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频道 国社@青海 本网原创 要闻 人事 廉政 政务 富媒体 光影青海
新闻

高原蔬菜大棚里的幸福味道

2023-01-18 17:56:06 | 来源: 新华社

  新华社西宁1月18日电(记者骆晓飞 柳泽兴 陈杰)在数九寒天中“猫冬”,曾是周学莲再熟悉不过的记忆,不过,设施农业技术革新带来的反季节蔬菜种植,却让她在今年感受到了收获带来的别样幸福味道。

  “忙碌又幸福,这在过往的冬天可想不到。”周学莲和记者聊着天,却一刻也停不下手中的活:这边刚操作滴灌设施浇完水施完肥,那边雇工摘完包装好的辣椒和西红柿又等着她称重、安排订单配送。一上午,她连口水都来不及喝。

  “冬闲”何以变“冬忙”?在周学莲看来,皆因乡村产业兴!

周学莲正在大棚里采摘辣椒(1月11日摄)。(新华社记者 柳泽兴 摄)

  2021年确定为省级乡村振兴试点村后,青海省海东市乐都区高庙镇新庄村精挑细选,最终投入200万元乡村振兴资金,引进新建了7座可移动的保温膜结构大棚,通过设施农业技术革新创造产业发展条件,突破了高原气候、季节性条件对种植业的制约。

  “这种可移动保温膜结构大棚内径跨度达12米、高度5.2米,不仅保温效果好、气密性强,而且在棚内还可以开展机械化作业,减轻人工劳动强度。”新庄村村主任李积全介绍,新一代大棚防风耐晒、节约土地,还不会破坏农田土壤肥力。

  周学莲有着丰富的温棚种植经验和技术,大棚一建好,她就从村里承包了下来。她告诉记者,这7个大棚里已分别种上了辣椒和西红柿,赶上春节前行情,收入比较可观。

  “利用这种大棚设施可以调节蔬菜生长节奏,确保大棚里蔬菜在小年前后陆续上市,这样可以卖上好价钱。”周学莲说,与露天种植相比,新一代大棚辣椒的采收时间从3个多月延长到了9个月,产量、品质有明显提升。

李春兰正在大棚里采摘辣椒(1月11日摄)。(新华社记者 柳泽兴 摄)

  记者跟着周学莲在几个大棚里转了一圈,清晨室外气温接近零下二十摄氏度,大棚里却暖意融融,泥土的芬芳伴着蔬菜的清香,扑鼻而来。

  周学莲从田里抓起一把土,顺手一捻,笑着对记者说:“这里的土质好,加上大棚里水肥一体化的滴灌设施、自动卷帘机等设备,我种了十来年地,从来没这样轻松过。”

  听我们聊得热闹,正在一旁摘辣椒的李春兰打开了话匣子:“我年龄大了,也没有技术,以前只能在建筑工地打点零工,现在大棚建在家门口,风吹不着,雨淋不着,一年四季都能来打工。”

  54岁的李春兰,是村里的脱贫户,从去年7月开始一直在大棚务农。她告诉记者,大棚里最忙的时节,和她一起务农的村民有十几个。

  在乡村振兴的路上,谁也不甘落后。2022年,与新庄村相邻的扎门村一次性投入乡村振兴资金1000万元,建成了38个这样的大棚。

  “乐都长辣椒是本地群众逢年过节餐桌上的必备菜,现在市场价能到30元一斤;奶油草莓节前已经卖了4茬,一斤可以卖到50元左右。”扎门村村主任王进合说,扎门村主要打造长辣椒和奶油草莓品牌。

在海东市乐都区一处蔬菜大棚里,村民正查看草莓长势(1月10日摄)。(新华社记者 陈杰 摄)

  反季节蔬菜提升了种植业附加值,延伸出了休闲采摘农业,同时,配套建设的蔬菜冷藏库也已初具雏形。面对设施农业技术革新带来的变化,李积全信心满满地说:“今后我们还要建分拣车间、包装车间,争取打造大棚蔬菜品牌,将地产菜推向更大的市场。”

  海东市乡村振兴局提供的信息显示,近年来,利用乡村振兴发展资金、东西部协作资金,当地打造起万栋规模的温棚果蔬生产基地。2021年以来,当地又启动老基地、旧温棚升级改造,两年内改造建成以可移动保温膜结构大棚为代表的新型温棚3000多栋。

  “猫冬”变“忙冬”,人勤春更早,新型温室大棚等设施农业,让青藏高原新农人尝到了幸福的味道。

[责任编辑: 潘彬彬 ]
光影青海
01007019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1292974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