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柳河镇潘保村的篮球场上,孩子们不畏严寒,享受运动乐趣。许金松 摄
在海拔3300多米的高原,什么最珍贵?是氧气。十年间,在一批又一批聊城援青教师的眼中,教育就是刚察孩子们的“氧气”,是刚察县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的未来和希望。
坐落在青海湖北岸的刚察县,有着质朴、辽阔、粗犷的高原之美。但这广袤高原,曾经也是阻隔经济社会发展的“深沟”。历史上,受气候恶劣、交通不便等因素影响,刚察县教育水平相对落后。
用心播下希望的种子,让高原格桑花更艳丽。自聊城市启动教育人才援青工作以来,已先后组织60余名教师赴刚察县开展援青支教工作。从海拔30米的平原到3300米的高原,纵使两地相隔两千公里,海拔相差百倍,但从未改变援青教师们站在“三尺讲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和使命!
一
聊城市在刚察县的5所中学建立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训课堂。 朱玉东 摄
底子薄,任务重,教育对口援青工作怎么干?十年来,聊城市始终把教育援青摆在突出位置,持续加大投入、推动资源共享、增强师资力量、提高育人水平,助力刚察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12月5日,在刚察县民族初级中学,聊城援助建设的书吧内,教师们在静静地看书和备课。学校副校长王明说起在这里工作过的每一位聊城援青老师都赞不绝口。他感激地说:“这些年,一批又一批聊城援青教师不间断地来到我们学校,不仅提高了学生的成绩,提升了教学水平,还带来了很多学校管理方面的先进理念。”
十年间,聊城援青老师来了一批又一批,也给这所学校带来了不小的变化。学校不仅配备了智慧黑板等先进的设备,硬件设施也得到了翻新改造。“2021年以来,我们陆续对校舍进行翻新改造,新增了外墙保温层,对外墙进行了美化,新建了一个水冲式厕所和两个教师书吧。”12月6日,聊城援青人才、刚察县寄宿制民族初级中学副校长刘东海介绍。
教育援青,批批接力,久久为功,实现了刚察教育的“旧貌换新颜”,也给无数刚察学子插上了梦想腾飞的翅膀。这些年,在各批聊城市对口支援刚察干部管理组的帮助下,聊城市教育和体育局与刚察县教育局在充分沟通和协商的基础上,构建学校管理、队伍建设、教育教学、信息化建设、学生培养等方面帮扶机制,有效促进了刚察县教育事业发展。
12月6日,走进刚察县中心幼儿园,教学楼、宿舍楼有序排列,宽阔漂亮的室内操场上,孩子们在尽情嬉戏。“原来幼儿园都是平房,只有十几个学生,孩子们冬天只能在院子里上厕所。”刚察县中心幼儿园副园长才仁卓玛告诉记者,“这些年,聊城援青人员给幼儿园配备了完善的教学设备,孩子们的学习条件越来越好了。”
一个个推动教育发展的建设项目,一门门启迪学生智慧的优质课程,无不展现出教育援青进行时的点点滴滴,也见证着刚察县教育短板一块块被“补齐”。2023年4月,聊城市教育和体育局与刚察县教育局签订了帮扶协议,安排聊城市优秀中小学、幼儿园与刚察县中小学、幼儿园结对,与当地教师组成教学团队,带动受援学校提升学校教学水平和育人管理能力,将帮扶制度化、具体化。
所爱隔山海,山海亦可平。在教育援青和“组团式”帮扶的大潮中,聊城的援青教师们正在用心用情谱写千里支教、山海情深的动人篇章!
二
聊城市援青教师李秀娟在刚察县民族中学上课。 朱玉东 摄
12月7日,刚察县沙柳河镇政府办公室,出纳员周昕干练利落地忙碌着。
周昕是聊城三中青海班第一批的学生,经过三年的学习,最终顺利考上了青海大学。大学毕业后的周昕,选择了回到刚察县工作,今年1月,考到了沙柳河镇政府。
聊城和青海刚察两地之间的学生交流是聊城援青工作的重要形式之一。在聊城市对口支援刚察干部管理组和市教育和体育局协调组织下,聊城第三中学自2015年开始,先后接收了9届、359人次青海学生在校学习。
这只是聊城教育援青的一个缩影。从精准“输血”、强化“造血”到助力“活血”,聊城市“组团式”教育援青人才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强烈的事业心投身教育教学,用结对帮扶、空中教研等方式结下了教育援青的累累硕果,为刚察县留下了一支带不走的高素质教师队伍。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十年来,依托聊城援青教师,充分利用两地教育资源,带动刚察本地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和业务的提高,通过基本功大赛、公开课、师徒交流等方式培养年轻教师。12月5日,在刚察县沙柳河镇寄宿制民族小学,茌平区振兴街道中学的李玉栋老师,正带着自己的“徒弟”杨娜老师研究电脑课的备课。“这几年,我在聊城老师们身上学到了不少新颖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受益匪浅。”杨娜对记者说。
对于援青教师团队来说,教育方式和教学质量是摆在面前的两道重要考题。这边的学生更适合什么样的教育方式?看着学生们一双双渴望知识的眼睛,帮扶教师们找到了答案。
12月6日,山东莘县实验初级中学年级主任孙召臣,正在听当地老师的公开课,认真记录着听课的心得和体会。通过课前备课指导、课中听课指导、课后反思指导,一步一步分析,环环相接引领,充分发挥聊城名师的示范引领作用,促进骨干教师的专业成长,提升刚察县教师的整体素质。
“家访”和“交流”,是聊城援青教师使用频率最高的两个词语。大家克服高原反应身体不适等困难,组织了多次家访。12月7日,冯毅老师和其他几位老师,冒着凛冽的寒风、踏着满地的冰雪,深入牧区学生家里“把脉诊断”,寻找提高教学质量的“良方”。
援青工作,用心更用情。十年来,聊城一批批援青教师队伍活跃在刚察大地,搭建起学习借鉴和交往交流交融的通道,为雪域高原的教育事业增添了活力、增强了动力!
三
刚察县幼儿园建设项目现场。许金松 摄
2023年12月6日下午6时,天色渐晚。任凤霞的办公室内依然灯火通明,她正辅导刚刚放学的孩子写作业。稍显凌乱的办公桌上,摆满了她的教案和孩子的作业本。
女子本弱,为母则刚。自己的儿子留在聊城当然可以享受比刚察更好的教育资源,可以拥有更好的成长环境,甚至更加美好的未来,但经过再三考虑,任凤霞还是决定把儿子带到海滨藏城上小学。在问到为什么带孩子来支教时,她说:“支教生活条件虽然艰苦些,但这对孩子来说也是一次难得的锻炼机会。”
像任凤霞这样的援青老师,还有很多很多。刚察的冬天,空气中的氧气含量只有聊城的50%—60%。艰苦的环境,丝毫没有阻挡援青教师们的热情。“你在哪里,家就在哪里,岗位就在哪里。”12月6日,记者见到聊城援青教师高凡和周小会时,夫妻二人正面对面办公备课。这对夫妻不远千里,从聊城来到刚察民中支教。两人共骑一辆电动车上下班的场景,已经成为校园里一道美丽的风景。援青期间,一位位援青教师,用行动诠释初心和使命,留在高原的足迹将成为他们永不磨灭的记忆!
十年来,“教育援青”始终是一个温暖的词汇。这场双向奔赴、跨越千山万水的友情,通过一双双援助之手,促进了刚察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聊城“组团式”援青教师团队坚持以研促教、边研边带,聚焦教师专业发展核心素养和教育教学基本能力,通过成立名师工作室、名师带徒、名师名校长送教送培、课程思政专项课题研究等一系列工作,书写刚察教育奋进之笔。
远隔千里,共上一堂课。2019年,聊城启动了刚察同步课堂远程教学设备试点升级,“互联网+教育”的援建模式持续深化。这些年,聊城援建学校与刚察中小学“空中课堂”教研活动实现全覆盖,近3000名教师和学生受益。
正如青海湖中逆流而上的湟鱼一样,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始终怀揣着对幸福生活的梦想。教育,帮助藏城人民铺就一座通往梦想彼岸的桥梁! (记者 赵宏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