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频道 国社@青海 本网原创 要闻 人事 廉政 政务 富媒体 光影青海
新闻

“三个万”,挺起乡村振兴的硬脊梁

2023-01-15 10:18:12 | 来源: 青海日报

有机饲草料收割。记者 洪玉杰 摄

  深冬,高原的阳光照在身上暖意十足,站在唐谷镇广场上的周先加,心里因为终于实现三个“万”,脸上笑容似乎比阳光还灿烂一些。

  其实大家多少知道一些周先加的三个“万”,就是集约整合所在地海南藏族自治州同德县唐谷镇的资源,养殖良种牦牛一万头、藏羊一万只和种植有机青稞一万亩(1亩约等于0.066公顷),大家惊讶的是,这“三个万”如此之快就实现了。

  出县城,往西北走,顺着巴曲河十多公里,就是唐谷镇,自2021年周先加担任镇党委书记后,不止一次推动“三个万”落地,尤其是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来,周先加越来越觉得再不能耽搁了。

  唐谷镇在2006年8月由唐干、谷芒两乡合并而来,先辖17个村2个社区,总户数为2986户,总人口为1.39万人。由于产业链单一,产业链条延伸较难,农畜产品种类少且优质不优价,基础配套设施不完善,市场化适应能力弱等短板问题,唐谷镇探索发展的脚步从未停下来过。

  好草,好畜,好效益。全镇9.8万公顷的土地总面积,可利用草场占到6.73万公顷,由于生态保护良好、农畜资源得天独厚,发展生态畜牧业种、养殖业具备很强的天然优势,这就延伸出了“三个万”的构想。

  达隆村原来主要靠种地、放牧维持生活,经济来源单一,制约了整村经济发展。在探寻适合发展实际的路上,该村充分利用生态畜牧业专业合作社,通过实行耕地、草地流转,推进农牧业规模化、集约化、生产化,实现了全员、全村30户127人耕地、草场、牲畜四个100%入股。

  资源变股份、资金变股金、牧民变股民,不仅农村剩余劳动力得到转移,扩宽农民增收渠道,还实现分红收益,牧民群众稳定增收,生活水平不断得到提高的美好愿景。

  不仅仅是达隆村,只要在唐谷镇,看到最多的就是收获后的饲草,一座座垒成小山般的饲草料,便是牧民为自家的牛羊留下的充足口粮。

  “都说‘夏壮、秋肥、冬瘦、春死’,但是在唐谷就不会有这样的顾虑,种草养畜,循环发展已经在群众的心里根深蒂固,优势草种的繁育推广种植,撂荒地的充分利用,一条科学畜牧、草原绿色发展的路子在唐谷越走越稳,越走越宽。”周先加介绍道。

  随着2.5万亩(约1600多公顷)青稞及饲草料集中连片打造,全镇初步实现了机械化、规模化、集约化的绿色高效现代农业生产方式。

  在唐谷牧民心中,草原已不仅仅只是牧场,草原更是家园,是乡村振兴的希望。

  就在过去的2022年,以基建项目投资带动群众自筹配置养殖牲畜,激发群众发展养殖的内生动力,总投资超过2500万元的养殖项目在尤隆、加拉、那仁等六村新建完成,仅仅是一年,购买牛518头、藏羊3241只,加上种植养殖大户,万头牦牛、万只藏羊“梦想成真”,实现生态保护与畜牧发展收益双赢的“三个万”,也发展成为今天的“三大基地”。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这似乎又搅动了唐谷发展的一池春水,横下决心,继续发展有机饲草料、藏羊、牦牛高效种养殖,充分挖掘农牧业发展潜力,逐步构建生产、加工、销售、品牌、冷链为一体的绿色有机农畜产品产业链,助推农畜产品向产业化、现代化、品牌化升级转型,实现农牧业提质增效。

  “草木植成,国之富也”。唐谷镇“三个万”的打造,不仅是乡村振兴的有益探索,也是当地积极打造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建设的前进征程,不断挺起农牧业发展、农牧民增收、农牧业增效的硬脊梁。(记者 洪玉杰)

[责任编辑: 鱼昊 ]
光影青海
01007019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129285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