种上了,植被盖度能达到多少?可就算再难也要干,而且干就要干出个样子。

    种草首先就要覆土,地形的制约导致大型机械无法上山,最好的方法也是最土的办法,就是借助人力。于是,给周边的生态管护员们做思想工作,尽管当时还是挖虫草期,大家还是积极加入到了西山梁多矿山整治队伍中,就算没有报酬也都愿意为植绿山头贡献一点气力。

    仁青卓玛回忆起当时的场景,不管是覆土还是搬运树苗,这些都是人背肩扛完成的,陡峭的山坡上,一不小心就会摔倒,但即便是摔倒了也没有一个人后退,无论是谁,都会马上站起来往前走,大家都生怕耽误了进度。最终,经过三个月的艰苦奋斗,40多亩(1亩≈0.067公顷)的岩壁实现了治理。

    那段日子里,无论风吹日晒雨淋,大家工作的脚步从未停止,中午许多人都是馍馍就着开水垫一垫肚子,尽管很苦,但大家相互打趣说:“等以后这里绿了,可以告诉子孙,这些还是当年我们种出来的哩!”说到这里,仁青卓玛哽咽了,我们从中真切地感受到,他们所付出的一定远比所说的要艰辛太多。

    看到一处接近90度的坡体,而今目光所及已是一棵棵排列有序的树苗,了解后得知,这块连人都站不住的山坡,地质条件很差,种草复绿更是难上加难。他们就采取挑槽式种法,在覆上去的土层上挖出一道道槽,然后再种树,这样可以防止雨水冲刷土层,而这些树从覆土到种树,也都是人背肩扛运上去的。

    再往上有一处岩壁,岩壁背后还有3.66公顷待整治区域,因为坡陡且海拔高,人上不去土也上不去,怎么整治成了一个难题,所以就有了后来“借羊种草”的尝试:召集周边老百姓家的5000多只羊,把草籽与羊板粪按一定比例和好,生态管护员带着“料”、赶着羊徒步爬到山的那边,再利用羊松土,播种后再借羊把草种踩踏进土里。就这样,草种了进去。当时,大家就轮流住在帐篷里,日夜值守。尽管过程很苦很艰辛,但“借羊种草”这个尝试居然成功了,还成为如今多地观摩借鉴的经验路径。

    用脚步丈量生态 用行动铺绿图斑

    7月,巍峨绵延的祁连山被苍茫的绿色覆盖,平均海拔4000米的海北藏族自治州祁连县境内,整治的矿山已被郁郁葱葱的盛草披上“绿装”,与蓝天白云、湖泊和湿地辉映成一幅美丽的祁连山水画卷。

    一位身披雨衣的藏族女子向祁连山南麓祁连片区生态环境综合整治矿山深处走去,她不时停下脚步,俯身扒开一丛丛草,判断根须的长势,盘算需要补种补植的面积,检查网围栏是否需要加固修复,她就是祁连县草原站副站长、被同事们称为“草原活地图”的仁青卓玛。

    看着一株株倔强生长的牧草,仁青卓玛的嘴角浮起笑意。

    2021年4月19日,仁青卓玛接到上级主管部门的调整,担负起祁连山南麓青海片区生态环境综合整治三年行动种草复绿的重任。然而,如何在矿山种草?如何让草在矿山有更好的长势?那时的她,脑海一片空白。

    接到任务的当晚,仁青卓玛连夜联系省级主管部门和省内所有生产牧草种子单位,寻找适宜在祁连高海拔地区生长的本土草种。

    次日清晨6点,她从祁连县出发,第一站到贵德牧草公司找选草种。然而,那里只有青海草地早熟禾一种牧草品种。由于矿区立地条件有限,治理难度大、海拔高、土壤稀缺贫瘠,绝大多数片区属于渣土,用青海草地早熟禾单播草种根本达不到生态综合治理效果及植物的多样性。

    于是,仁青卓玛又再联系贵南牧草公司工作人员,赶赴贵南县。当她找到适宜祁连种植的牧草品种时,发现剩余的青海短茅披碱草的纯净度不够,迫于无奈,只能另寻草种,此时,天色已近黄昏,仁青卓玛抓紧赶赴同德牧场。经仔细了解,只有同德有适宜祁连种植的青海本土草种垂穗披碱草、青海中华羊茅、冷(草)地早熟禾,且牧草种子质量均达标。最后,仁青卓玛与同德牧场牧草工作人员多次谈价格,草种每公斤均降低了2元,为政府节省资金11万元。

    仁青卓玛承担着祁连山南麓祁连片区123个图斑治理种草复绿技术指导工作,不管是雨天、还是车辆无法抵达的治理现场,她都要到每一个图斑治理现场技术指导,认真组织实施前期返青调查、监测和验收,调查后期确定“三补”面积。经过不懈努力,此项工作终于取得了治理进度和质量的双丰收。

    在负责123个图斑治理种草复绿技术指导的同时,仁青卓玛还承担着单位环保督察、离任审计、黄河流域问题整改、草原生态补奖、草场矛盾纠纷等核心任务工作。一年多来,她每天不是在路上,就是在现场,白天跑矿山,晚上查图纸资料。高原雨季时,她的衣服湿了一遍又一遍,整整100天,不仅体现了在生态文明建设工作上的决心、智慧、勇气和毅力,更体现了对祁连山生态安全的责任和担当。

    绿山护草 他勇挑重担

    生态环境整治中发生的许多故事,也反映出群众对绿水青山的热切期盼。

    西山梁多金属矿位于祁连县扎麻什乡河北村,这里也是祁连山国家公园体制试点的一般控制区。在问题图斑整治现场,记者看到一块告示牌,上面有图斑号、存在问题、整治措施等信息,还标明了牵头单位、督办责任人、乡镇负责人、林草管护员以及河道管护员的姓名。据祁连县自然资源局副局长张强兴介绍,每一处问题图斑整治现场都有这样一块告示牌。

    据介绍,此项治理工作在整个祁连县来说是有一定难度的,因为开采岩石裸露,无法生长植被,加之交通不便,机械器具还会造成二次生态破坏。“我们只能将土和羊板粪用车拉至路边,再采用人工背的原始方法,在裸露的岩石上种出植被。仅仅是用车将土拉至路边,就会耗费了不少精力。”张强兴说,“从山下公路至山梁山路,几公里的路程陡峭险峻,很多司机甚至说,给多少钱都不愿意干。”

    就在大家束手无策时,拜占元站了出来,他说:“我用自己的车来拉,如果出了事由我自己负责,你们可以录音来留作证据。”拜占元是祁连山国家公园大拉洞管护站的一名管护员,他没有说任何费用的事,开着自家三轮农用车就投入到了工作中。

    祁连县自然资源局局长马有明曾和拜占元多次谈过费用的事,每次拜占元的回答几乎都是一样的:“算什么费用,我是生态管护员,这里是我的家园,更是我的职责!”

    据拜占元回忆,一车只能拉2吨土,走山路就要花费1个小时,每天只能拉6次。每天结束工作后,拜占元要做的事首先不是吃饭休息,而是修车。20余天的工程期,他跑坏了2条轮胎。作为一名管护员,拜占元的工资其实并不高,每月仅仅只有1700余元,这些钱他还要补贴家用,可他说:“我心中的感情不知该怎么表达,我只知道,生态整治是大好事,这是政府为群众办的大好事。”

    5月至6月,正是当地牧民采挖冬虫夏草和剪羊毛、夏季搬圈的重要时节,管护员们几乎都来自于当地。在祁连山国家公园扎麻什管护站站长杨国林的带领下,管护员们都积极参与到矿山捡石、背石、填坑、挑槽、种树、种草、拉无纺布等环节中,义无反顾地扎根到整治工作当中,谁也没有一句怨言。

    “现在,村民们都开始自觉地保护家乡。我相信,只要大家一起努力,我们的家园会越来越美,日子会越过越好!”拜占元说。

    如今,祁连山已是生态环境科学修复治理的“博物馆”“教科书”,未来,还将成为转型绿色发展的“示范区”。(记者 王湘琳 宋明慧 吴占云 董志勇)

[责任编辑: 卡娅梅朵 ]
光影青海
01007019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1288918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