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频道 国社@青海 本网原创 要闻 人事 廉政 政务 富媒体 光影青海
新闻

西宁这十年·城北丨聚力建设生态宜居品质城北

2022-09-29 18:24:15 | 来源: 新华网

  9月29日,“西宁这十年”县区专场新闻发布会在西宁市召开,城北区委副书记、区政府区长杨占仓就十年来西宁市城北区发展所取得的成绩和进步,从党建工作、地区综合实力、产业转型升级、生态环境保护、城市品质提升、社会各项事业六个方面介绍相关情况。

平价蔬菜让市民得到实惠。新华网发(范生栋 摄)

  党的建设不断取得新成效

  始终坚持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持续强化党的创新理论武装,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党史学习教育等党内集中教育,引导全区广大党员干部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强化正风肃纪反腐,驰而不息纠治“四风”,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牢牢把握意识形态领域工作主动权,深入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深化全国文明城市创建,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深入开展,为北区各项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思想保障。

环保课堂进校园 让孩子们养成垃圾分类好习惯。新华网发(范生栋 摄)

  地区综合实力实现新飞跃

  坚持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扎扎实实推动地区经济高质量健康发展。全区地区生产总值从2012年的170亿元增长至2021年的267.6亿元,年均增长率保持在10%左右。固定资产投资从2012年的29.5亿元到增长至2021年的126亿元,成为全市首个固投超百亿的县区。全体居民可支配收入从2012年的1.62万元跃升至2021年的3.84万元,增长近3倍。2012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4.3亿元,2021年增长至145亿元,年均增长7.61%。坚持把招商引资作为“一号工程”,成立全域招商引资服务中心,有效整合政府服务优势和企业产业链资源优势,从“单打独斗”转为政企、政银、政商、政村、政校多方“握指成拳”,开启了“政府引导、企业自主、共创共赢”的招商大格局,招商引资省外到位资金累计达到270.6亿元。

北川河湿地公园。新华网发(黎晓刚摄)

  产业转型升级迈出新步伐

  充分释放全社会创新潜能和创业激情,逐步形成“政府支持、多方合作、高校参与”的创业创新发展模式,辖区13个国家和省市区级创业孵化基地年均实现产值近20亿元,累计培育创新型企业 131 家,产学研融合型市场主体15家,成功申报生物信息等领域专利1360 项,实现省外先进技术成果转化落地21项,本省特色技术成果对外转化落地5项,每万人拥有专利数量达到41件,城北区成功入选全省首个以县级行政区域为载体的国家级“双创”示范基地。区内装备制造、新型建材、生物医药等优势产业快速发展,规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5.64%,工业经济总量占全市的近三成。万达、吾悦等国内知名企业竞相入驻,高原钢城小镇一期基本建成,带动了现代商贸服务业量质并举、速效同增,形成了一核带动、多点开花的商贸新局面。朝阳物流园区、青藏高原农副产品集散中心、生活用品冷链分拣中心等现代物流快速发展,连接内外、横贯东西的现代物流产业发展更具活力。北川湿地公园、市级“四馆”、生物园区5A级博物馆群等一批高品质旅游新亮点活力显现,生态乡村游、文体健身游等一批特色旅游品牌逐渐打响,实现了游客数量和旅游收入双增长。全区第三产业占比从2012年末的不足三成增长至2021年的近七成,基本实现了由工业农业区向城市综合休闲商贸区的根本性转变。

西宁市朝阳立交桥。新华网发(王伟才 摄)

  生态环境保护卓有成效

  坚持“生态优先”发展理念,坚决扛起生态保护重大政治责任,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持续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三生”共融、水城共融、蓝绿共融的生态北区已展现出其独特的魅力。持续推进国土绿化行动,全区森林覆盖率达到从2012年的10.8%增长至2021年的35%。持续加快公园城市建设步伐,累计新增城区绿化面积20.61万平方米,人均公园绿地面积从2012年的8.59平方米达到2021年的14.48平方米,北川河湿地公园、沈那遗址公园等11处公园游园已成为市民休闲健身的首选地。全面打响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深入开展建筑工地、道路扬尘、燃煤锅炉、餐饮煤(油)烟等污染治理,城市空气细(PM2.5)微(PM10)颗粒物浓度持续下降,空气质量优良率从2012年的不足50%提升到2021年的90.1%。坚持把“一江清水向东流”作为北区最靓丽的底色,将水资源保护、河湖岸线保护、水污染防治、水环境治理、水生态修复、执法监管六大任务细化、实化、具体化。深入开展小流域治理,三级河湖长制全面落实,“清四乱”专项行动成效明显,各类排水口全面纳入监管范围,城区黑臭水体全面消除,西钢桥、朝阳桥断面水质稳定保持在III类以上,营造了水清、岸绿、景美的河湖环境。有序推进“绿色细胞”工程和“绿色生活·幸福驿站”建设,实施生态文明、绿色发展领域相关项目272项。加快“无废城市”试点建设,萨尔斯堡等80个小区的垃圾分类试点工作走在全市前列。全面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常态化开展农村环境卫生综合整治,进一步巩固创城、建卫成果,清洁美丽北区的“颜值”更加靓丽、更有内涵。

海棠公园。新华网发(黎晓刚 摄)

  城市品质提升取得新进展

  城市空间布局呈现根本性转变。以小桥-朝阳为核心的现代商贸核心圈基本改造完成,填写了北区没有核心商业圈的空白;以青藏高原农副集散中心、钢城小镇为核心的西川现代物流圈,共同组成了全市最大的农副产品集散地;大学城、高新区的拔地而起,让北川地区一跃成为创业者的新沃土。北川河、湟水河沿岸综合治理,小桥大街、宁大路等提升改造等工程的顺利完工,北川、西川开发建设加速推进,城乡居住面貌实现历史性变化。坚持“房住不炒”基本原则,将保障和改善居住条件作为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有效抓手,形成了政府主导、部门负责、资源整合的住房保障和改善机制。火车西站、小桥、北川、马坊等区域高品质小区陆续建成入住,新增人口超10万人,成为全市人口增速最快的县区。累计投资10亿元实施的184个老旧小区主体和80个小区配套基础设施改造,让老旧小区穿衣戴帽、焕发新颜。投资66亿元实施的小桥、陶北等23个新村住宅小区,让2万余人出村入楼,实现新居梦。持续完善城市路网构架,实施完成五四西路延伸段、昆仑大道西延段等省市重点道路项目,建成通海桥、湟水桥等特大桥,构筑了人流、物流密切交往的“新通途”,对外衔接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畅通城市“毛细血管”,完成朝阳西路改建、门源路拓宽等道路建设,实施小城建道路建设45条,新建幸福桥等一批便民桥梁,新增绿道约26公里,城市微循环更加通畅。提升农村道路品质,实现了农村道路从“走得了”向“走得好”的转变。深入推进海绵城市建设,通过“海绵+”模式,加快解决城市内涝、老旧小区雨污合流问题。坚持城市美化、净化工程齐头并进,实施老旧楼院等重点领域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开展“垃圾不落地”“全城清洗”“立面空间净化美化”等专项行动,干干净净、清清爽爽的城市环境,彰显着“生态宜居品质城区”的特色和风格。

(资料照片)2020年城北区宋家寨中秋月饼争霸赛现场。新华网发(范生栋 摄)

  社会各项事业再上新台阶

  始终坚持把80%以上的财力用于保障民生,坚定不移办实事、惠民生、增福祉,不断提升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始终坚持就业就是最大的民生,全面落实社保补贴、创业担保贷款、就业援助、技能培训等就业政策,2012年以来累计新增城镇就业5.68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5.38万人次,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5%以内,实现了劳者有其岗、在岗有其薪的托底目标。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全面推动城乡教育更加公平、更加均衡、更加优质,新(改扩)建陶昕、博雅等11所学校,新增校舍16万平方米,大班额占比消减至1.79%,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9.17%,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达到100%。青海师范大学新校区投入使用,西宁城市职业技术学院、三江源民族中学等建成招生,西宁大学等项目加紧实施,大学城“青春校园”魅力彰显。强化医疗基础设施建设,城北区中医院迁建、马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项目顺利完成并投入使用,医疗资源供给能力进一步增强。率先组建中医医联体,“一院一品牌”中医特色更加凸显,医疗卫生服务能力进一步增强。建成全省首个“医养结合”养老示范基地、4个公建民营养老机构、28个农村老年之家、26个社区日间照料中心和57个城乡幸福食堂,为老年人提供高标准、高质量服务,老年人生活更加安康、更有尊严。加大力度建设公共文体服务基础设施,建成文体设施34处、文体活动场所88处,城北区全民健身中心建成即将投入使用,“15分钟幸福生活圈”和“10分钟体育健身圈”覆盖面进一步扩大,覆盖全区的三级公共文化体育服务体系基本形成。

[责任编辑: 鱼昊 ]
光影青海
01007019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1290430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