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频道 国社@青海 本网原创 要闻 人事 廉政 政务 富媒体 光影青海
政务

西宁文旅:艺术花开正当时——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非遗

2022-11-28 09:41:49
责任编辑:马洪婷 |  作者:西宁非遗

  本网综合消息:近日,文化和旅游部公共服务司公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建设典型案例名单中,西宁市湟源县——用排灯讲述丹噶尔故事案例榜上有名。湟源县以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湟源排灯为依托,着力打造湟源排灯文化旅游品牌影响力,赋予文化旅游内核,这个案例的成功上榜说明非遗在文化旅游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也是西宁市多年来高度重视非遗工作,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非遗的重要实践成果。

  近年来,西宁市文化旅游广电局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列入重要工作议事日程,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系统性保护、依法科学保护、守正创新作为基本原则,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工作方针,从加强非遗调查、记录和研究,非遗项目保护,逐步健全完善非遗保护传承体系,传承能力建设持续推进等方面,大力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一、加强非遗调查、调研、记录、建档和研究

  摸清非遗家底是非遗保护的起点。2021年完成西宁市非遗资源的普查工作,收集、整理了我市313项四级名录,165项非遗资源资料,从广度和深度上深化非遗资源调查,摸清西宁市非遗的家底,做到心里有底、心中有数。西宁市高度重视非遗记录及档案建设,收集和整理了每一项市级以上非遗项目相关文字和资料。2021年通过与青海民族大学合作建立体育类的非遗工作站,利用高校的优势,开展对西宁市的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类项目的调查、挖掘、抢救、研究、保护等工作,促进非遗保护工作的系统性、科学性。通过深入基层的调研,了解非遗项目发展传承利用情况,做到有的放矢,精准施策。近几年,多次深入五区两县调研各级非遗项目发展情况,并与项目保护单位、传承人座谈,共同探讨如保护好、发展好、利用好非遗项目,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二、健全完善非遗保护传承体系

  市非遗中心成立以来,先后出台了《西宁市非遗保护办法》《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考核管理暂行办法》等法规政策,不断建立健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体系。在全面普查的基础上,陆续建立了国家级、省级、市级、区县级项目和代表性传承人名录。2022年圆满完成了第六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推荐申报、第六批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申报及第四批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的评审及公布。目前,西宁市共有国家级项目13项、省级项目30项、市级项目74项、区县级项目215项;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14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55人、市级代表性传承人91人、区县级代表性传承人373人。上述项目和传承人覆盖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10个门类,在本市五区二县均有分布。

  三、传承能力建设持续推进中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最根本的是保护传承实践、保护传承能力、保护传承环境,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保护是传承实践活动的核心。在西宁市文旅广电局的指导下,我们深入推进传承能力建设,于2020年印发《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考核管理暂行办法》,激励、促进和规范市级代表性传承人开展传承活动,每年对市级代表性传承人进行全面评估,评估合格的市级代表性传承人给予每人每年4000元传承经费补助,支持其开展传承、传播活动。近年来,通过举办多种形式的培训班不断提高我市传承人的传承能力,累计举办培训班18期,培训学员2000余人。湟源排灯等4个项目纳入第一批国家传统工艺振兴目录,湟中陈家滩木雕等10个项目列入省级传统工艺振兴目录。鼓励各项目保护单位依托传统工艺项目推动传统工艺振兴,有效促进了加牙藏毯、湟源排灯、“青绣”等传统工艺资源的合理利用。

  四、加强非遗整体性保护

  在整体性保护方面,加大力度推进省级河湟文化(西宁)生态保护试验区设立。2022年,在西宁市文化旅游广电局公服科及规建科的全力筹备组织下,我们积极开展“河湟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申报工作,组建项目申报小组,及时开展调查研究,制定申报大纲,填补西宁市没有区域整体性保护试验区的空白。进一步推进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性保护、整体性保护、生产性保护。

  五、非遗助力乡村振兴

  传统工艺类非遗与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紧密相联,具有带动城乡就业,促进脱贫增收,助力乡村振兴的特殊优势。西宁市以传统美术、传统工艺为重点,依托各类非遗代表性项目,设立了以湟中银铜器制作及鎏金技艺为代表的13个特色鲜明、示范带动作用明显的市级非遗工坊,帮助本地区人群学习传统技艺、开展非遗保护传承,带动当地人群就地就近就业,提高内生动力,助力乡村振兴。

  六、不断加大非遗传播普及力度

  传播是非遗保护的重要措施。西宁市非遗中心成立以后先后出版发行了《西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图典》,拍摄完成20集非遗系列专题片《西宁非遗》,并出版《城之印记》、《西宁玻璃画》等非遗系列丛书,实现了非遗影像资料还原与再现中的传承与保护。在支持各级传承人开展传习授徒工作的同时,通过非遗进校园,非遗进景区多角度地开展传播活动,利用重大节庆和活动举办线下非遗展览,线上的非遗购物、走出去办展览等多方面宣传展示非遗。非遗宣传、传播和普及不断加强,非遗保护意识深入人心,人人关注、人人参与的社会氛围逐渐形成。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持续加强,对于提高非遗的可见度、影响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丰富旅游业态,提升旅游文化内涵,发挥了重要作用。

  此次“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建设典型案例之一,西宁湟源县—用排灯讲述丹噶尔故事的成功上榜,让我们看到了非遗在旅游中发挥的重要作用,随着我市非遗保护工作的深入推进,我们也将陆续看到非遗在振兴传统工艺、传统医药、传统戏曲方面发挥巨大作用。

来源: 西宁文旅之声
光影青海
01007019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129166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