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丽70年·阔步新征程】海南州:擦亮生态底色留住美丽乡愁-新华网
新闻
2023 06/06 20:52:39
来源:海南报

【壮丽70年·阔步新征程】海南州:擦亮生态底色留住美丽乡愁

字体:

  海南州准确把握“三个最大”省情定位,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将黄河安澜泽被后世定为“国之大者”,先后实施多项生态保护治理重大工程,稳步推进生态农牧业、生态文化旅游等产业协同发展,使得生态屏障进一步筑牢,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持续推进。

一江清水向东流

  海南州切实承担好源头责任、干流责任,举全州之力维护好母亲河健康,确保一江清水向东流。

  州委、州政府主要负责人担任双总河长,设立河湖长制办公室42个,明确各级河湖长665名,落实河湖管护员852名。

  各级河湖长守水有责,深入基层一线主动抓、带头干,始终把责任放在心里、扛在肩上、抓在手里,做到常在河边走、巡河在心中。

  制定出台了第一部地方政府规章《海南州河道采砂管理办法》,重点针对全州境内沿黄地区非法建设、非法围河围湖、非法采砂、非法排污等问题,分类施策、综合整治。

  九曲黄河,蜿蜒而下,泥沙含量极高的黄河在贵德段却变得清澈无比。为持续擦亮清清黄河的“金字招牌”,贵德县建立健全河湖管护组织体系、制度体系、监督体系,水陆齐抓、治管并举、标本兼治。

  2019年贵德县河湖长制工作得到国务院督查激励。2021年贵德县被生态环境部命名为第五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

  共和、兴海、贵南、同德四县是国家级水土流失重点预防保护区。近年来,海南州进一步加大对龙羊峡水库以上山洪沟道治理、小流域等水土流失治理工作,通过工程措施改善黄河流域生态环境,提升水源涵养能力,提高黄河流域生态环境自我修复水平。

一条新路旺产业

  初夏时节,来到贵南县塔秀乡万亩青稞种植基地,阳光下一大片绿色从脚下延伸,蔚为壮观。

  贵南县平均海拔3300米,海拔高、空气稀薄,光照强、昼夜温差大,是青稞生长的天然温床。在青稞种植、成长过程中,该基地一直坚持“绿色、生态、循环”的可持续发展思路农场坚持全程有机的生产标准,保证了青稞的有机天然品质。

  近年来,海南州加快推进生态农牧业发展,打造全省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先行示范区,聚焦牦牛、藏羊、青稞、油菜、饲草“五优”产业,建设高标准农田4.8万亩,打造万亩青稞生产基地4个、万亩油菜种植基地2个。

  在同德县尕巴松多镇科日干村集体经济股份合作社,一头高约1米5,体重200公斤的大牦牛正卧在草垛上晒着太阳。

  据科日干村党支部书记切本加介绍,这头体格健壮的大牦牛是经过良种引进的“雪多”牦牛,体格大、抗病能力强、耐高寒,且遗传基因稳定,仔畜成活率高。

  目前,该合作社有“雪多”牦牛526头,规模圈养326头,经济效益达到了100万元,牛崽存活率95%以上。

  近年来,海南州采取一系列举措,优化调整畜牧业产业结构、布局结构和生产结构,扎实开展牦牛藏羊原产地可追溯和天然草场全域有机监测认证,激发了广大农牧民养殖的积极性。

  2008年起,海南州启动全国生态畜牧业国家级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建设,不断探索种养循环、草畜联动的产业发展模式。

  2015年,海南州全国草地生态畜牧业试验区建设启动。

  2018年,《关于创建青海牦牛产业发展联盟海南州示范区实施方案》实施……

  通过大力发展饲草产业,构建集繁育、生产、加工、销售、配送为一体的草产业链,全州共打造优质饲草生产基地5个,饲草保有种植面积85万亩,培育草产品生产加工企业4家,年产草量达3000余吨。

  贵南现代草业、同德牧草良种繁殖场等一批涉草企业不断发展壮大,共和县列入国家草地畜牧业转型升级试点县。

  兴海县河卡镇幸福村在致富能手李成全的带领下,成立了富翔种植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利用当地优质的油菜籽原料生产纯菜籽油。如今,村集体合作社通过重组改建,实现规模化生产、专业化分工、集约化经营,多元化产业齐头并进的村集体经济组织发展框架已初步形成。

  海南州从体制机制上闯出了一条生态优良、产业发展、民生改善、创新引领的草地生态畜牧业可持续发展新路子。

一缕“乡愁”绘新景

  近年来,海南州大力提升青海湖、龙羊峡等重点生态旅游景区品质,提高生态旅游产品、景区开发和经营管理标准,推出一批生态体验、生态科普、生态体育、自然教育等精品线路,鼓励发展冬季旅游、冰雪旅游。

  走进位于贵德县河西镇团结村的美地花田休闲观光园区,遍地万紫千红、处处鸟语花香。经过几年的探索,团结村已建成含乡村酒店、特色餐饮、露宿营地等的综合性休闲观光生态旅游景区,形成了旅游产业链。

  2021年8月,团结村入选文化和旅游部发布的“第三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名单”。

  海南州加大资金投入力度,扶持做强一批星级酒店和特色农家乐,集中力量打造一批融“乡景、乡味、乡愁”为一体的乡村旅游品牌。

  沿着九曲黄河第二湾河岸平整的村道走进同德县巴沟乡班多村,一个个藏家小院别具特色,分布有序。

  早在多年前,班多村经济结构单一,交通不便,村民收入很有限。近年来,班多村结合“生态+旅游+文化+体育”的工作思路,积极整合各类资金,扎实推进全省、全州乡村振兴示范点建设工作。

  如今,该村90%以上的村民开起了民宿和农家乐,吃上了旅游饭,生活方式的转变让班多村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依托“民族、生态、文化、资源”等优势特色,海南州以“生态旅游”带动“生态美丽”,实现“乡村振兴”,实现了旅游发展和致富增收“双赢”。

  数据显示,今年前五月海南州累计接待游客6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8亿元。

  海南州深入实施“旅游兴州”战略,加快贵德黄河景观廊道、黄河文化公园宗日遗址等文旅项目建设,大力发展全域旅游、大众旅游、智慧旅游、乡村旅游和生态探险旅游,推动“旅游+”引领业态创新,实现旅游产业融合新突破。

采访手记:美生态富产业留乡愁

  一直以来,海南州聚力打造国家生态文明高地先行区,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立足三江源、青海湖、黄河流域三大重点生态圈,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冰”系统治理,全面开展以黄河沿岸绿色屏障构建、重点工程造林绿化、重点生态功能区修复、森林质量提升、绿色产业富民、城乡绿化美好、高标准绿色通道建设、全民义务植树等为主要内容的国土绿化提速行动,精心勾勒出一幅山清水秀、鸟语花香的“水墨画”。
  同时,海南州不断加快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发展现代农牧业,建设生态宜居乡村,通过发展有生命力的、符合本地特色的富民产业,不断增强了乡村魅力和活力。
  一个个文旅融合的景区、“农家乐”成为群众品味乡愁的时光隧道,让居者自豪,来者依恋,闻者向往。

  海南报记者/杜金萍 海南州广播电视台记者/多杰卓玛

【纠错】 【责任编辑:丁学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