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时间,他们给刚察带来了什么?
刚察县人民医院副院长程玲玲说,他们带来的,是扎根高原、无私奉献的高尚情操,是克服种种困难、留下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伍的初心;刚察医务工作者杨晓慧说,他们带来的是高超精湛的医术,是面对面、手把手的传、帮、带;牧民拉毛卓玛说,他们带来的是对患者无微不至的关爱,更是鲁青两地“情缘”一河牵的深情厚谊……
他们,便是聊城对口支援刚察援青医疗队。
从聊城到刚察,从华北平原到青藏高原,从海拔30米到3300米,十年来,根据党中央、国务院部署,在山东青海两地党委、政府的共同领导下,聊城对口支援刚察援青医疗队的一批批队员选择沿黄河逆流而上,把青春和汗水挥洒在高原大地,把深情和友谊留给了藏族群众,也带回了满满的回忆和丰硕的成果,在海滨藏城书写了一曲奉献之歌。
“困难比想象中的多,但绝对不后悔”
“苦不苦,累不累?”
“说实话,需要克服的困难比想象中的多。”
“后悔吗?”
“绝对不后悔!”
如果询问医疗队队员关于援青苦和累的问题,总能得到这样的回答。
“我们是医生,却无法克服自己的高原反应。”12月12日,来自聊城市人民医院的妇产科专家马小平打趣道。
今年3月份,马小平和其他援青医疗专家第一次踏上高原。虽然之前做了很长时间的心理建设,但如期而来的高原反应还是让马小平和队友感受到了大自然的另一面。头痛、胸闷、失眠、腹泻、视力下降……对于初上高原的他们来说,适应这种身体状态,并不是一件很轻松的事。
“晚上睡不着,会想家、想孩子、想在聊城的同事,但第二天起床后,依然会打起十二分的精神投入到工作中。”马小平说。
他们到刚察后,当地的医生同事一再叮嘱,对于从平原到高原上的人来说,干什么事一定要“慢下来”,才能让高原反应不那么强烈。但是一旦进入工作状态,他们又把这些话抛之脑后。
牧民尼知布加消化道出血被送往刚察县人民医院,援青专家牧莹接诊后,第一时间安排为其做检查。安慰家属、询问病情,麻醉、插入内镜……牧莹和同事一趟趟来回跑,终于查到了尼知布加的病因。“放心,问题不大。”牧莹对尼知布加的家属说出这句话后,家属紧张的情绪终于放松下来。这时候,牧莹才开始大口大口地喘气:“刚才跑得有点猛了。”
这样的场景,几乎每天都在援青医生身上上演。“每当看到患者痊愈,家属紧锁的额头得以抚平,我感觉我们的付出都是值得的。”牧莹说。
十年来,一批批聊城援青医疗专家前赴后继,克服气候关、压力关,在高原上拓展人生的高度和宽度。
“离开孩子和年迈的父母,没有家人的支持是做不到的。”援青医疗队队员、聊城市人民医院耳鼻喉科主治医师宋明艳说。
不久前,宋明艳的孩子生病住院,起初,家人对她刻意隐瞒了这个消息。宋明艳意外得知后,泪水止不住地流下。更让她难受的还有孩子的乖巧懂事:“妈妈,你在那边好好工作,我很快就出院了。”
2016年9月,聊城各医院的11名医生组成的义诊团队来到刚察县哈尔盖镇卫生院义诊,还没来得及换上白大褂,就被当地群众团团围住。“困扰我30多年的白内障就是被聊城医生治好的,这次我专门带孩子来看病。”一位藏族老大娘说。当天,3个小时的时间,义诊团队为200多名当地群众提供了义诊服务。虽然工作强度赶不上在原单位,但大部分专家都感到胸闷心慌,嘴唇出现不同程度的紫绀。第二天,他们克服高原反应,按时来到刚察县人民医院开展对口交流和专业讲座,受到了当地医护人员的热烈欢迎。
数不尽的感人故事,诉说着鲁青两地的深厚情谊。程玲玲在刚察县人民医院工作了十几年,见证了聊城医疗援青的每一个足印。“聊城医生扎根高原、勇于奉献、接力传承的精神品格,让我们深深感动,更给刚察县的广大患者带来了温暖与阳光。”程玲玲说。
“聊城医生,真是好样的”
今年6月,援青麻醉科专家高秀娟、岳耀存为刚察县人民医院的一位孕产妇成功实施了无痛分娩,产妇整个产程表情自然放松,顺利娩出一男婴。无痛分娩在聊城已普遍开展,但在刚察县人民医院尚属首次。
援青十年,聊城的医疗专家在高原上书写了多个“首次”:海北州首例肺栓塞溶栓治疗术、海北州首例耳前瘘管切除手术、刚察县首例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刚察县首例四肢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截至目前,聊城援青医疗队已为4万余名当地群众送去了健康。
“3年前,是郭院长治好了我的病。得知他再次来到刚察,我专程来感谢他。聊城医生,真是好样的。”11月,当聊城市人民医院内分泌科专家郭健飞再次来到刚察时,刚察县人民医院诊室门口排起长队,切吉村的才旦多杰在队伍中非常高兴。
2019年至2020年,郭健飞任刚察县人民医院挂职副院长。在刚察工作期间,郭健飞多次参与抢救刚察县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者,开展海北州首次高原糖尿病流行病学调查研究与首次糖尿病“蓝光行动”。“他不仅带来了高水平的医学诊疗服务,还开创了‘三人行’师带徒模式。”聊城市人民医院麻醉科主任医师、刚察县人民医院副院长高秀娟说。
去年7月,高秀娟作为聊城市第五批“组团式”医疗援青干部人才到刚察县人民医院挂职。在她的努力下,该院成立了麻醉疼痛诊疗门诊,已成功治疗慢性疼痛和失眠患者1600余人次。用心用情用力为当地患者提供服务的她,成了患者的亲人。
提起高秀娟,多杰才让杨吉和多杰叶忠吉姐妹俩的脸上总会漾起甜甜的笑容。
高秀娟和同事到泉吉乡开展例行义诊时,发现了走路异常的姐妹俩,姐姐是双腿“剪刀式”步态,妹妹是跛行步态。看着阳光开朗的姐妹俩,高秀娟心疼不已。她们的病情需要手术治疗,但当地医疗水平有限,高秀娟便把情况反映给聊城市人民医院。通过远程医疗会诊,聊城市人民医院的医生和援青的同事对两个孩子的病情进行了评估,计划在院领导的大力支持下,把两个孩子送到聊城市人民医院小儿骨科接受免费手术治疗。
8月16日,姐妹俩来到聊城;8月18日,手术顺利完成;8月28日,姐妹俩返回家乡。这段时间,姐妹俩定期在刚察县藏医院进行康复训练。为她们进行康复训练的,是聊城援青医生刘延信。
看着孩子一天天好起来,姐妹俩的母亲拉毛卓玛感激的心情溢于言表:“是聊城医生给了孩子新生,也让我们这个家重燃了希望。”
“有病就找聊城大夫”,在刚察成了群众的共识。
12月8日下午6时30分,已经工作了一整天的赵存举刚刚走出门诊楼,迎面走来一名手拿X光片的患者家属:“赵大夫,麻烦您帮我看看这张片子,到底需不需要动手术?”
赵存举赶忙停下脚步,接过X光片仔细看了起来。冬日的高原,寒风凛冽刺骨。赵存举一边讲解,一边给患者家属比画着关节部位,不大会儿手就冻得颤抖起来。
“群众信任咱,咱受点儿冷怕啥。”赵存举是聊城市人民医院骨科副主任医师,也担任着刚察县人民医院骨外科副主任一职。
今年9月的一个午夜,赵存举还在“享受”失眠的感觉时,突然接到急诊科电话:一中年男子右小腿深部异物合并出血不止。赵存举一刻也不敢耽误,一边通过电话指导科室医生压迫止血,并完善术前相关检查,一边迅速起身出门,赶往医院。
海滨藏城的午夜,街道空无一人,北风萧萧夹杂着细雨。赵存举一路小跑赶到医院,顺利为患者做了手术。得知异物被顺利取出,患者家属凝重的表情终于放松了,激动得热泪盈眶,不住地说:“太感谢你们了,谢谢!”
十年来,聊城援青医生跨越千山万水,在雪域高原书写鲁青真情。
“留下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
大自然在带给青藏高原秀美奇绝的自然景观的同时,也给了这里艰苦的自然环境。长期以来,刚察医疗卫生资源匮乏、医疗水平低下,群众就医一度是大问题。经过聊城医疗援青十年的积累,而今,这一状况得到了明显改善。
李镕是刚察县人民医院骨科医生,自从赵存举来到刚察县后,他便跟着赵存举学习骨科诊疗知识。“每次手术中或者给患者诊断完毕后,赵大夫总会向我反复讲解步骤、技巧、标准及注意事项等。”李镕说,如今,一些小手术他已能独立完成,复杂的手术他也能给赵存举当好助手。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赵存举根据科室需求,利用休息时间制作幻灯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风趣幽默的讲解方式每周给大家授课。“骨折患者石膏固定技巧”“腕管综合征的诊断治疗”等都是他的授课内容。
赵存举的做法,是聊城医疗援青十年的优良传统。在刚察县人民医院,聊城援青专家均担任援助科室副主任一职,以便持续指导本学科建设,推动临床专科能力建设和人才队伍建设,支援任务不结束,结对关系不脱钩。每周定期业务研讨也成了雷打不动的规定动作。
“团队带团队”“专家带骨干”“师傅带徒弟”的扶智模式,正在努力完成从“输血式”帮扶向“造血式”帮扶的转变,把“接力棒”真正传到当地医生手中,以增强内生动力,为刚察医疗卫生的持续健康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对科室骨干力量进行重点培养,是推动刚察医疗事业发展的重要一环。
“人还未离开,心却开始想念。”2019年,青海省刚察县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中心到聊城市中心医院进修的儿科护士朱肖娟即将返回青海时,在微信朋友圈写下了这样的文字,充满了离别的感伤,与她同时来进修的妇科医生赵生瑜也表达了同样的情感。
在聊城,赵生瑜先后学习了妇女保健管理、妇科常见病、产后盆底康复诊断与治疗、乳腺治疗等知识;朱肖娟掌握了儿童保健基础理论与操作、儿童系统化管理、儿童营养、高危儿管理、心理行为发育等知识。
在科室骨干的培养过程中,一部分骨干被送往聊城的医院进修学习,促使其在短时间内提升认知水平和专业能力;另一部分骨干参与疑难病例讨论,完成从助手到主刀的转变。
目前,刚察县人民医院远程疑难病理会诊、远程授课、远程教学查房、远程学术会议已经常规开展,机制进一步健全,远程心电图、远程动态血压研读已步入正轨。
2021年7月,聊城市人民医院骨科专科向刚察县人民医院援赠价值20万元的手术器械,并与刚察县人民医院骨科专科成立联盟,实现医疗资源合作共享;
2023年1月,聊城市中心医院捐赠价值30万元的医疗物资和仪器设备,支持援青专家在当地顺利开展新技术和新业务;
投资66万元建立刚察县藏医院远程会诊教学系统,使当地患者能够及时得到聊城市级医院专家的高水平诊疗;
投资1100万元升级改造哈尔盖镇卫生院的基础设施和医疗设备;
……
君住黄河源,我居黄河尾。巍巍高原山河壮丽,见证聊城医疗援青的日日夜夜;青海湖水碧波荡漾,诉说鲁青两地亲如一家的深情厚谊。
医疗帮扶,更多的是对当地医疗事业长久发展的帮助。昨天,一个个聊城医生的身影在高原留下印记;今天,一支技术实力卓越的聊城援青医疗队继续在高原上奋战;明天,将有更多的人接过“接力棒”。血浓于水的民族爱、手足情,如同三江源头清澈的活水,永远滋润着两地人民的心田。(记者 王军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