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频道 国社@青海 本网原创 要闻 人事 廉政 政务 富媒体 光影青海
新闻

江源大地,铺就乡村振兴的“幸福底色”

2022-09-26 09:51:16 | 来源: 青海日报

 

红彤彤的枸杞点亮了都兰乡亲的致富梦。通讯员 王震鹏 马秀鹏 摄

西宁湟中,油菜花让农民走上了一条致富路。本报记者 李娜 魏雅琪 摄

共和县恰卜恰镇鑫海家庭农场种植的蔬菜。本报记者 栾雨嘉 摄

平安富硒果蔬采摘收获。本报记者 石成砚 通讯员 祝美甲 摄

  党的十八大以来,青海打赢了一场艰苦卓绝的脱贫攻坚战,青海人民把勠力同心、苦干实干刻在了时间的长河上,谱写了一曲拔穷根、奔小康的浩荡长歌。

  而脱贫摘帽不是终点,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

  自去年我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以来,我们坚持把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防止规模性返贫作为头等大事,把促进农牧民增收作为根本之举,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着力在巩固、拓展、衔接上下功夫、见实效。

  从湟水谷地到辽阔草原,从苍翠森林到雪山脚下,行走在青海各地,处处青山绿水、交通四通八达,产业特色鲜明,城乡美丽如画,人民幸福和谐,正在全力推进的乡村振兴,在这里逐渐演绎为五彩斑斓的现实。

  筑牢防返贫底线 铺就乡村幸福路

  7月5日,和往常一样,海东市化隆回族自治县群科镇乙沙二村的桂美荣起了一个大早,但今天早起不是做家务和干农活,而是准备去上班……作为家里的唯一劳动力,这份工作对桂美荣一家来说非常重要。

  “我们是在常态化摸排走访中了解到桂美荣家中面临的困境,她放心不下孩子一直拒绝外出打工,家里生活较为困难。为此,我们驻村工作队多次上门给她讲政策、说道理。”乙沙二村驻村工作队队员邓大鹏告诉记者,在做通桂美荣的思想后,村“两委”及驻村工作队在离她家50米的“撒拉人家”饭店为她争取了一份保洁工作,饭店老板为她开出每月3600元的工资,不仅在家门口实现就业,还可以照顾到孩子的生活。

  “我们把解决困扰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作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主要抓手,想尽一切办法为村民解决难题、想办法、出实招。”村党支部书记马永青说。

  近几年,随着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步伐的加快,群科新区进驻的施工企业不断增加,化隆回族自治县委、县政府协调相关部门及时对接企业,了解就业岗位和工资待遇,在脱贫户和边缘户里筛选出合适人选,让他们拥有稳定的收入。

  村民马牙古拜和马二沙都是单亲家庭的壮劳力,但因照顾年迈的母亲无法离家外出打工,这次通过实施精准就业帮扶,他们在家附近就能稳定就业,每月务工收入4500元。他俩兴奋地说,“真没想到能像城里人一样上下班,每天回家也能照顾上老人,我们到工地上一定好好干,不给村里丢脸。”

  群科镇始终把促进群众就业增加家庭收入放在首要位置,通过实施促进就业、公益岗位、以工代赈等帮扶措施,帮助脱贫群众实现就地就近就业,村民摇身变成“上班族”,打工挣钱托起“致富梦”,让脱贫群众实实在在感受到党委政府的关怀,激励广大群众撸起袖子加油干,为美丽乡村建设凝聚力量,为实施乡村振兴增添活力。

  稳岗就业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一项重要举措,我省通过持续深化东西部劳务协作、深入推进省内劳务协作、规范发展帮扶车间、统筹用好乡村公益性岗位等12项具体措施,切实保障年内实现20万脱贫人口(含防止返贫监测对象)务工就业规模,牢牢守住不发生规模性失业返贫的底线。

  产业振兴开新路 激活乡村主引擎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极其重要的一环。每一条乡村振兴之路背后,都有区域特色产业作支撑。

  走进果洛藏族自治州久治县宝来莱开发建设有限责任公司生产车间,总经理訾明升告诉记者:“我们有机肥厂一期建成了以后,经过几年经营,仅去年老百姓分红就达到137万元,而二期建设,就是为了提高产能,加大对老百姓的受益面。”

  果洛州久治县的牦牛产业作为核心产业在乡村振兴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近年来,为不断拓展壮大优势特色产业,夯实产业基础,产业链的延伸成为了产业发展的主要方向。

  在久治县天空牧场有机肥二期施工现场,工人们正在建设新的厂房,建成后有机肥产能将突破年产1万吨大关。

  同样作为牦牛产业链的重要组成部分,久治县奶制品精深加工项目正在抓紧建设当中,项目建成后将实现年加工牦牛奶6000余吨,有效带动久治县22个合作社群众增收。

  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久治县围绕牦牛产业累计投入9300余万元,按照生产、屠宰、加工、流通,分环节推进做强牦牛产业链条,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果洛州久治县乡村振兴局副局长才昂杰告诉记者:“我们在发展牦牛产业的前提下,对相关项目进行了重点安排,对原有项目进行巩固提升,新增产业项目进行布局,通过这些项目的实施,加强了主要产业,拓展了群众的增收渠道,为乡村振兴夯实坚实的基础。”

  作为推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产业可持续发展的一系列举措,青海省全面构建县有产业园区、村有集体经济、户有增收项目的产业帮扶体系,持续推进39个县级扶贫产业园和282个帮扶车间建设,同时,共培育92家省级农牧民合作社示范社和196家示范性家庭农牧场,推动青南地区30个生态畜牧业合作社能力提升改造,培育7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4家省级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农牧区经营主体不断发展壮大,产业发展带来的经济优势也在不断提高。

  扮靓乡村新颜值 护航乡村振兴路

  乡村全面振兴,最直观的变化在哪里?是旱厕改造、是污水治理、是道路硬化……印象中“脏乱差”的农村,迎来前所未有的改变。

  走进海北藏族自治州祁连县八宝镇白杨沟村,无论是主干道,还是街角巷尾,给人的第一感觉就是干净,一边是龙鳞白杨、林地等自然景观,一边是依地形而建、错落有致的房屋和红砖镂空的文化围墙,让人们强烈感受到这个村庄的休闲区和生活区规划合理科学,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充满了新农村的魅力。

  “过去垃圾靠风刮,污水靠蒸发,家里现代化,屋外脏乱差。现在垃圾有人清,污水有了‘家’,厕所也城市化了。”说起村里的变化,村民们喜笑颜开。

  逐渐变好的乡村面貌让旅游业发展为村集体经济新的增长点。白杨沟村借助卓尔山风景区开发建设的东风,采取产业化经营形式,开设农家院、农家宾馆12家,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大幅增长。

  白杨沟村的华丽转身,正是我省美丽乡村建设的真实写照。

  基础设施配套水平提高,人居环境有效改善,乡风文明焕发新貌,乡村产业融合发展,乡村建设的大力投入,让我省的农牧区面貌焕然一新:

  农牧区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全面完成,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实现行政村全覆盖,农村生活垃圾收集转运处置体系覆盖97.5%的行政村,58%以上村庄实施高原美丽乡村建设,农村垃圾处理、污水治理的村庄分别占91.7%、12%,20万户农牧民危旧房得到改造,农牧区260.6万人的饮水安全得到巩固提升……

  如今,走进青海,特色产业正迸发勃勃生机,群众腰包越来越鼓,美丽乡村越来越美。村美、民富、产业兴的宏伟愿景如同一颗颗“希望种子”,在辽阔的青藏高原生根发芽、开花结果,释放出乡村振兴的无限魅力。(王 臻)

 

[责任编辑: 卡娅梅朵 ]
光影青海
01007019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1290318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