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综合消息:近年来,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都兰县把准人才工作“关键点”和“着力点”,解好人才“三把锁”,不断构筑“核心磁场”,汇聚起强大人才动能,助力打开乡村振兴之门。
解好“组织保障锁”,打开启智引才之门。积极挖掘培养乡土人才,做到不拘一格“识才”,为乡村振兴“选苗子”。画好“路线图”。充分发挥党委“指挥部”、基层党组织“作战部”、村民小组“战斗队”作用,自上而下建立人才工作机构,明确人才工作专干,制定年度重点人才工作计划,织密人才工作“保障网”,明确人才工作“路线图”。建好“人才库”。树立乡村振兴“人才先兴”理念,就地“取才”,广泛“引才”。采取“群众推举、党员推荐、村级调查”的方式,对全乡农牧区的致富带头人、能工巧匠、种养殖能手等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乡土人才进行摸底调查,为精准发挥乡土人才带领技艺传承、带强产业发展、带动群众致富、助力乡村振兴奠定基础。
解好“学习培训锁”,打开成长育才之门。注重建好建优“育才室”,打造长期发展培育平台,让农村人才“精”起来。“因材施教”为发展“铺路子”。突出乡村振兴产业发展导向,按照“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围绕农技推广、畜牧发展、乡村旅游等内容,针对不同层级、不同行业、不同类别乡土人才特点,采取“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量身打造主题鲜明的“靶向学习”培训方式,依托冬春季农牧民党员培训班、刺绣培训等,订单定向式培育乡土人才,推动乡土人才素质“提档升级”。“严管厚爱”给干部“压担子”。严格落实上级关于第一书记和工作队的管理办法,实行每季度第一书记工作汇报制度,将乡村振兴发展建设任务纳入联点干部、第一书记评先评优和各村年度目标考核等细则中。“言传身教”为振兴“架梯子”。落实好干部、农村实用人才“传帮带”制度,充分发挥上级下派的驻村工作队伍力量,通过一对一或多对一的方式提升乡村党员干部的素养能力,让“土专家”逐渐兴起,培育一批“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农牧民,锻造乡村振兴“主力军”。
解好“政策激励锁”,打开用人留才之门。充分利用“昆仑铁骑”红色教育基地、村史馆、微信公众号加大对优秀乡土人才的宣传力度,创新实施“三大工程”,激励人才在乡村振兴中有“奔头”。压担压责“淬炼”工程。严把“底线”,将乡村两级党员干部放在急难险重的位置,以给压力、注动力、强信心的方式锻炼能力、磨炼意志,让党员干部参与到全乡经济社会发展中,提升各方面工作能力。严管厚爱“管苗”工程。压实驻村工作职责,村党支部根据支部委员和党员个人特点,兼职生态管护员、草管员等,设置工作岗位,明确党员责任,引导党员为乡村经济社会发展出谋出力,发挥好先锋模范作用,切实带动广大群众共同提升乡村经济社会发展水平。鼓励支持“培育”工程。实践“党建+”发展路子,鼓励扶持村级组织带头人和党员干部领办创办合作组织,持续推动村集体和群众双增收。坚持“党建+致富带头人”模式,注重从致富带头人中发展党员,把党员培养成为致富带头人,通过党员引领、支部带动发展联农带农产业,带动群众增收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