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拉面,是一碗面的故事。这一碗拉面,拉出了老百姓的幸福生活,也让“拉面经济”成为青海重要的劳务输出品牌,年产值上百亿元。站在青海拉面产业提档升级的关键发展期,该如何历久弥新,实现二次起跳?本网专访了青海省海东市地方品牌产业培育促进局局长陈建宏。
如今,青海拉面已成为人们认识西北、了解青海的一张“金色名片”。海东是名副其实的“拉面之乡”,拉面历史悠久、拉面从业人数众多、拉面店分布广。截至2022年底,海东籍群众开办拉面店总数2.77万家,拉面从业人数16.6万人,遍布以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为重点的280多个大中城市和马来西亚、日本等17个国家(地区),拉面产业经营性收入130多亿元,从业人员工资性收入近49亿元。
青海拉面产业的蓬勃发展,也带动了全国面粉、牛肉、香辛料等行业种植养殖及其生产加工、房屋出租、物流配送、装饰装潢、拉面机械设备等多个产业的积极健康发展,成为拉面及其关联产业从业者收入的重要来源。
积极助力拉面产业发展,也有着深刻的时代内涵、社会意义和市场价值。海东市主要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完善政策措施。省市县相继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措施,制定了《海东市“十四五”拉面产业高质量发展规划》,海东市专门成立市县两级品牌产业促进局,扶持发展壮大拉面产业,建设拉面数字化总部基地,成立海东拉面产业联盟,建立“带薪在岗实训+创业”模式,从推动拉面升级扩面、培育拉面品牌、抓好技能培训、建立健全服务体系、加大资金支持、开展宣传推介等方面明确拉面产业发展方向,为拉面产业助推乡村振兴奠定了基础。
二是加强交流交融。海东市与28个省市县(区)签订《少数民族流动人口跨区域服务管理协作协议》,建立两地共同管理、共同服务拉面从业者协调机制。在全国各地建立22个流动党支部,119个拉面驻外办事处和劳务服务站,派驻专职工作人员,提供证照办理、子女入学、社保缴纳等服务,保障了外出务工人员的合法权益,促进了青海拉面产业在当地蓬勃发展。同时也支持和鼓励拉面企业在北京、上海、广州、杭州、无锡等大中城市组建拉面商会、协会,加强交流、激发动力。
三是加大服务保障。在政务服务、金融信贷、用工社保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为符合条件的1877户拉面创业者发放首次创业补贴897.1万元,为3245名拉面人发放“带薪在岗+实训”补贴3542.4万元,为龙头企业、品牌示范店发放奖补资金525万元,引导金融机构发放支持拉面经营担保贷款6.06亿元,惠及拉面经营户1000余家。
青海拉面产业发展的实践证明:就经济层面来说,区域发展与全国市场的经济联系日趋紧密;就政治层面来说,区域治理成效显著、社会面貌焕然一新;就社会层面来说,各民族跨区域交往交流交融持续深化;就主体层面来说,拉面人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日益趋向现代化。
一是促进产业与时俱进。组建青海河湟拉面产业运营公司,与阿里巴巴、华为、联通共同推动青海拉面产业数字化平台项目建设,通过打造青海拉面数字化平台、海东拉面产业联盟和总部基地三大载体,构建面向全国的拉面产业链供应链体系,提升拉面产业盈利能力和对全市经济发展的贡献度。
二是深化品牌战略。大力培育青海拉面品牌示范店,支持企业注册商标,突出品牌效应,截至目前,海东籍拉面企业共计注册商标97件,龙头企业5家,培育品牌示范店95家、知名品牌店787家。“化隆牛肉面”“撒拉人家”两个龙头品牌体系持续壮大,“本穆”“高原姑娘”“四千年喇家”“大美西北”等一大批青海拉面品牌名气在省内外打响。
我们正大力推进“青海拉面”这一区域公用品牌的推广和建设,“青海拉面”更是入选新华社民族品牌工程,进一步提升品牌知名度。后期将持续在基础设施、品牌营销、金融服务、教育培训、监管授权等五个方面加大探索发展力度,使“青海拉面”区域公用品牌日臻成熟。
积极引导拉面产业经营主体进入数字平台,推动拉面产业数字平台资源共建共享,为青海拉面产业全产业链发展提供数据支撑和决策依据。海东市已经初步建成青海拉面产业数字化展厅,192家企业进驻网上商城,1350家门店数据接入平台。
同时,建设以河湟新区为核心,化隆、循化等各县区产业园为支撑的拉面产业总部基地,吸引佰客基、艾麦尔、本穆、驼铃、西北楼等25家从事速食面、汤料研发生产、仓储物流、中央大厨房等产业链各环节企业入驻,通过拉面门店经营、超市、中央厨房、网上商城、东西部协作等渠道,让产品在全国铺货销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