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中国人最重要的节日,春节被赋予了太多的意义。在游子的眼中,春节是难得的团圆;在吃货的眼中,春节就是把美食统统吃一遍的美好旅程;而在青海人眼中,春节就是从腊月开始准备食材做一桌美味的团圆饭。“炸麻花、炸馓子、宰年猪……”当这些传统美食做起来,青海人的“年”就开始了!
炸年货,“炸”出浓浓的年味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青海农村的美食才是过年该有的样子和味道。
“花花甜,麻花酥,油炸馓子香又脆”,这首在青海广大农村流传的民谣不仅是对青海油炸面食的赞美,更体现了这些炸货在过年时餐桌上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
年关将至,炸货就被提上了日程。腊月初十,走进大通县东峡镇杏花庄村,家家户户都开始制作“油饼”“馓子”“麻花”等油炸面食,待到过年时,用来招待客人。
走进村民罗海英家,阵阵扑鼻的香味不时传来,这正是自家榨的菜籽油的味道。当自己磨的面粉依次加入熟芝麻、花椒水、碱面、鸡蛋、盐、菜籽油进行混合,香味一下子就被激发出来,这便是油炸面食的基本原料。
随后原料被摆上案板,开始了它被“折磨”的过程。揉面、醒面、再揉面、再醒面,经过多番“折磨”后的面团,迎来了真正考验“功夫”的时候,只见罗海英和帮手们各自分工,一人切面、一人两手用力使劲搓揉,在她们手中面团逐渐变成了条状,油炸馓子的“雏形”完成,只等上锅烧油,馓子就将制作完成了。麻花的制作则较为复杂,除了在基本原料上还要添加白砂糖和花生仁外,在搓揉的过程中还十分考验制作者的手艺,盘花、捏花、折叠,一根根长长的面条在她们手中完美蜕变成一件“艺术品”。
“过年前每家每户都要准备炸货,这项工作费时又费力,所以很多时候我们都需要邻里间互相帮助才能完成,今天我就叫了邻居韩永花、李万秀、青莲花来帮忙,过两天我也会去帮助他们。除了馓子、麻花,我们的炸货还有炸带鱼、炸丸子、炸土豆、炸茄盒等,这些都是过年必须准备的。”罗海英向记者介绍到。
“韩永秀你赶快来,油温差不多了,你快放麻花。”随着罗海英的一声喊,搓好的麻花模子被放入油锅中,慢慢变色、慢慢翻滚,不一会一锅“热辣滚烫”的麻花炸好了。“有点烫,你小心点快尝尝,看味道咋样?”罗海英催促着李万秀。“味道实话香,好吃着。”在欢声笑语中,罗海英和邻居们完成了油炸面食的制作。
杀年猪,青海人过年的重要农家大事
腊月初十的清晨,天边刚泛起鱼肚白,邓守吉家中已经忙碌起来,他穿着一件旧而干净的棉衣,脸上洋溢着期待的笑容。
院子里,一头膘肥体壮的年猪早已被几位身强力壮的邻居合力绑在了特制的架子上,准备迎接这一年的“终极考验”。
邓守吉夫妇和五位邻居,有的拿着锋利的刀具,有的准备着热水和大盆,还有的则是负责安抚受惊的猪儿,大家的动作既熟练又默契,这场每年都会上演的仪式,每个人都在其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随着一声响亮的吆喝,宰年猪的环节正式开始。请来的屠夫手中的刀在阳光下闪过一道寒光,准确无误地完成了这一关键环节。随后,用烧开的热水浇淋,去毛、开膛、分割……每一个步骤都进行得有条不紊。邻居们帮忙清理内脏,邓守吉则将猪肉分割成一块块,屠夫开始制作血肠和面肠,空气中弥漫着新鲜肉类的香气,是浓浓的年的味道。
邻居家的小孩子们在院子里追逐嬉戏,偶尔好奇地围在年猪旁,大人们则聊着家常,分享着过去一年的点点滴滴,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幸福和满足。
中午,邓守吉夫妇二人招呼着大家进屋喝口热茶,吃点焜锅、馓子,再炒上一盘辣子炒肉和一盘猪肉粉条,菜香味唤起了被忙碌掩盖住的饿意,每个人都吃得津津有味。
“每年到宰年猪的时候,就意味着离过年不远了,在外打工的孩子们也能回到家中和我们团聚。”邓守吉边吃边聊道。
临近傍晚,院外大锅中煮着的血肠、面肠的香气飘散开来,邓守吉家中的桌上再次摆上了一盘盘刚出锅的新鲜猪排、面肠、血肠,大家开始喝酒聊天,好不热闹。
“在农村,‘宰年猪、过大年’是一件重要的农家大事。这一天,对于我们来说是一件如同春种秋收一样重要的仪式。”邓守吉说,“如果今年不是孩子们都回来、家里人多,我们就不会宰年猪了,去镇上买一些就足够吃好几天了。今天宰的年猪,除了给大家分一些,也能够我们家里吃两个月的。”
当夕阳开始缓缓下沉,整个院子已经被收拾得井井有条。邓守吉夫妇又开始琢磨着过年时这些肉的用处,有的包饺子、有的做暖锅、有的炒酸菜粉条、有的做成卤肉……眼中闪烁着对过年满满的期待与憧憬。(记者 一丁 张弘靓 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