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中旬,入秋的季节,达日草原已变成了深绿色,再过一阵子,草原上就会被金黄色覆盖。
达日县地处果洛藏族自治州南部,巴颜喀拉山脉从西北向东南横贯全境。达日县平均海拔在4200米以上,没有明显四季之分,只有冷暖之别。
达日县是一个纯牧业县,1.48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仅居住着4万余人,全县基础设施薄弱、社会管理服务半径大。基于县情实际,达日县委政法委自2018年开始以牧区社会治理工作为基础,创新社会治理新模式,全面推行牧长制。
起初,全县有701名牧长,他们肩负着5项工作职责,分别是爱护家园、确保绿水青山全覆盖;专注民生、确保群众服务零距离;政策宣传、确保党政身影在一线;党建引领、确保党员先锋带头行;化解纠纷、确保牧长堡垒显作用。
2021年,达日县牧长制提档升级,牧长队伍扩充到了1457名,全县科学划分了457个片区,将全县村、学校、社区、政府驻地等全部纳入片区管理,“县—乡—村—社—片区”五级牧长管理机制,把乡镇政法委员、村“两委”班子成员、人民调解员、生态管护员等全部纳入了牧长队伍,县委书记、县长任总牧长,各乡镇副县级以上联点领导任一级牧长,各乡镇党委书记和乡、镇长任二级牧长,对片区实行“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治理。
1457名牧长中,党员占40%以上,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对牧长的考核机制也更加完善,达日牧长制工作制度、达日牧长制考核办法、牧长制组织架构图、规范事件采集办理流程等制度一一出台,严格执行一年一聘制,履职不到位的牧长根据程序解聘。
8月15日,记者在达日县建设乡见到了牧长巴地,他正准备和达日县公安局建设派出所民警、其他牧长一起去巡河,同行的还有巴地的儿子格地加。巴地今年53岁,在群众中威望较高,因而服务范围也比较大,他负责的片区里有23户人家。格地加向记者这样介绍自己的父亲:“他虽然不会说普通话,但他并不是文盲,他接受过系统教育,对党的政策也很了解。”提起父亲牧长的职责身份,格地加单纯干净的眼睛中透出自豪。
提档升级后的牧长制,工作职责从5项提升到了10项,称为“十大员”,分别包括生态环境保护员、政策法规“宣传员”、社情民意“信息员”、牧区建设“监督员”等,工作职责更加细分,但摆到首位的始终是生态环境保护。
达日县是三江源重要的生态功能区,建设乡水域资源充裕,有黄河、达日河、哇吾河等河流,巡山巡河、捡拾垃圾、监督是否有人乱采乱挖都是巴地等牧长的日常工作。近期建设乡内有施工队在施工,巴地告诉记者,从施工队进驻开始,附近的牧长们都瞪大了眼睛,严防施工作业中出现破坏生态环境的情况。
除此之外,牧长们还要定期入户走访、摸排矛盾纠纷,有一套受理、分流、指派、处置、调解后回访于一体的规范化矛盾纠纷调解程序。通过牧长参与矛盾纠纷调解,达日县全县矛盾纠纷总量由2018年的245件下降至2020年的173件,调处成功率由94%上升至97%。
建设派出所所长达哇才让和全乡90名牧长都保持着紧密联系。建设乡的牧民四季轮牧,每户年均搬迁5次、轮牧半径约30公里,服务管理只能依靠人力跟踪,而建设派出所只有7个人的警力,要想做到服务全覆盖有很大困难,有了牧长协助“跑办”后,矛盾纠纷得以及时解决,达哇才让深有感触地说:“民警们的工作压力确实减轻了许多!”
巴地告诉记者,入户走访的时候,有时最多一天行程有50多公里,而根据达日县委政法委数据统计,近两年每名片区牧长行程超过2000余公里、入户800余户、走访3000余人次,全县牧长共采集各类信息300余万条,“跑办”各类难点事项1500余件,牧长的存在,让“山大沟深”的地方有了“无障碍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