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春风暖。又是一年春季到来,劳务市场开始活跃,随着就业“春风行动”的陆续开启,各种“岗前培训”也如雨后春笋。这种由各级政府主导的公益培训,确实让求职者获得了实惠,但值得注意的是,在就业培训中,我们不能光教技术,还应植入品牌理念。
相较于省内其他地区,海东市农村人口多,随着易地搬迁的实施,以及农民群体“进城入楼”速度的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面临的就业压力较大。要知道,除了用一身力气耕作外,很多农民都没有一技之长,并且有劳务需求的农民一般年龄偏大,适合他们的工作岗位并不多。在这种情况下,把农民工培养成技术工,不仅可以拓宽他们的就业渠道,还能有效提高他们的务工收入。就拿普通的建筑工地来说,同样是泥瓦匠,还是有“大工”“小工”之分,工资水平相差还是挺大的。
近年来,政府在就业培训中改“供餐式”为“点餐式”,开展的技能培训围绕驾驶、烹饪等实用技术进行,目的是能够让务工者快速找到工作岗位,或者依靠这种技能进行创业,确实也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不过,如果想让海东的剩余劳动力成为“抢手货”,还需要在技能培训时通盘考虑劳务品牌的打造。在这一方面,“化隆拉面”无疑是一个成功的样板。早在上世纪80年代,少数化隆人为改变贫困现状,走出大山前往厦门等地开拉面馆,从此,拉面劳务大军风起云涌,“化隆拉面”在全国各地扎下根来,成为名副其实的“脱贫致富面”,“化隆拉面”也成为一个响当当的劳务品牌。这其中,不乏有各级政府多年来举办拉面培训班的功劳。
在海东市,诸如“化隆拉面”这样的劳务品牌也不少,“互助家政”“互助土族盘绣绣娘”“乐都蒲台水暖工”等,都是名声在外。在省城等地家装市场,只要说防水工人、粉刷工人来自互助土族自治县蔡家堡乡,没有不放心使用的。
去年,青海省出台了《劳务品牌建设的实施意见》,提出了16条具体措施,对推进特色劳务品牌高质量发展和稳定扩大就业提供了有力的政策保障。因此,在就业培训中,应依托这些市场认可的劳务品牌进行专业培训、技能提升,制定劳务品牌发展计划,甚至和高职院校合作,利用职业教育平台培养出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同时培育相关劳务企业,让海东形成更多、更响的劳务品牌,让“海东劳动力”早日成为一张金名片。(张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