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排排蓝色的光伏板整齐排列在荒山峻岭间。刘成虎供图
项目施工现场。本报记者 李庆玲 陈俊 摄
项目施工现场。本报记者 李庆玲 陈俊 摄
时序五月下旬,上半年已近尾声,时间节点恰似鼓点,不断催促项目进度。眼下,海东市重点项目建设正在如火如荼进行中,各个重大项目紧张有序推进,为高质量发展强劲助跑。
5月20日上午,走进海东市化隆回族自治县250MW牧光互补复合型光伏发电项目建设现场,记者看见一侧山坡上,工人师傅正在进行立柱焊接、地基打桩等作业,现场一派紧张忙碌的施工景象。站在高处俯瞰,一排排蓝色的光伏板整齐排列在荒山峻岭间,在阳光的照耀下熠熠生辉。山脚下不远处,如碧玉般澄澈的黄河水静静向东奔涌。
“化隆县250MW牧光互补复合型光伏发电项目于2022年6月获批,历经8个多月紧张施工,目前已完成250MW装机容量建设,完成投资约8.5亿元,现在正组织剩余光伏组件安装施工,计划5月底全部建成投产。”指着山坡上的蓝色“光伏海洋”,中核汇能(青海)能源有限公司项目经理刘成虎说。
据了解,化隆县250MW牧光互补复合型光伏发电项目,位于化隆县甘都镇北山山坡间,场址距化隆县68公里,占地面积约593.33公顷,场区海拔2950米,项目主要由光伏场区、生活楼、110kV升压站、110kV送出线路、35kV集电线路及场内交通等板块组成。该项目是海东市单体容量最大的市场并网新能源建设项目,建成投产后,年均可利用小时数1459.3h,年均发电量约3.6亿度,年节约标煤12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35.7万吨。
刘成虎介绍,项目所在地属冷温干旱高原性气候区,全年光照充足,太阳辐射强烈,工程年太阳总辐射量5568.2兆焦每平方米,太阳能资源非常丰富。自去年8月开工以来,在相关部门和国网黄化供电公司全力支持下,各方积极破解建设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全力克服疫情反复、气候环境恶劣、施工人员紧缺等困难,首批发电单元已于4月26日成功并网发电。
记者了解到,为助推该项目顺利并网,国网黄化供电公司与化隆汇隆新能源有限公司建立联动机制,多部门多专业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多维度全方位管控机制,为项目提供优质便捷的“一对一”并网服务,并实时跟踪光伏项目进展。
接到并网申请后,化隆汇隆新能源有限公司先后配合完成调度命名、保护整定、信息核对、系统调试、新设备启动流程、网源协调及调控云系统收资录入等全过程标准化管控服务,开展光伏电站本体及送出工程设备现场涉网安全验收,并积极指导用户完成整改,以技术帮扶满足客户多元化需求,全力配合黄化电网首家牧光互补复合型光伏电站并网验收投运。
重点项目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生命线”,是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的重要引擎。“牧光互补”模式不仅有效提升了甘都镇土地资源利用率、改善了周边生态环境、实现了经济效益与环境保护双赢,而且建成将有效助力青海“双碳”行动,更加优化海东乃至全省电力资源结构。
所谓“牧光互补”,就是用大面积太阳能光伏板代替光秃秃的沙石地面,并结合当地土壤、水质,在光伏板下种植高原生态作物。定期清洗光伏板而下渗的水,为作物生长提供了保障,羊群还变成了这里的除草“义工”。在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县,早已成功实践这种“板上发电,板下养殖”的“牧光互补”生态富民路。
“与共和县塔拉滩平坦的地势不同,我们属于山地型牧光互补,前期施工难度大,后续在光伏板清洗方面也存在很大困难。但甘都镇地处黄河边,与循化撒拉族自治县相邻,降雨量较丰富,‘光伏海洋’有效减缓水土流失,有利于光伏板下的牧草生长,同时,还可防止水土流失、优化黄河流域生态环境。”刘成虎说。
甘都镇镇长张成福介绍:“250MW牧光互补复合型光伏发电项目覆盖周边8个村庄,各村都有搞养殖的农户,但因为山地牧草长势慢、存量少,很少有人来这里放牧。项目实施后,山地牧草多了,村民可就近放牧,为养殖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撑,提高村民收入,促进乡村振兴。”(记者 李庆玲 陈 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