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说古时候母亲河黄河在安多境内有十八湾,曲沟是其中的一湾。
黄河流经之地,土地肥沃物产也较为丰富。因此,20世纪30年代共和县县址设于曲沟,居上郭密之中心,南临黄河,北接洽卜恰,东西平原40余里。1954年5月前,曲沟是共和县人民政府驻地。
据1937年《新青海》记载:“曲沟附近土地肥沃,气候温和,田畴错列,渠水纵横,麦豆蔬菜皆宜种植,为塞外乐土。”
到如今,当人们提起曲沟时,大多数年轻人的印象里,曲沟只是一个泛称,认为龙羊峡地区风景较美的地区就是曲沟了,对曲沟 的由来和历史了解甚少。
那么,过去的曲沟究竟在哪里?有什么样的历史?让我们通过本土作家赵久莲的《曲沟盈盈一水间》一文为开头,探寻曲沟的前世今生吧。
《曲沟盈盈一水间》中写道:“曲沟在哪里?东边叫龙羊,西边叫铁盖。曾经的曲沟云千重,水千重,云影入水,盈盈一水间!” 可见,曲沟就是如今的龙羊峡镇德胜村、次汗土亥村等村一带的库区淹没地区。
曲沟,自古以来多元文化相互交融,群众普遍重视文化教育,生产生活水平较高,是共和地区最早的农耕文化区和农林牧结合的富庶之乡,也是通往贵德、贵南、同德等地的交通枢纽。
新中国成立以后,曲沟地区设置了很多国营农场、伐木场、转运站等机构,与外界交往交流日益扩大,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群众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各村引进农业机械化耕种,发展特色种植养殖业,创办乡镇企业,从事货物运输,曾涌现了一大批“万元户”,为促进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28个村集体“搬家”
1976年,我国决定兴建龙羊峡水电站。这也就意味着水电站周围肯定不能住人,需要淹没区的农牧民整体搬迁。
为了支持龙羊峡水电站建设,曲沟地区的万余人告别故土搬往各地,他们舍小家为大家,在龙羊峡水电站建设中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史料记载,龙羊峡水电站建设时,共和、贵南两县黄河岸边海拔2600米淹没线以下28个村、3479户。曲沟是其中的核心区域,共有16个村的上万名各族群众。
自此,“曲沟人”有的远走他乡,有的就近靠后搬到荒无人烟的沟坡地带,有些村民搬迁到原来放牧的草山界内。2002年,曲沟乡政府并入新设立的龙羊峡镇,从此曲沟默默地沉浸在龙羊湖底,成为几代人心中最深刻的印记。
今年67岁的周成万是“老曲沟人”,搬迁时他们家选择了搬到切吉乡一带。他告诉记者,当初搬到切吉乡后没有固定居住的地方,也没有耕地,生活非常困难,经常吃了上顿没下顿。由于生活不习惯,1994年周成万又回到了龙羊峡地区,盖了房子开始生活,直到龙羊峡镇查那村设立,他再一次搬家到查那村直到现在。
在龙羊新村村民王丕仓的记忆里,90年代初村里没有水,没有电,更没有路,一片荒凉,吃水到库区边挑水吃,生活十分贫穷。在龙羊峡镇打零工和到山里捡头发菜,是当时村民生活主要来源。
吃不饱,饿不死,是30年前每一户龙羊人家的生活状态。
搬迁到贵南县的部分老“曲沟人”也是如此。贵南县茫曲镇沙拉村是1986年从龙羊峡库区整体搬迁过来的。在许多人的记忆里,搬迁后的日子依然很艰难,新村庄建在一片废弃的农场里,每逢雨季坑洼不平的道路被淤泥堵塞,出行十分困难。村里气候不好,土地贫瘠青稞产量低,村民的基本生活都是问题。
搬迁后的生活虽然十分困难,但也没能消磨“曲沟人”的意志,他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建设自己的幸福家园,慢慢地生活有了起色,能吃饱穿暖住上了房子。
省州县各级党委政府以龙羊峡库区移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为出发点,积极捆绑农村危房改造、易地扶贫安置、奖励性住房等项目,集约利用土地,实施库区移民危房改造项目,切实改善了库区移民群众的居住条件。
在此基础上,省州县相关部门多次调研,通过移民后期扶持工作的实施,移民安置区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村容村貌大为改观,移民群众的人居环境进一步优化,维护了移民区社会稳定、经济持续发展的良好局面。
30年奋斗苦尽甘来
30年过去了,有了党和政府的帮扶,加上村民们的艰苦创业,如今的老“曲沟人”过上了幸福的生活,日子越来越有奔头了。
龙羊新村村主任冯庭忠的第一桶金来自养殖业。作为全村养殖大户、领头人,冯庭忠于2002年借款购进30只羊开启了自己的牛羊育肥贩运之路。
“从头一年赔钱挣‘技术’,到后来一年出栏三茬2000只羊,收入不断增加,最多的一年挣了小10万元。”谈及现在的生活,冯庭忠一脸自豪。
作为搬迁村之一的德胜村,这些年也正在悄悄地改变着。凭借龙羊峡库区,村民们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业,日子越过越甜。这其中,村民樊有平可以算得上是最早发现商机的人之一。
2011年,樊有平拿出全部积蓄,在村里开起了农家院。疫情转好的第一个夏季还没有结束,樊有平家接待的游客有近2000人,纯利润达5万多元。
如今,像樊有平家一样的农家院,在德胜村已经有20多家。
樊有平说:“吃了一辈子的苦,现在终于有了稳定幸福的生活,全靠党的好政策啊。”
转眼已是30多年,一代人的辛勤付出终于梦想成真:昔日的不毛之地如今已是满目葱茏,整齐的村庄布局和大片农田交相辉映,各种农作物在现代化机械轰鸣声中颗粒归仓;过去低矮破旧的土担梁住房全部变成了二层小楼,成为乡村旅游网红打卡地;几年前还满是泥泞的村道变成了画有标线的宽阔柏油路,小轿车来回奔忙,迎接着来自四面八方的游客……最主要的是,各村都有了自己的产业,呈现组织强、产业旺、村庄美、农民富的生动景象。
今天,站在龙羊湖畔眺望高峡平湖,一曲拉伊,一嗓子花儿,30年前的苦难日子已成为历史,看到的是一幅幅湖光山色、鸟语花香的美景和“曲沟人”甜蜜的幸福日子。(海南报记者 沈海娥 才让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