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综合消息:8月,果洛新村饲草“飞地”种植模式正式运营,在海南藏族自治州同德县移民社区果洛新村实施万亩饲草种植基地,“飞地”跨区域种植模式有着“一箭多雕”两边双赢的作用,既实现了生态保护,又实现联农带农。
果洛新村是果洛州唯一迁往州外的移民社区,地处同德县巴滩(省牧草良种繁殖场),海拔3300米,距同德县城22公里。玛多县按照“迁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原则,采取多种措施探索发展后续产业,“飞地”人工饲草种植就是其中之一,该项目落地之后,构建了生态保护有方、牧民增收有路、产业体系有径的产业发展新模式。
和谐发展,生态保护有方。“飞地”跨区域种植解决了玛多饲草短缺问题又保护了生态。坚持畜牧业发展与保护草原生态并重的原则,通过“增草”来实现草畜平衡,缓解生态压力和草畜矛盾,有效保护牧区草原生态平衡,提升饲草季节平衡能力,促进草原生态与畜牧业和谐发展,有效缓解天然草原压力,为草原“减压”的同时增加农牧民群众收入,实现草畜联动、草畜平衡、生态循环发展。
利用优势,牧民增收有路。利用同德县水热优势,增加饲草产量,玛多县农牧部门与当地饲草种植企业签订合作协议,由当地饲草种植企业租赁尕巴松多镇和唐谷镇土地1万亩,新建一年生人工草地1万亩,年可产青干草10000吨,预计实现销售收入1350万元,按照双方合同约定分配收益。为了项目能够长期发挥效益,收益按照上年饲草种植作业费预留第二年作业费用,130万元作为黄河乡7个村村集体收益,其中果洛新村占40%,其余6村各占10%,其余作为饲草种植企业收入。项目所产青干草通过订单提供给玛多县养殖经营主体,每吨青干草可节约成本150元,较直接购买青干草捆可节约购草成本150万元,可有效降低青干草采购过程中的市场波动、运输损耗等风险。同时,果洛新村牧民可以就近实现务工生产,带动牧民通过分红、转移就业“双增收”。
高效发展,产业体系有径。玛多牛羊品质优良,为保障饲草供应需要更多优质草料喂养,“飞地”跨区域饲草种植基地的建设解决这一现实问题。转变旧观念,启发新思路,以“飞地种草”的模式来补齐民生短板,提升玛多县饲草产业体系功能,改善饲草产业供给配送能力,提高效益产出水平,转变农牧民生产方式,调整产业结构,实现传统生产方式的变革创新。基地生产一部分饲草作为储备,提高玛多县畜牧业生产能力和抗灾保畜能力,推动玛多县畜牧业由传统养殖向舍饲半舍饲养殖转型发展,推进玛多县畜牧业走向“高产、优质、高效”的生态可持续发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