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7月25日电(记者刘玉龙、王金金)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德令哈市,地处享有“聚宝盆”美誉的柴达木盆地内。这里常年降雨量小,蒸发量大,特殊地质条件形成了大片戈壁滩和盐碱地。近年来,在治理荒漠化、盐碱化土壤的同时,德令哈市将饲草产业作为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全力打造“高原草都”。
记者了解到,优质苜蓿草种对提升饲草质量、促进草牧业发展至关重要。作为当地龙头企业,青海奔盛草业有限公司(简称“奔盛草业”)在盐碱地种草改土暨高寒地区苜蓿高产栽培方面取得显著成效,同时在技术、产业、生态等多方面展现出独特价值。
图为生长两年的万亩苜蓿田(奔盛草业供图)
苜蓿被称为“牧草之王”,粗蛋白含量和饲用价值较高。
“通过科技赋能,公司饲草生产基地苜蓿质量显著提升,苜蓿青干草粗蛋白含量可达到20%以上,相对饲喂价值可达到180以上”奔盛草业公司董事长鲍奎说,目前,头茬收割苜蓿亩产干草可达到200公斤,全年亩产青干草产量达700公斤以上。
2024年,奔盛草业实施盐碱地种草改土5年后首次实现苜蓿一年三收,不仅突破了青海盐碱地苜蓿种植保苗难、产量低的难题,也在优化饲草种植结构,保证优质豆科饲草供给方面发挥了重要力量。
据鲍奎介绍,奔盛草业与高校、科研院所紧密合作,构建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在苜蓿草种筛选及种植技术上取得多项突破。筛选出的苜蓿草种具有突出的耐盐碱能力,在本地盐碱地环境中,出苗率可达75%,越冬率达86%,远超普通草种。
在配套研发的种植技术方面,涵盖了“避盐播种”“深翻”“生物移盐”等关键环节。例如,“避盐播种”技术通过调整播种深度和时间,有效避开土壤表层高盐分区域,提高种子发芽率;“生物移盐”利用耐盐碱植物和微生物,逐步降低土壤盐分。同时,公司引进全套机械化设备,从翻转犁、驱动耙到播种机、割草机、搂草机、打捆机一应俱全,实现了从种植到收割的全程机械化作业,极大提高了生产效率,降低人工成本。
图为指针式喷灌机在燕麦苗期进行灌溉(奔盛草业供图)
记者获悉,面对当地土地盐碱化严重,不利于传统农业发展的瓶颈,德令哈市制定了《德令哈市饲草产业发展规划(2025-2030年)》《德令哈市打造“中国高原草都”行动方案》等,提出饲草产业“一托六”(饲草产业+龙头、科研、种业、品牌、资金、文旅)垂直一体化发展模式,将劣势转为优势,利用撂荒地、低产田和贫瘠地等土地资源种植青贮玉米、燕麦和苜蓿等耐盐碱优质饲草品种,不断扩大青贮玉米、燕麦等种植面积。
德令哈市农牧局数据显示,2024年全市人工饲草总产达到5.38万吨,产值达到0.82亿元。2025年全市各类饲草种植面积12.56万亩,占总播种面积39.22万亩的近三分之一。其中,苜蓿种植4.5万亩、燕麦4.7万亩、食葵2.8万亩、青贮玉米0.56万亩,预计单产分别可达到600公斤、450公斤、500公斤、3000公斤。
“曾经的盐碱荒滩通过种草改良,变成了现在的戈壁绿洲,不仅保护了耕地,还有效改善了土壤结构,提高了抗风沙和水土保持的能力,遏制了草原退化、沙化、盐碱化趋势,使全市农牧业逐步步入生态环保型良性循环轨道。”德令哈市农牧局副局长严兆铭说。
奔盛草业公司总经理傅云洁介绍说,奔盛草业已筛选出8个盐碱地适生饲草品种,结合自主研发的盐碱地燕麦“5+N”“3+N”草田轮作等技术模式及5项节水控盐等核心技术,年均改良盐碱地超万亩,耕层土壤含盐量降低40%-50%,亩产干草从120千克跃升至450千克。公司还获得耐盐小黑麦种质资源超20份,适应盐碱地种植的饲草资源2个,相关项目示范推广面积超过2000亩。
德令哈市农牧局局长李吉宁表示,作为打造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的源头产业、乡村产业发展的新型产业,充足的优质饲草供应有力支撑了牦牛、藏羊规模养殖发展,促进了草食畜牧业提质增效。优质饲草料产品每年可满足约2.7万头牦牛或10万只藏羊养殖需求,降低了天然草场压力,实现草畜平衡发展。
图为燕麦青干草丰收(奔盛草业供图)
“通过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机械化水平、发展节水灌溉等措施强化饲草种植基地建设,德令哈市已初步形成以饲草为源头核心产业带动,草食畜牧业协同的产业融合带动发展模式。”李吉宁说。
鲍奎表示,草原沙化、盐碱化治理仍然面临着诸多挑战。奔盛草业立足自身业务,将先进技术运用到生产实践中,培育出更多适应本地盐碱地环境的草种,为草原沙化、盐碱化治理提供了可借鉴的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