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频道 国社@青海 本网原创 要闻 光影青海
政务

海西州都兰县建设“四型”经济带 绘就乡村振兴新画卷

2024-05-28 17:58:38
责任编辑:丁学良 |  作者:许忠琳

        本网综合消息:近年来,海西州都兰县巴隆乡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省委、州委和县委农村牧区工作会议精神及县委“123456”工作目标,通过转变思想观念、提升组织能力、加快产业发展、增强辐射带动,积极推动国道经济转型升级综合开发利用,实现了109国道巴隆段由“经济通道”向“通道经济”的转变。

        “示范型”红色产业经济带。坚持“围绕发展促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的党建工作总体思路,充分发挥党建引领辐射带动作用,围绕“一轴一线三区”目标,依托109国道物流经济服务区串联“昆仑铁骑”红色教育基地、火山岩柱状节理群、阿拉克湖国家级湿地公园,依托“司机之家”引导过路司机“就地找组织 主动亮身份”,建立“流动党员报道”“向党说句心里话”机制,设立党员先锋岗,开展“送清凉 送温暖”活动,提供“一杯水”服务,让流动党员、过路司机异地“安家”。同时,在服务区管理人员、服务人员中设立党员先锋岗,选树诚信模范店,把党内组织生活融入到日常生产经营及联系服务从业人员群体中。

        “和谐型”民族团结经济带。紧紧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坚持“民族团结进步+经济发展”融合推进,立足乡情实际,抓住关键环节,努力探索新路径、新载体和新做法,把服务民生、帮助各族群众共同致富作为着力点,充分利用资源优势、区位优势,奏响致富增收与民族团结交融共进、互促共赢“双赢曲”,促进各民族紧跟时代步伐,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广泛招引各省份、各地区、各民族个体经营户入驻109国道物流经济服务区,目前服务区内少数民族商户17家,少数民族从业人员150余人。同时,依托巴隆“示范型”红色产业经济带继续开展庆元宵、庆五一、德都蒙古牦牛文化艺术节、“民族团结杯”赛马、射箭等活动,丰富农牧民群众精神生活,擦亮巴隆“草原文化之乡”名片。

        “护航型”平安建设经济带。认真贯彻落实平安青海建设“十个一”安排部署和工作要求,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平安创建活动为切入点,以强化基层治理力度为着力点,以深化宣传教育为落脚点,以“司机之家”为立足点,秉持“平安建设人人参与,平安成果人人共享”的理念,以“司机之家”为阵地,打造集宣传推介、法律援助、卫生服务、心理咨询、休闲娱乐等为一体的“平安驿站”。成立党员志愿服务队,开展环境卫生整治、化解矛盾解纷、处理司机和游客投诉等活动,努力创造安全的营商环境、稳定的社会环境、公正的法治环境、优质的服务环境,让各族群众特别是过路司机、游客有更多的获得感、体验感和安全感,不断推动平安巴隆建设提档升级。

        “发展型”乡村振兴经济带。2015年,三合、雅日哈图、清泉三个村整村搬迁至离乡政府驻地500米、G109国道旁的集中安置点,针对村级产业发展后劲乏力、村集体自身“造血”功能不足等弱项,打破村域限制,大力推行“抱团发展”模式,推动109国道物流经济服务区建设,拓宽农牧民群众增收致富渠道,走出了以组织振兴引领共同富裕的新路径。坚持“因地制宜、精准谋划、创新驱动”的工作方法,充分运用“联农带农机制”,把国道经济发展与农畜产品销售摆在乡域经济发展的首要位置,积极招引有实力的投资经营主体,发挥本土致富能人及龙头企业带动作用,入驻109国道经济物流服务区集聚发展。依托过境大车较多的优势,发展餐饮、住宿、商贸、修车、自助加水、洗车等产业,培育多元融合主体,发展多类型融合业态,推动乡村联动发展,打造乡域集群化、规模化产业发展平台。立足海西特有民俗文化和都兰独有人文风光,以国道路衍经济为依托,大力推广枸杞、藜麦、牛羊肉等“柴达木优品”和热水墓群、阿拉克湖国家级湿地公园、火山岩柱状节理群等都兰特色旅游景点,全面融入产业“四地”建设,实现由过境地向目的地的转变,呈现因路而新、因路而美、因路而富的新景象。

来源: 都兰县委宣传部
01007019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1301530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