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频道 国社@青海 本网原创 要闻 人事 廉政 政务 富媒体 光影青海
新闻

西宁这十年·湟源丨建设湟水上游生态强县

2022-09-29 18:24:15 | 来源: 新华网

    天光云影,山水相依。十年来,西宁市湟源县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群众满不满意作为工作标准,每年公共财政用于民生的支出持续增加,幸福湟源的品质越来越高,生态环境逐步改善,打赢了脱贫攻坚战,实现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成为注解“湟水上游生态强县”“现代美丽幸福大西宁”的生动实践。

    在9月29日举办的“西宁这十年”县区专场新闻发布会上,湟源县委副书记 县政府县长董峰就十年来湟源发展所取得的成绩和进步,从党建工作、产业发展、生态保护、乡村振兴、民生改善五个方面介绍相关情况,湟源县向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迈出了坚实的步伐。

俯瞰湟源。新华网发(湟源县委宣传部供图)

    坚持党建引领,党的领导更加坚强有力

    这十年,湟源县坚决把党的建设作为推动各项事业的根本保证,围绕政治、思想、组织、作风、纪律以及制度建设,下功夫、出实招,推动党的建设高质量发展,基层党组织领导力、引领力、组织力、号召力显著增强。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通过“党建+”模式,动员广大党员积极参与疫情防控、基层治理、乡村振兴等重点工作,切实把党的组织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湟源县注重在急难险重任务中考察识别干部,推动党员干部在实践中成长,敢担当、善作为、能成事的干部有了更大进步空间,配强了基层班子、激发了一线活力,干事创业的精气神更足了,凝心聚力推动发展的动力更强了。

湟源县小高陵梯田。新华网发(湟源县委宣传部供图)

    牢记发展是第一要务,新发展理念深入人心

    湟源位于农业区与牧业区、汉文化与藏文化的交汇处,自然环境优美,山清水秀,生态一直是湟源县的优势和潜能所在。湟源县依托“背靠大牧场、面向大市场”的区位条件,谋划了青藏高原地标农产品交易港,着力打造农畜产品产业集群。建成高标准农田19万亩,培育涉农经济组织187家,农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60%,“湟源牦牛肉”通过国家地理标志认证,“小茶牧场”“日月山牧场”高端肉制品走向了内地餐桌,“日月臻品”等区域公共品牌成为特色名片。我们大力支持快递、电子商务配套发展,入选“国家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和“全国农业社会化服务创新试点县”,胡萝卜、马牙蚕豆等绿色有机农畜产品,通过直播带货等形式走向全国各地。

湟源县丹噶尔古城一角。新华网发(湟源县委宣传部供图)

    湟源县紧扣“双碳”试点示范,调整结构、优化布局,加快大华工业园区转型升级,引导绿色产业入驻,年产2万吨锂电负极材料项目建成投产,98兆瓦分散式风力发电等重点项目相继落地,光伏发电、新材料等清洁能源,正在逐步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绿色引擎。作为“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县”,湟源另一个发展优势是丰富的文旅资源。湟源县以争创“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为抓手,挖掘整合“西王母文化”“排灯文化”,将宗家沟、丹噶尔古城、日月山景区,大黑沟露营基地,“二十四庄廓”特色民宿等A级景区和星级乡村旅游点,串联成精品生态旅游线路,成为游客热门打卡地。“浪山浪水浪河滩”成为当地百姓幸福生活的生动体现。

湟源县污水处理厂尾水湿地。新华社记者 张龙 摄

    坚持生态保护优先,生态文明取得新成果

    湟源县聚焦生态“高地”,致力建设“湟水上游生态强县”。全面完成药水河生态修复等工程,建成县城污水处理湿地公园等项目。湟源县饮用水水源水质优良率达到100%,湟水河出境断面水质从Ⅲ类提高到Ⅱ类,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到93%,成为全国第一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近九成乡镇、超半数村被评为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乡镇和生态文明建设示范村。湟源县森林覆盖率达到37.5%,大华镇、东峡乡8个村荣获“国家森林乡村”称号。石貂、赤狐和藏雪鸡等国家二级保护物种纷纷现身湟源,雪豹和荒漠猫首次在湟源县境内被监测到,呈现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图景。

俯瞰湟源。新华网发(湟源县委宣传部供图)

    脱贫攻坚奔小康,农业农村展现新面貌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湟源县把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作为“头等大事”,推动“三农”工作迈上新台阶,脱贫摘帽如期实现,全面振兴步伐加快,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1年底的4875元增加到2021年的14618元。 十年来,湟源县投入20亿,实施扶贫项目547项,完成236户755名贫困群众易地搬迁工作,58个贫困村生产生活条件全面改善,脱贫路上一个不落、一个不少。扶贫饲草产业园和羌韵青绣工坊等扶贫车间带动群众脱贫致富,146个村集体经济全部“破零”。

    湟源县制定了40项工作措施,全力推进“三乡工程”,打造10个能人回乡创业典型,带动7000余户群众增收1100万元以上。“企业兴乡”为乡村振兴增添动能,省级龙头企业、示范性经营主体多点开花、带动明显。“市民下乡+”“能人回乡+”走出特色产业振兴路,小高陵村拉动了“红色旅游引擎”,申中前沟村树莓种植实现多赢。按照“湟源所需、六合所能”的宗旨,利用1.9亿元东西部协作资金,实施帮扶项目44个。健全以农民为主体的利益联结机制,湟源陈醋等农副产品成功打入东部市场,累计销售金额达到2000余万元,带动一大批群众就近就业,创收增收。

湟源县宗家沟景区内的九池叠瀑。新华社记者 张龙 摄

    十年来,湟源县建成“高原美丽集镇”3个、“高原美丽乡村”87个,农村危旧房改造实现全覆盖,所有行政村安全饮水覆盖率、电网供电可靠率均达100%,卫生厕所覆盖率达85%,硬化路和客车实现“村村通”,城乡1小时交通网全面建成,成功入列“全国村庄清洁行动先进县”“四好农村路省级示范县”。

在湟源县申中乡前沟村的“幸福之家”,老人们在吃午饭。新华社记者 解统强 摄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致力保障改善民生

    “群众期盼的,就是我们要干的”。十年来,湟源县着力算好民生这本大账,坚持把大部分财政支出用于增进民生福祉,民生支出占总支出每年都在80%以上。湟源县聚焦“一老一小”,以民生温度提升幸福指数。“家庭医生”助力“居家养老”,签约率达到97%。建成运营农村老年之家、社区日间照料中心、老年活动中心68个,各类文化娱乐设施配备完善,老有所养、老有所乐的晚年生活更加贴心暖心。加大普惠服务体系建设,按照“政府主导、社会运营”理念,开办标准化规范化托育机构,“筑梦童年”关爱留守儿童、志愿服务启动运营,全社会共同保障儿童健康快乐成长。

    湟源县紧紧围绕群众最关切的教育和医疗问题,大力提升学前教育办学层次和水平,普惠性幼儿园占比达到97.9%。全覆盖开展集团化办学,县幼儿园、高级中学相继投用开办,义务教育阶段大班额全面消除,“控辍保学”工作走在全省前列,荣获“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公共卫生服务体系不断健全,县域紧密型医共体成功组建,完成中医院易地搬迁,新建县人民医院医技综合楼,11所中医馆相继建成投用。标准化村级卫生室、村医覆盖率达到100%,就近能看病,就近看好病成为现实。湟源县紧抓就业这个最大的民生工程,打造优质劳务品牌,“丹噶尔绣娘”“酸辣里脊”“波航休闲农庄”等劳务品牌加快标准化建设,“指尖上、舌尖上经济”带动下岗失业人员、贫困劳动力灵活就业,用传统手艺过上了新生活。

    董峰表示,站在新起点,湟源将继续忠实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深入落实党中央和省市决策部署,广泛凝聚力量,扎实推动作风转变和能力提升,踏上新征程,建功新时代,奋力谱写建设现代美丽幸福大西宁湟源篇章。

[责任编辑: 马洪婷 ]
光影青海
01007019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129043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