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频道 国社@青海 本网原创 要闻 光影青海
政务

两会访谈丨格尔木:产业“四地”、乡村振兴扎实推进

2024-01-25 16:19:37
责任编辑:鱼昊 |  作者:新华网综合

  1月24日,青海省第十四届人大二次会议在西宁市开幕,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了:世界级盐湖产业基地加快建设,逐步形成钾、钠、镁、锂、氯五大产业集群,全年生产钾肥706万吨、占全国总产量的77%以上……

  2024年,格尔木如何开创高质量发展之年,本网专访格尔木市委副书记、市长冉清。

2023年6月12日拍摄的盐湖金属镁一体化项目一角(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张宏祥 摄

  瞄准“四地”建设推动高质量发展

  盐湖产业发展取得新突破。盐湖资源开发中试基地建成投用,新开“低钠盐制备工艺技术研究与示范”等省级科技项目6个,盐湖无水氯化镁电解关键技术“揭榜挂帅”。新增1万吨碳酸锂产能,4万吨基础锂盐、蓝科锂业提质稳产等项目开工,盐湖镁业金属镁装置优化整改、中信国安电池级碳酸锂置换、锂电池负极材料等项目加快推进,产业链进一步延长补强,碳酸锂、纯碱产量分别增长59%和21%。起底式开展察尔汗铁东片区盐湖资源开发突出问题专项整治,依法退出取缔企业和个体户18家,拆除恢复地貌5.9平方公里,察尔汗盐湖呈现新气象。

  清洁能源发展实现新提升。海西基地三峡、青豫直流二期、市场化鲁能光伏项目顺利建成并网,新增清洁能源并网装机200万千瓦,装机规模达到798万千瓦,占全省的21.3%。南山口抽水蓄能电站、龙源高倍率熔盐储能、鲁能液态压缩空气储能、2×66万千瓦煤电机组等项目开工,多元协同高效的储能体系加快建立。750千伏昆仑山输变电工程、青豫直流二期外送项目建成投运,百度绿电绿算基地项目签约,电网汇集能力进一步增强。华电弃电制氢用氢示范、东方电气离网制氢等全产业链项目落地,取得了一批技术研发和示范应用成果。

  生态文化旅游彰显新内涵。加大精品线路、精品景点、精品业态开发力度,六子湖生态文化教育基地建成投运,318自驾车营地、方程赛车赛事城、国防教育展示馆、城市记忆馆等项目加快建设,让群众共享旅游产业发展成果。成功创建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察尔汗盐湖景区获评4A级景区,旱码头步行街入选第三批国家旅游休闲街区,野奢文旅小镇被评为5A级旅游民宿,申报认定2个省级乡村旅游示范点,游客人数、旅游收入分别增长46.9%、32.8%,高原生态旅游业实现复苏起势。

  绿色有机农牧业换发新活力。坚持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品牌强农,培植特色优质农畜产品品牌优势,做优做强枸杞、藜麦、牦牛、藏羊等高原特色优势农牧产业,粮食播种面积、产量和储备能力再创新高。积极打造柴达木绿色有机农畜产品产销融合样板,申报“三品一标”产品10个,唐古拉山镇、乌图美仁乡3个地理标志产品全域有机认证通过农业农村部第三方现场审查,特色生物产业园建成投运。特色农畜产品入驻电商云仓,“青藏优品”平台量质齐升,有机枸杞产品出口继续领跑全省。

工人们正在熟练地收割花盘,勾勒出一幅丰收画卷。

  产业融合推动乡村振兴

  产业兴则乡村兴,产业旺则乡村旺。一年来,格尔木市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深挖“土”资源、放大“特”优势、提升“产”效益,特色优势产业多点开花,撑起了农牧民的“钱袋子”,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夯实了根基。脱贫监测群众、农村常住居民人均收入增速分别为13.4%和8.2%,实现“两个高于”工作目标。深入开展村集体经济“强村”工程、产业空壳村“清零”和“百企兴百村”行动。培育龙头企业16家、涉农企业产值“亿元”以上1家、“千万元”以上8家、家庭农场159家,规范运行合作社86家,带动农户9500余户,汇聚农村发展合力。持续推进产销融合发展,举办青海省首届枸杞产业发展大会,组织涉农企业参加青洽会、神奇柴达木区域公用品牌推介会、“尔木怡心”品牌发布会,推动优质产品“走出去”。

俯瞰察尔汗盐湖(2023年6月8日摄)。新华社记者 张宏祥 摄

  锚定目标,开创高质量发展

  持续推进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在加强执法监管、提升治理能力上下功夫,推动生态环境持续向好。深入推进碳达峰十大行动,抓好国家级绿色产业示范基地建设,创新低碳、零碳能源消费模式,推进绿色矿山、绿色工厂创建,促进生产生活方式绿色低碳转型。

  立足格尔木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陆港型国家物流枢纽承载城市、复合型现代流通支点城市等战略定位,加强对宏观经济和产业政策的研究、分析和应用,充分发挥区位优势、产业优势、资源优势,积极承接东部地区、发达地区产业转移,积极争取交通、水利、能源、物资储备等领域重大项目布局,提升完善格尔木区域性中心城市功能,打造具有连接西部地区、支撑国家安全、服务国家战略的区域性战略节点和支撑保障城市。

  加大就业创业服务供给,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收入,精心筛选实施2024年为民办实事项目,加快补齐教育、医疗、养老、公共服务等民生事业短板,提升就医就学、养老托育服务满意度,把惠民生、暖民心、顺民意的工作做到群众心坎上。

来源: 新华网
01007019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1300669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