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黄河上游臂弯中的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同德县,属三江源核心保护区,是各民族共同生活的美好家园。这里,各民族群众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手足相亲、守望相助,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初夏,来到同德县秀麻乡豆合索村,家家住着宽敞明亮的大瓦房,硬化道路通外界出行便捷。最为显眼的是,村里的寄宿制小学教育设施完善,操场上孩子们的笑声此起彼伏。
随着党和国家对教育事业的高度重视和各类惠民政策的落实,这所辐射周边豆合索、莫合、达哇等6个牧业村的豆合索寄宿制小学,已成为拥有41名教职工和602名学生共聚和谐的大家庭。
“学校地处民族地区,所以我们把民族团结进步和学校教育联系起来,在推进民族团结的过程中去挖掘教育优势,实现教育布局的优化和触角的延伸。”校长豆改杰向介绍说。
过去,秀麻乡被大山隔绝,去县城要走很远的路,下雪天道路无法通行。而随着道路的畅通,这里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栖息在这片热土的人们凝心聚力,不懈奋斗,大山深处唱响的民族团结之歌,成为创造美好生活的源源动力。
省第十四次党代会明确提出:“在青海,做好民族工作意义重大,关乎全局。”在推动民族团结进步工作中,同德县坚定不移推进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全面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深化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创新推动“民族团结+”融合发展行动,让民族团结进步之花长盛不衰。
截至目前,同德县成功创建县级示范单位133个、州级示范模范单位89个、省级示范单位3个,荣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3个、个人3名。2022年成功创建民族团结进步全国示范县。
做好民族工作关键在党、关键在人。
来到巴沟乡松多村村委会,村两委班子成员正在组织村里的“锅庄舞演出队”排练新舞,准备参加县上的“周末锅庄舞大赛”。
村里的索南尖措老人告诉记者,村干部们把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活动作为村里的大事情来抓,制定群众办事不出村、矛盾纠纷不出村等‘五不出村’联系服务群众工作法,努力解决群众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显而易见,“五不出村”联系服务群众工作法的推行,进一步促进了村干部作风的转变,充分发挥了村党支部组织在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中的基础性作用。(上接一版)这些年,同德县始终坚持“党建+民族团结”工作模式,依托党员活动室、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儿童之家等活动场地,切实把居民需要延伸成为“集体行动”。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魂魄,文化认同是民族团结的根脉,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决定着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发展方向。
实践中,同德县树立“大宣教”理念,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作为重要内容纳入全县宣传思想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设总体规划,共同研究策划、同步组织推进,不断夯实各族干部群众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根基。
一方面,大力弘扬中华文化,成功打造了宗日文化艺术节、“宗日杯”高原越野跑挑战赛、黄河牦牛文化节等彰显地域特色、具有广泛影响的大型文体活动。另一方,通过举办文艺演出、体育竞技比赛、联欢晚会、周末文化广场等丰富多彩的群众性活动,将党的利民惠民政策、民族团结知识以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贯穿其中,在促进各族群众交往交流交融的同时,团结引领各族群众坚定不移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
“信访积案多、非诉讼调解机制弱、矛盾纠纷调处反弹率高”是制约社会治理的“瓶颈”。对此,同德县建立一站式矛盾纠纷调解中心,从政法各单位抽调12名专职人员,通过开展法规宣讲、心理疏导、调处化解,引导各族群众依法、合法维护自身权益,从源头上减少矛盾纠纷的发生。
一直以来,矛调中心在建平台、强调解、促确认、优载体等方面下功夫,求突破、出实招,构建以调解为基础的非诉讼纠纷多元闭环联合化解机制,切实做到了群众“少跑一里路、只进一扇门、解决一揽事”的便民法律服务。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一个民族也不能落下。这些天,同德县唐谷镇美日克村的尕干原生态游牧露营地吸引了周边众多游客,前来体验露营的人络绎不绝。
按照县委“1335”发展思路,唐谷镇党委政府利用特色资源优势,结合乡村旅游和民俗展示与体验,打造了集休闲度假、旅游服务、民族文化展示与摄影等为一体的美丽乡村特色民俗旅游区,为美日克村村民增收开辟了新渠道。
牢牢把握“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乡村振兴战略总要求,同德县围绕产业、人才、文化、生态和组织振兴,不断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大道至简,实干为要。
展望未来,同德县各族干部群众将紧紧依靠和团结各族人民,争先创优、埋头苦干、勇毅前行,奋力书写产业融合、生态赋能、城乡发展、乡村振兴的新时代幸福美好同德新篇章。(融媒体记者:才让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