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频道 国社@青海 本网原创 要闻 人事 廉政 政务 富媒体 光影青海
行业

三代拉面人的传承与创新

2023-10-17 11:53:11 | 来源: 海东日报

  2002年11月,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专家在海东市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喇家遗址考古发现了一碗距今有4000年历史的面条,成为民和县最为悠久的历史文化之一。4000年后的今天,民和县出现了一家以“四千年喇家拉面”命名的餐饮企业。

  从“4000年前的一碗面”被发现开始,海东致力于用一碗面讲好拉面故事,弘扬拉面文化,这碗4000年前的拉面无论是对海东拉面产业的规模、力量、档次,还是在市场竞争力和品牌建设方面都产生着重要影响。

  当说起“四千年喇家拉面”这个名字的时候,四千年喇家拉面餐饮公司总经理马超表示,这不仅仅是一碗面,更是喇家遗址出土的世界上的第一碗面条,它彰显了青海拉面的悠久历史和高超的制作技艺。在青海拉面亟需加强品牌建设的今天,希望以“四千年喇家拉面”作为品牌,让更多人知晓青海拉面。

  “我父亲给拉面店起名‘四千年喇家拉面’就是想通过加入这样的文化元素,充分利用这张金名片,加强青海拉面的品牌建设。”马超说。

  据马超介绍,拉面制作这一手艺从他的爷爷马宗元到父亲马维明再到他,已历经三代传承,他们三代人共同见证了青海拉面40年的发展历程。

  “到外面开拉面馆,我爷爷最早去的厦门。”马超说,今年82岁的爷爷马宗元是最早一批出来创业的民和人,属于“面一代”。爷爷曾经告诉他,只要踏踏实实,拉面行业干好了,吃穿就不愁,马宗元也凭借一碗拉面让儿女们都成了家。

  马宗元从12岁开始接触拉面,拉面几乎贯穿了他的整个人生。马宗元不止一次告诉马超,饮食文化需要一辈一辈传承下来,最主要的是了解过去的做法和味道,传承的不仅是烹饪技艺,还有青海拉面文化。

  当时光走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青海拉面又发生了亘古未有的变化。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来,海东人民渐渐找到了一种新的出路——开拉面馆,马超的父亲马维明就见证了拉面产业由小变大的历程。据马维明介绍,当时村内大部分孩子的出路都和拉面挂上了钩,自家有开拉面馆的就去自己店里帮忙,没有的就找拉面馆打工学习拉面。

  “从前,拉面是一碗‘脱贫面’、‘小康面’,现在是‘致富面’。”在马维明看来,“面一代”们在五湖四海闯出了路子,在亲帮亲、邻帮邻的带动下,他这个“面二代”接过父辈的星星之火,将拉面产业做得越来越红火。

  第一代拉面人以苦干创业让拉面形成产业规模,第二代拉面人让拉面店在全国落地开花,而在城市中成长起来的第三代拉面人,已经不再满足于做好一碗拉面,而是在全方位创新,推动拉面产业做大做强。

  马维明告诉记者,拉面的发展得益于政府的大力扶持,时代给了他们机会和条件。曾经,一碗能填饱肚子的面,如今已经形成了全新的经济体系。2016年,马维明将这份家业交给了儿子马超。他说,进入新的时代,应该由新一代人来发展。事实证明,拉面产业的发展需要注入更多的新元素,也需要新一代人的新经营思路。

  正在马超接过拉面“接力棒”的时候,恰巧一碗4000年前的拉面问世了。“四千年喇家拉面”由此而来。

  “父辈们开拉面店在管理上比较落后,难以实现标准化,比如拉面汤料的固定化等,同时缺少品牌意识,没有形成品牌概念。传承不但要保留好的东西,更要有创新精神。”马超告诉记者,他一接手公司,便在政府的扶持引导下打造品牌,统一标准,连锁经营,同时借助电子商务、互联网等提高知名度、扩大影响力。

  如果说是第二代拉面人骨子里的那种“闯”劲儿踏出了一条致富新路,那么,第三代拉面人的“创”劲儿则大大拓宽了拉面产业的发展新路。像马超一样的新一代拉面人把能跟拉面沾上边的行业尽力做好,让拉面产业由“小而散”向“大而精”转变。

  如今的四千年喇家拉面拥有70多家省内外乃至国外的加盟店对外宣传青海形象、海东形象,并使更多人对被称为“东方庞贝”的喇家遗址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

  “我们会以‘奋力谱写拉面新篇章’为发展目标,加快推进‘青海拉面’品牌发展,进一步推动拉面产业向品牌化、特色化、标准化发展,为青海省拉面产业工作寻突破、谋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马超说。(记者 祁树江)

[责任编辑: 卡娅梅朵 ]
光影青海
01007019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129974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