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频道 国社@青海 本网原创 要闻 人事 廉政 政务 富媒体 光影青海
行业

非凡十年丨聆听河湟谷地高质量发展的强劲足音

2022-10-13 12:14:05 | 来源: 青海日报

  民和喇家遗址出土4000年前的一根面穿越时空,让“拉面之乡”连起古今文明;遍布河湟谷地具有指尖非遗之称的刺绣,让“青绣之源”惊艳世人;湟水河北岸的柳湾遗址4万多件彩陶的“彩陶故里”,让人一眼看尽千年彩陶流淌成河……

  独特的自然风光、多彩的民族风情、丰厚的文化底蕴,成就了“彩陶故里、拉面之乡、青绣之源、醉美海东”金名片。如今,这四张名片也正是海东产业的高度浓缩和杰出代表。

  观察一地经济社会发展得如何,产业是一个窗口。透过窗口看世界,海东正用一项项融入新发展格局的产业“活水”,浇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沃土”,在推进产业高质量发展中书写出全新的“海东答卷”。

  “一粒麦”蝶变上百亿的“一碗面”

  初秋恰似丹青高手,总是把黄河谷地渲染得淋漓尽致,把山水化隆装扮得如诗如画。

  平安三合农村乐队“颂”党恩。

  一大早,“拉面人”韩光远带着专门协助收购销售农产品的团队,驱车来到查甫藏族乡,找到正在地里采挖土豆的种植大户何有财洽谈收购事宜。

  “老何,你看外地的经销商都直接到地头收购你们的‘金蛋蛋’,我作为本地‘拉面人’更应为家乡做贡献,我想通过遍布全国的拉面网络和供应链,让外地人的餐桌盛满青海绿色有机饭……”刚到地头,韩光远就冲何有财大声“喊”道。

  “韩总,我早就听过你的大名,你算得上是咱们县勇敢加入创业大军外出创业,成功后反哺家乡的名人。”何有财在裤腿上蹭了几下手上的土,之后紧握着韩光远的手说:“你有丰富创业经营经验和资本积累,是你把本地产绿色、健康、时尚的青海拉面食材配送到全国各拉面店,你可是我们的榜样。”

  平安党员教师带领学生做手工。

  信长星书记在“中国这十年·青海”主题新闻发布会上为青海拉面“代言”,是汉族、土族群众种的小麦磨成了面粉,藏族、蒙古族群众养的牦牛熬成了鲜汤,撒拉族群众栽的花椒辣椒做成了调料,回族群众用双手拉出了一碗碗致富面、和谐面、幸福面。韩光远说:“所以我们要用实际行动感谢党,行程万里不忘初心,要信党、爱党、护党,永远跟党不变心。用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绿水青山“流金淌银”。

  化隆县以“高原姑娘”为代表的万家拉面店,“哇燕藏餐”为代表的千家藏餐馆,“面老头”为代表的千家大众拉面店,成为化隆乃至海东贫困群众脱贫经济和富民产业领军“人物”。

  如今,拉面产业创造的收入占当地劳务总收入的70%,拉面产业人均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54%,全县累计脱贫的13万人中7万人通过拉面脱贫。

  化隆拉面经济是整个海东拉面经济折射面,更是整个海东拉面人锐意进取谋发展、创新实干迎盛会的生动写照。

  有人这样评价海东拉面人:他们是引领西北拉面大军走南闯北领跑者、是中国三大快餐市场开拓者、是“一带一路”建设实践者,更是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最美领“舞”者。

  民和乡村旅游延伸采摘热。

  十年来,海东市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增进民生福祉作为发展的根本目的,着力补短板、惠民生、促就业,累计新增就业9.3万人,劳动力转移就业538.7万人次,特别是“拉面经济”背景下,18.2万海东籍群众在全国开办的拉面店达2.9万家,其中化隆县11万人、1.74万家拉面店遍及27个省市、1696个县区乃至11个国家,年总产值达140亿元。

  “一根线”联通现象级的“新产业”

  “青绣”,这个与我省“拉面经济”相得益彰的特色文旅产业,已成为青海非遗文化名片、最具活力的文化符号,也是文化、经济、旅游相互融合、相互促进的现象级新产业。

  化隆九曲黄河雄姿。

  从互助土族自治县五十镇班彦村盘绣园到投资5000万元的青海青绣数字化总部,可以看出,青绣产业逐步整合政府资源、互联网产品生态资源和金融机构产品资源,为青绣产业链上中下游企业打造出了专属电子商务和社交服务平台,并成为以海东为枢纽、各市州联动、向全国延伸的青绣产业供应链体系,实现产业全链条数字化,带动全省15万绣娘、140多家小微企业、工坊、合作社及一二三产融合发展。

  在结束不久的第五届“中国创翼”创业创新大赛全国选拔赛上,青绣数字化总部“青绣产业一站式服务先行者”项目经过海东市推荐、全省筛选后出征参赛。

  绿色沃野。

  经过为期3天的赛程后,“青绣产业一站式服务先行者”项目过关斩将,取得良好成绩,将授予全国“创翼之星”称号,这不仅展现了青绣数字化总部创新创业“硬核”实力,也展示了我省浓厚的创业氛围和积极进取的创业精神。

  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冲击,总部工作人员在居家办公的同时,不忘线上谋求发展,通过新媒体矩阵对青绣新产品线上推介,青绣数字化总部与22家公司签订了订购合同,金额达100余万元。在了解到部分青绣工坊和个体户经营较为困难,第一时间为有困难工坊、个体户分派50余万元订单。

  青海省刺绣行业协会会长苏晓莉说:“我们对青绣产业更加美好未来充满信心,将继续带领广大绣娘砥砺奋进,携手把青绣品牌做得更大,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这十年来,具有“指尖上非遗”之称的青绣产业,迎来了新机遇、焕发了新生机、取得了新成绩。青绣数字化总部自2021年4月成立以来,更是通过发挥特色优势,强化宣传营销,讲好青绣故事,青绣产业逐步向标准化和品牌化方向迈进,绣娘们捧着艺术“金饭碗”,过上了更加红火的“好日子”。

  “一棵菜”折射民富的“好‘钱’景”

  海东,坐落于河湟谷地最肥沃的土地上,孕育出最丰饶的物产。海东市紧扣全省构建农业新发展格局定位,发挥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区位条件等比较优势,以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建设为统揽,全力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让全省“菜篮子”里装进更多海东果蔬。

  乐都区建有全省规模最大的万栋拱棚蔬菜种植基地,每年有上万吨蔬菜从这里走向全省各地群众的餐桌。谷雨过后,在乐都区寿乐镇绿色产业园道路两旁田地里,绿油油的蔬菜生机勃勃。菜农收菜忙,而停靠在路边的冷藏车满装蒜苗、乐都长辣椒、西红柿、香菜等蔬菜,不断从扎碾公路驶出,将一颗颗蔬菜销往全省乃至全国市场。

  炎炎夏日,循化撒拉族自治县查汗都斯乡红光下村的线辣椒种植基地,成片的线辣椒在田间红红火火,村民正在热火朝天地采摘,这是万雲公司线辣椒种植基地。

  “我们公司连片种植近87公顷线辣椒和花椒,花椒每亩收益6000元以上,线辣椒每亩收益7000元左右,以前主要销往西宁、甘肃兰州等地超市和调料铺,现在由于来红光下村接受红色教育的人较多,家门口就解决了销路问题,甚至还供不应求。”万雲生态公司总经理苏小真说。

  从7月下旬开始,互助土族自治县各乡镇露地种植的红笋开始陆续上市,在东和乡袁家庄村,通过“大户+散户”模式,在全乡推广种植红笋107公顷,红笋规模化种植为群众增收打下坚实的基础。“今年我们家种植的红笋亩产达5000公斤,除去地租人工费等,一亩地纯收入6000多元。”村民袁有福说。

  这十年来,海东市始终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这一核心,进一步突出“高原、绿色、富硒、有机”农业品牌优势,着力打造国家级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和“黄河彩篮”蔬菜生产示范基地,不断优化种植业结构,奏好绿色产业主旋律,特色作物比重保持在86%以上,先后有互助八眉猪、乐都紫皮大蒜等18个产品入围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之列,“全省菜篮子”里装进了更多海东果蔬。仅2021年,海东市粮食、蔬菜产量分别达到51.65万吨、71.51万吨,占全省47.4%、47.6%,在全省“菜篮子”工程中地位凸显。

  从一颗菜到一个产业,河湟儿女用乡村振兴路上的实干喜迎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海东也在主动融入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建设上走在前,在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打造中奋勇争先,“蔬”写出丰收好“钱”景。

  【采访手记】夯基垒台 积厚成势

  罗珺 陈俊 李庆玲

  展开波澜壮阔、气势恢宏的海东十年画卷,一项项成就勾勒出海东加速发展的脉络,一份份荣誉记载着规划蓝图实现的轨迹。

  十年,河湟儿女用汗水浇灌前行希望;十年,海东群众以实干书写浓墨重彩篇章。

  这是逐梦未来的重要里程。立足全省贫困人口最多、贫困程度最深、脱贫任务最重的实际,聚焦易地扶贫搬迁、产业扶贫等关键领域,创新实施脱贫攻坚“十大工程”,全市4.84万户17.57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634个贫困村全部退出,六县区全部摘帽;持续推动拉面产业发展壮大,18万海东籍拉面人在国内外280多个大中城市开办拉面店2.93万家,2020年全市拉面产业经营性收入141.3亿元,拉面成为了海东各族群众的“致富面、团结面、幸福面”,让“彩陶故里·拉面之乡·青绣之源·醉美海东”走向全国。

  这是意义非凡的时代新篇。海东始终牢记“国之大者”,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和生态优先理念,积极融入国家公园示范省建设,投资37亿元高质量推进绿色海东“333”全域生态振兴工程,连续5年开展春秋两季百万人次义务植树造林“大会战”,扎实推进三北防护林、规模化林场建设等工程,全市森林覆盖率从“十二五”末的32%提高到现在的36%,“十三五”期间造林面积居全省之首,绿化总人次、数量、面积均相当于过去30年的总和。

  这是砥砺前行的骄人业绩。不断优化种植业结构,农作物播种面积始终保持在20.8万公顷以上,特色作物比重保持在86%以上,“全省菜篮子”里装进了更多海东果蔬;金属冶炼、建筑材料、水力发电、农副加工四大传统产业逐步转型升级,新能源新材料、信息产业、装备制造、食品医药四大新兴产业不断壮大;建成青海首个高原大数据中心,中钛青锻制造出世界第一长度的无缝钢管,百能锌溴液流储能电池填补国内空白。

  海东,作为青海高质量发展的生动缩影,十年夯基垒台,十年积厚成势。而今,青藏高原山水田园、生态绿色、宜业宜居、创新活力、城乡统筹的社会主义新海东傲然屹立。(记者 陈俊 李庆玲 罗珺)

[责任编辑: 卡娅梅朵 ]
光影青海
01007019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129117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