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天下,一棵棵挺拔的杨树、柳树拱卫着房舍农田,一望无际的沙柳和柠条、不知名的野花萦绕着村庄,与远处起伏的沙海相映成景。
沙珠玉,位于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县中部、塔拉滩沙漠边缘,距离省会城市西宁只有180多公里,却曾是黄河上游风沙危害最严重的地区之一。
“过去风大、沙多,百姓日子苦,靠砍挖‘砍巴’和‘荚荚草’的根茎当柴火,这些固沙植物越来越少,更加剧了生态恶化。”共和县退休老干部杨新林介绍,20世纪50年代,沙珠玉九成草场已沙漠化,有的村庄不得不整体搬迁!
退无可退,从那时起,沙珠玉人开始绝地反击。对他们来说,造林治沙,是一场用性命与风沙所作的生死搏斗。
70多年来,沙珠玉人营造起18道防风林,层层叠叠的树木,硬生生将狂风顶住、逼沙丘后退。到2020年底,沙珠玉乡共培育公益林17.9万亩,沙漠化土地面积占比从90%以上降到12.3%!
沙珠玉的变化是一代代海南人民艰苦治沙、绿化家园的缩影。
一部海南史,半部治沙志。翻开海南历史,每一页都写满了人与沙漠抗争博弈的故事。
1956年,共和县塔拉滩地区的防沙治沙工作,成为青海省委省政府的重点工作之一,被沙患蹂躏了百余年的海南人,开始了防沙治沙的漫漫征程。
1958年,青海省农林厅委派孙世杰在沙珠玉乡成立防风治沙林场,开展防沙治沙工作;1959年5月,由中科院领导、青海治沙队、北京大学、北京林学院联合对塔拉滩地区的沙漠分布情况做了调查,并对当地的防沙治沙的可能性做出了评估。
1962年,省农林厅在沙珠玉成立了首个治沙试验站,据有关部门统计,截至1966年,沙珠玉已经初步建立起一个总面积645亩的治沙式样板地。
接下来,共和县各族干部群众在塔拉滩及其周边的恰卜恰、沙珠玉、切吉、龙羊峡地区大规模组织实施了围栏封育、杨树深栽、退牧还草等一系列生态治理重点项目,使塔拉滩生态环境治理取得显著成效。
同样,作为海南州重点生态治理区域“三滩”(切吉滩、塔拉滩、木格滩)、“十沟”(州境内生态脆弱的十个流域),通过人工造林、封沙育林育草等措施保护和扩大沙区林草植被,治理城镇村庄周围沙漠化土地,使黄河上游生态屏障更加稳固。
站在塔拉收费站向东望去,一片郁郁葱葱的杨树在黄沙中显得格外夺目。近2米高的乌柳林整齐地从坡底排列到坡顶,并向两边延伸,在金色的沙丘上筑起一道绿色的屏障。共和县塔拉滩地区,曾经是沙化土地面积占总土地面积的98.5%的半荒漠化草地,龙羊峡库区北岸一片不毛之地,不仅荒无人烟,还严重危害着周边黄河生态区的安全。
2013年,海南州五县4.45万平方公里被纳入《青海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二期工程规划》,有了技术和资金,在政府各项政策的支持。同年,海南州提出把光伏发电园区打造成一片生态绿洲,开始实施塔拉滩生态光伏园区造林绿化工作,在省林业局的大力支持下,每年投资上千万元,在光伏园区修建防风固沙及道路景观林、道路绿化、节点景观绿化等工程;修建苗木灌溉水源机井,大规模栽植青杨、新疆杨、珍珠梅、柽柳、乌柳、丁香等树种,如今园区各类苗木长势良好,成活率达到90%以上。
进入新时代,海南州坚持生态优先发展理念,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在塔拉滩规划面积为609平方公里光伏产业园区,太阳能光伏板覆盖面积超过300平方公里。由于大面积光伏板的遮挡,塔拉滩风沙小了,土壤水分蒸发量大大降低,加之清洗光伏板的水相当于不定期“浇水”,光伏板下的荒漠化土地日渐绿意盎然。监测数据显示,与光伏园区建设前的平均值相比,目前塔拉滩风速降低了50%,土壤水分蒸发量减少30%,植被盖度也恢复到80%以上。
在探索推进光伏与农业生产相结合的发展模式,既能带动开展牧草、特色农产品种植及畜牧业养殖,实现“光伏+”新型农业的多赢模式,也能不断提升农牧民群众获得感和满足感。
“现在牧草肥美,母羊奶水足,生下的羊羔也特别健康。”共和县下合乐寺村5社的村民马有福,受雇于村里的养殖专业合作社,从2020年8月起,他和妻子负责放牧合作社的1000多只羊。两个人一年的放牧工资有7万元。
马有福说,现在能靠放羊过日子,还是沾了光伏电站发展的光。
“没有光伏电站的草场,村里的合作社根本不敢养这么多羊。1000多只羊,一个月光饲料就得10多万元。”马有福说,去年,养殖合作社给村里创收近10万元。
一排排光伏板就像是塔拉滩上生长的“铁杆庄稼”,给当地群众培育出了可持续发展的产业。通过马有福的变化我们不难看出,生态环境的向好发展是最普惠的民生,是美好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现如今,塔拉滩生态治理面积达到31.1万亩,共栽植青杨、棉柳等共129万株,原生植被的覆盖面积也从治理前15%达到了65%,塔拉滩绿化面积达300多平方公里。该蜕变得益于一个关键因素:在生态经济的牵动下,州委州政府基于对“三个最大”重大要求的深入落实和省情的再认识,奋力推进“一优两高”战略,始终坚持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路,聚力建设“生态海南”,打通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转换通道。
作为青海省生态保护任务最为艰巨的地区,海南州拥有将近70多年抗击风沙的光辉历程和治沙经验。难能可贵的是,涌现出的治沙精神历久弥新,红色精神永放光芒。
海南州各族儿女从波澜壮阔的治沙实践中,凝练出“坚韧不拔、自强不息、迎难而上”的治沙精神,无数党员干部在各条战线、各个领域,成为新时代治沙精神传人。展望未来,将会有更多的海南人将在更深层次、更广领域践行“两山”理念,不断打通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转化、增值通道,打造生态、生产、生活“三生融合”的海南样本。(融媒体记者:肖玉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