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频道 国社@青海 本网原创 要闻 光影青海
政务

西宁湟源:以“三农”绿色生态高效发展赋能乡村振兴换挡提速

2024-08-26 11:18:17
责任编辑:丁学良 |  作者:湟源宣

        本网综合消息:近年来,西宁市湟源县以推进农业绿色发展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抓手,以深化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县和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重点示范县建设为契机,积极探索农业农村生态绿色高效发展新模式,大力推进生态价值转化、产业绿色发展、机制高效运转,走出了一条具有湟源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先后被评为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全国农业社会化服务创新试点示范县等,“创新特色种养循环模式”入选全国农业绿色发展典型案例。

        坚持生态优先,全力开辟乡村振兴“新路径”。统筹高水平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在产业生态化上做文章、在生态产业化上要活力,积极探索“两山”转换实践路径,不断推动生态价值增产、增值、增效,助力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共赢。聚焦生态产品开发。以建设全省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县为契机,建立与江苏省农科院等专业机构同题共答机制,推动生态产品经营开发。制定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方案,探索建立生态产品调查监测、价值评价等6项机制,督促实施8大类65项生态产业项目,初步实现生态产品信息收储、动态监测、促进交易、实时追溯等全链条服务。立足湟源沙棘资源丰富、沙棘果品质上乘的市场前景,制定沙棘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加快沙棘良种繁育、采摘基地及冷链储藏等产业项目建设,推动形成“基地+采摘+冷藏运输+销售”全产业链条,助推“生态果”变“黄金果”,成功获批创建全省沙棘产业建设示范县。紧盯生态旅游禀赋。聚力国家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以“规划引领、政府引导、市场引擎”为主要思路,创新“浪河滩2.0微度假”模式,制定《湟源县“浪河滩”营地健康发展实施意见》,因地制宜、不同主题设计乡镇精品“浪河滩”方案,率先探索政府资金“唤醒”闲置资源的新型“浪河滩”模式,充分盘活绿地、水域等自然资源,市场化打造静房湾、小茶牧场等特色浪河滩基地和嗨KING、车站露营地等精品浪河滩营地10家,建成浪河滩产业规模化、系统化标杆的马家湾“苏青协作乡村振兴示范村”。2023年接待游客18.8万人次,综合收入达1278万元,实现生态环境保护与乡村旅游开发共赢共促。深挖生态资源潜力。针对集中养殖区利用率不高、效果发挥不明显等问题,探索推进人畜分离、草畜平衡的生态养殖新模式,谋划推出“巩固提升一批、盘活利用一批、另起炉灶一批、集中入驻一批”的养殖小区提质增效新路径,在全省率先推行草原有偿流转制度,推动实现生态保护和强村富农共赢局面。同时,主动服务和融入全省绿色算力产业发展,以大华工业园区转型升级为突破点,引进浙江火电、江苏羲源集团等优秀东部企业来源投资新能源项目,98MW分散式风力发电项目有序推进,全省首个独立储能项目按期落地湟源并开工建设,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产业体系逐步完善。

        践行绿色发展,着力打造乡村振兴“强引擎”。立足县域比较优势和资源禀赋,着力培育体现湟源特色和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持续推动乡村产业绿色化、优质化、标准化、品牌化,全力加快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重点示范县建设,不断激发产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内生动力。坚持项目驱动。积极向上争项目、跑资金,到东部地区参观学习、招商引资,精心谋划、推进落实总投资6.75亿元的茶马互市交易港、日月乡牦牛产业强镇、牦牛藏羊产业集群等重点农业项目,成功创建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重点示范县。以“提质、稳量、补链、扩输”为路径,绘制牦牛全产业链招商图谱,引进年产值9000万元、利税1300万元的医用牛心包膜加工项目,绿色有机农畜产业集群加快构建。致力平台建设。针对农畜产业发展分散、精深加工不足、产销融合不够等制约问题,坚持从源头破题,瞄准绿色有机农畜产品精深加工发展方向,整合协作资金和衔接资金7526万元,投建乡村振兴产业孵化园(东西部协作产业园),引进乔穆杰玛等5家优秀企业,推动绿色有机农畜产品精深加工产业向规模化、聚集化、品牌化方向发展。同时,以大数据为核心有机整合牛羊活畜生产交易信息、物流、资源等要素,打造运营全省首个“茶马互市”产业链数字化平台,成功入网工信部牦牛藏羊全产业链互联网服务平台,形成全产业链数字化运行可推广、能复制的湟源模式。深化品牌效益。坚持把区域公共品牌建设作为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对接江苏农科院等文旅、农业专家“智囊团”,对品牌深化开方把脉,强力打造“河湟田源·日月臻品”区域公共品牌。“湟源胡萝卜”通过新技术推广运用实现由弱到强的华丽转变,南京特色蔬菜菊花脑、黄心芹在湟源试种成功,组织认证“树莓果汁”等生态食材产品7个,日月乡青蒜苗成功纳入第二批全国种植业“三品一标”基地,申中乡获评中国生态食材之乡,“南京味道”马牙蚕豆走向东部市场,“日月臻品”品牌体系及内涵日趋丰富。同时,充分发挥“政府搭台、市场运营”机制作用,创新“东部市场+湟源基地”运营模式,开发全县统一消费帮扶APP,推动设立“湟源臻品”六合体验实体店,持续擦亮“河湟田源·日月臻品”名片,2023年消费帮扶销售额达2.1亿元。

        健全高效机制,聚力打通乡村振兴“阻塞梗”。坚持以效为先,围绕制约乡村产业经济社会发展的堵点、难点、卡点问题,突出在重点领域、关键环节的制度机制健全完善上下功夫,不断夯实乡村基层基础,为乡村全面振兴添活力增动力。深入推进农村综合性改革。聚力以小切口解决农村大问题、小项目撬动农业大发展,紧盯乡村项目缺乏规划引领、整合难度大等现实问题,梳理完善“规划引领,高标准农田管护运营”等14项具有湟源思考的富农产业融合发展改革创新机制,成功入选全省唯一农村综合性改革试点县。整合4393万元各级各类资金,以实现乡村两级规划编制全覆盖为引领,以实施年度乡村产业发展、数字乡村建设、促进农民增收、改善乡村治理等领域22项具体项目为支撑,在东峡乡开展农村综合性改革试点,紧扣农文旅特色,充分挖掘资源优势,持续推进美化“十里杏花通道”,大力发展棠梨茶等特色产业,加大马牙蚕豆种植推广力度,成功打造车站露营地,累计带动226名农户就近就业人均增收4000元,2023年东峡乡村集体经济收入148万元,同比增长38.7%。持续深化农村土地改革。聚焦“处理好农民和土地的关系”这一农村改革主线,按照“典型引路、由点及面”的工作方法,结合第一轮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经验,探索完善宅基地取得、利用、流转、退出、遗留问题处理等全闭环管理模式,建立健全《湟源县农村宅基地审批管理办法(试行)》等11项管理制度,成功建成全省首个宅基地管理平台,逐步破解底数不清选址难、多头管理审批难、土地违法查处难等问题。同时,积极审慎稳妥有序开展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试点工作,制定印发全省首个入市试点工作方案,建立入市实施细则、收益分配使用办法等5项制度,开展入市土地摸底,规范入市流程,明确收益分配,2023年全省首例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成功入市交易,有效解决乡村产业用地难题。探索开展强村富农改革机制。紧盯乡村“无钱可用,有钱不敢用”“谋民生短板易、谋产业发展难”等突出问题,创新建立“固定收益”助脱贫村,“柔性收益”扶困难村(易地搬迁村等)的村集体经济发展机制,借力“飞地经济”经验,探索推进共同持资产、部门管经营、收益归村集体的“三权”分置资产改革机制,大力推进宜村则村、宜乡则乡、宜县则县的“三宜”产业发展思路,做优强村招募库、固定收益库、柔性收益库,2023年,全县村集体收入同比增长50.08%,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长8.1%。

来源: 湟源县委办公室
01007019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1301954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