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丽70年·阔步新征程】马坚和他的冷水鱼养殖-新华网
新闻
2023 07/13 20:38:25
来源:海南报

【壮丽70年·阔步新征程】马坚和他的冷水鱼养殖

字体:

  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县铁盖乡拉才村坐落在呈弯钩状的山坳里。在这座鲜为人知的小山村里,返乡创业的父子马坚凭借充足的水资源,发展“冷水鱼”养殖产业,达到年养殖成鱼300吨。

(一)

  拉才村平均海拔3000米,是共和县距离黄河最近的村庄之一。

  清晨,从共和县城出发,虽已是盛夏时节,但气温并不高。还未走进坐落于绿水青山间的清泉冷水鱼陆地养殖基地,在蜿蜒山路的尽头,有一片湖泊静静地躺在村边,成群的天鹅嬉戏。所到之处皆是村民勤劳肯干、生活惬意,百姓富裕民风淳朴的幸福样貌。“要按时检查设备、记录冷水鱼的生长情况、观察天气……”

  趁着天气晴好,共和县清泉冷水鱼陆地养殖基地负责人马坚带领员工忙着投料、消杀等工作,全力冲刺夏季高速生长期。

  在3481平方米的养殖车间里,整齐地排列着40个鱼池,最前排的9个鱼池里,一条条身形优美的鱼儿来回游弋,偶尔吐出一串泡泡。“鱼儿长得越好,养鱼的人越忙。”马坚告诉记者,为了照料这些鱼儿,他整整两月没离开村子半步。按照原先积攒的养殖经验,如果水泵、气泵等设备出现故障,水中会因为缺氧造成冷水鱼的大面积死亡。因此,每隔3个小时就需要检查设备。

  说起发展冷水鱼养殖的初衷,马坚告诉记者,2013年以前,他的父亲带领一家人在海南省做生意。同年7月份,响应海南州政府的号召,父亲又回到家乡拉才村。由于,拉才村处在黄河岸边,当年的村庄已被沙漠吞噬,严重影响黄河水生态和村民的生活。为了给家乡建设出份力,父亲流转上万亩沙地,扑进沙漠一门心思防沙治沙。

  植树辛苦,植树人更辛苦。沙漠里种不活树,反复栽植七八遍才能植绿沙丘,没有水就用牛背水。没过多久,马坚的哥哥马军大学毕业,他也走进沙漠帮父亲承担起这份绿色希望。

  10年间,沿着拉才村的山坡望去,曾经的沙丘已是成片的翠绿。站在高处俯视,黄河与绿树木相互映衬,蓝绿交织间,宛如古诗里描写的“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二)

  努力拼搏的人,从未停止前进的脚步。父子三人再次寻找市场,提前调研准备发展新的产业。“做什么既能带动村民增收,还能为村子发展产生效益?”这是马坚经常思考的问题。“靠山吃山,靠水就发展渔业。”他们敏锐地看到了虹鳟鱼背后的商机。同时,由马坚负责冷水鱼路基养殖的重任。

  马坚说,选择路基养殖虹鳟鱼,有效填补共和县鱼类养殖市场的空白,也丰富了群众的餐桌。

(三)

  2021年,投资800万,加上政府扶持400万,开工建设工厂。并专门去省外定制40个直径8米,水深2.5米的大型鱼池。同年10月,从海北州门源县引进2万尾虹鳟鱼鱼苗。

  2022年,投放的虹鳟鱼苗已经长到5千克,达到出售的标准斤数。年底,他将一万多尾虹鳟鱼运至省城,放在自家冷库销售。以1千克27元的价格出售,没想到,两三天之内一售而空。

  尝到甜头的马坚信心十足,更加坚定了大力发展冷水养殖虹鳟鱼的想法。他告诉记者,虹鳟鱼身上有条红色的纹路,等年龄再大点时,这条纹路就变成三条了,特别漂亮。通常一尾鱼苗只有5克,生长周期为1年,能长到5千克,就可以上市,而且肉质鲜嫩、味道好。“养鱼先养水,一定要细心。”马坚告诉记者,养鱼很费心思,他在手机上设定了闹钟,每天,只要闹钟一响,他马上起床,前往养殖基地。

  从住所到养殖基地有一段1000多米的水泥路,天还没亮,温度接近0℃,山风打在脸上,赶跑了睡意。

  10个养殖池,每一个他都要弯着腰检查水温以及水泵、气泵等设备是否正常,还要打着手电检查小鱼苗的情况。“虽然99%的情况下都是正常的,但如果有1%的可能性出现问题,就会造成很大的损失,不能掉以轻心。”马坚说。

(四)

  马坚的笔记本上,写满养殖过程中遇到的难题。细心的他,在每个问题后面都会用红笔标注解决的方法。

  他告诉记者,养鱼最大的意义就是同它一起成长。开始养殖虹鳟鱼并没有经验,在检查鱼儿健康情况时,他发现虹鳟鱼长到2千克就不再进食,经过检查并没有发现鱼儿出现什么问题。

  当时,没多在意,等3天后重新投喂,发现虹鳟鱼又开始进食,但很快,又出现食欲不振的状况。“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的?”马坚翻阅了很多资料依然没找到答案。

  后来找专家咨询学习,才了解到这是温度过高导致的。虹鳟鱼食欲不振不仅和水质有关系,还和环境相关。根据专家的建议,他开始定期换水、洗鱼池、消毒、用药,掌握虹鳟鱼的食量和投喂量。“虹鳟鱼对环境要求很高,尤其喜欢水质清澈、溶氧丰富的山川溪流。这里水质清澈、无污染、水温常年在15℃以下,非常适合虹鳟鱼的生存。”马坚指着前面的山说,虹鳟鱼只有在水质特别好的环境里才能生存,为此,在距养殖基地2公里的山泉水出水口安装水管,从泉口处引水,保证用流水养鱼。

(五)

  在马坚眼里,路基冷水养殖虹鳟鱼,犹如遇山架桥,遇水修路。他告诉记者,虹鳟鱼一般称为高氧鱼,游速特别快,需要氧气。所以安装了氧气管,按时往水池里打氧气,保证给虹鳟鱼提供充足的氧气。然而,这种方法费时费力。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马坚根据虹鳟鱼的游速,让水快速运转起来,以此提高水压,增加溶氧量,省去打氧气的麻烦。“但是,天气不好或者温度过高时,又得打氧气。”马坚说。

  记者观察,在养殖基地,发现鱼池上方有很多电子摄像头,而连接着这些“慧眼”的另一头是控制室。这是推进智慧养殖的第一步,所有的摄像头与控制室的7个摄像头相关联,通过这种方式,能在大屏幕上看到养殖过程中的每个细节,包括虹鳟鱼的健康状况、水温、水质等问题,方便管理,节省成本。

(六)

  “今年以来,冷水养殖虹鳟鱼已进入正轨,州县领导多次指导,从产业发展方向、机制创新等方面给予了实质性的帮助,冷水鱼养殖基地也逐渐转型为技术指导和成品鱼出售的综合发展模式。”马坚说,产业转型要从思想和制度上入手,只有通过带动更多的乡亲们参与其中,才能将产业真正地做大做强,获得更大的收益,提高产品附加值形成品牌效应。

  截至目前,清泉冷水鱼养殖基地带动5名村民就业。本着振兴家乡的初衷,马坚将路基养殖的经验和技术都传授给村民们,给大家带去实实在在的收入和效益,也为基地的转型和持续稳定增收奠定基础。

  付出就有收获,如今,清泉水产冷水鱼陆地养殖基地坚持因地制宜、科学规划,绿色生态、融合拓展,连片打造、精细管理,推进冷水路基养殖产业向提供技术服务等综合经营转型,逐步形成可复制、可借鉴的产业发展之路。(马璞馨)

【纠错】 【责任编辑:丁学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