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夏时节,海南藏族自治州兴海县唐乃亥乡下鹿圈村庆丰蔬菜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的食用菌种植大棚里,一排排营养包整齐地摆放在地上,旁边地里长出密密麻麻的羊肚菌撑起一把把“小伞”,空气中弥漫着菌菇独特的香味。
“年前试种了13个棚的羊肚菌,最近到了成熟期,我们今天主要来测产。”青海省农林科学院兴海县001号科技特派站成员介绍。
选取代表性田地、实地测距、现场采收、样品称重,在专家、农技人员的合作下,通过一系列专业科学测产,合作社试验种植的羊肚菌每亩产量达到1130斤。优质高产,种植试验成功,现场所有人无一不感到惊喜。
这其中,最高兴的要属李培德了。作为合作社理事长,羊肚菌的丰收意味着食用菌种植为村里的增收致富又添了一员“大将”。
“在专家和科技特派员的帮助下,平菇是第一个种植成功的食用菌种类,从去年开始村民已经学透技术自己种植,一个棚收入能达五六万元,这是许多村民没想到的,合作社的72个大棚已经有20多个产生经济效益,无论是自己租棚种植还是给种植大户打工,都是村民能够增收的保证。如今,羊肚菌的成功无疑给我们吃了定心丸。食用菌种植就是村里乡村振兴的重头戏。”李培德告诉记者。
初尝了平菇好效益的甜头,让下鹿圈村村民对食用菌种植充满了信心,也提高了积极性。羊肚菌的试种成功,还有鸡腿菇、双孢菇的陆续探索,在配合科技人员的同时,村民们建厂房、学技术,食用菌种植如火如荼地进行着。
这番创新的活力之景因何而起?
“我们村是搬迁村,2013年搬迁到此,成立了合作社,全村入股,每两户一个棚,共72个大棚。那时候,没人指导、见识有限,就只能种蔬菜,而且基本都是自己吃一些卖一些,没有规模,也不统一,经济效益低。直到2022年,省上派来了科技特派员。”李培德打开了话匣子,“这些科技特派员都是青海大学农林科学院种食用菌的专家。一开始提出食用菌,我们这些农村人,除了平菇这种常见的,哪还听说过羊肚菌、鸡腿菇这些品种,所以都不是很相信。后来谁承想,这么冷的气候还成了优势。”
测土壤、分析气象数据,在科技人员前期调研下,得出海拔3000多米、高原冷凉气候让下鹿圈村种植的食用菌能够占据市场反季节销售优势的结论,“前期做了很多调研,也请了外省的土专家,提供了一些基础设备,争取了许多支持,为的就是让食用菌产业在这里扎根,为老百姓增收致富提供可发展的渠道。”科技特派员王亚艺说到。至此,下鹿圈村开始了探索食用菌的种植道路。
如今,在科技人员的不断助力下,李培德和村民们积极投身食用菌产业发展。“我最近经常在网上了解对接,羊肚菌不仅不愁卖,价钱还好。五月份内地气温逐渐升高后,咱们这边依旧适合其生长,鲜货每公斤240元。天气最热的时候,内地由于温度高,无法种植羊肚菌,鲜货每公斤价格可达360元,干货每公斤能达到1700元,经济效益比蔬菜高出几倍。下一步,除了扩大羊肚菌的种植范围,还要购买专业的烘干设备,为产业链的打造打好基础。”李培德说。
从“零”到“一”,从无到有,从村集体经济的上涨,到村民分红的增加,再到产业发展兴旺,如今的下鹿圈村不仅吸引着在外务工村民回村发展,也为更多村民创造了家门口就业的机会。
下鹿圈村食用菌产业的火热推进仅仅是青海食用菌产业发展的缩影,“全省食用菌产业已初步形成以西宁、海东等城郊为主,拓展至海南、海北、海西、果洛等地区的生产布局。”省农业农村厅种植业处处长刘得国介绍,近年来,我省食用菌产业发展呈稳步增长态势,食用菌生产逐步从个体散户发展为工厂化生产,生产规模逐年扩大,食用菌产量也在逐年提升,为乡村振兴产业多元发展贡献着力量。(记者 王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