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经济格局深度调整,国际贸易壁垒增多、不确定性加剧,作为内陆高原省份,青海却交出格外亮眼的外贸答卷。海关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青海省外贸进出口35.9亿元,同比增长57.7%;其中出口31.8亿元,增长1.1倍,进口4.1亿元,下降47%。进出口、出口增速均列全国第一,这一“高原奇迹”的背后,是政策、产业、市场等多重力量的协同发力,更折射出青海在开放型经济发展中的独特路径。
民营企业唱主角,迸发外贸强劲活力
在青海外贸发展的征程中,民营企业扮演着无可替代的“主力军”角色,成为推动外贸增长的核心力量。上半年,青海经海关备案的进出口企业数达1888家,同比增加11.5%,其中有进出口实绩的企业180家,同比增加16.1%,而民营企业的表现尤为亮眼。
青海濮耐高新材料有限公司的发货区,一批批耐火材料正装车发往RCEP成员国。“从2023年到2025年上半年,公司多次参加商务系统的政策培训,获取海外信息和政策宣讲,出口订单量持续向好。”青海濮耐高新材料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今年上半年出口额达1.5亿元,增长势如破竹。
民营企业的强劲增长,离不开政策对市场开拓的精准引导与全力支撑。省商务厅印发重点国际展会清单,灵活支持企业开拓国际市场,累计组织超千家次企业参加广交会、进博会,并在东南亚、中亚、欧洲及长三角、珠三角举办经贸推介活动,多维度宣传青海产业优势和特色产品。引导企业通过建设国际营销网络和海外仓开拓东南亚、中亚、欧洲等多元化市场。
数据印证了民企的爆发力:上半年,青海有166家民营企业开展进出口业务,同比增加28家,占同期全省有进出口实绩企业总数的92.2%;进出口31.2亿元,增长89.3%,占同期全省外贸总值的87%;拉动全省外贸增长64.5个百分点,对全省外贸增长的贡献率达112%。
从政策红利中汲取动能,在创新突破中拓展空间,民营企业既稳住了青海外贸的“基本盘”,又拓展了高原对外开放的“新空间”。
“一带一路”架金桥,贸易版图向纵深拓展
共建“一带一路”为青海打开了通往全球的“空中走廊”和“陆上通道”。上半年,青海共与91个国家(地区)有贸易往来,其中共建“一带一路”国家有67个。青海对共建“一带一路”国家进出口29.6亿元,增长78.7%,占同期全省外贸总值的82.5%,占比较去年同期提升9.7个百分点。
海东市互助土族自治县蔬菜产业园内,带着晨露的罗马生菜被快速打包,通过冷链专线72小时直达香港。“香港市民就认这份高原清甜味。”互助县蔬菜技术服务中心主任朱安香说,如今1.5万吨高原蔬菜通过“供港澳”基地外销,成了维多利亚港畔的“高原符号”。2025青海—香港经贸交流活动的举办,更打造了“青海家宴”带动农畜产品出口的新模式。
不止于农产品,盐湖化工产品也沿着“一带一路”的脉络走向更远的市场。青海宜化化工有限责任公司曾受海运运费暴涨影响,PVC产品出海受阻。在省商务厅政策支持下,该公司通过“青海-南宁南-越南”铁运新线路开行国际货运班列,降低物流成本,提升市场竞争力。
省商务厅出台《青海省商务领域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推动开放型经济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5—2027年)》和《青海省金融领域稳外贸工作指南》,突出金融稳外贸的作用,着力解决企业跨境对接和融资问题。此外,与重庆市签订深化共建西部陆海新通道合作框架协议,与青藏铁路公司建立外贸企业月度国际货运班列开行计划协商机制,协调车皮运输计划,推动产业优势转化为出口优势。
“一带一路”搭建的开放桥梁,让高原特色产品找到更广阔的舞台,也让青海深度融入全球产业链。
特色产业崛起,绿色产品闯世界
青海独特的自然地理条件,孕育了丰富的特色产业资源,成为外贸发展的独特优势。近年来,青海立足自身禀赋,推动高原特色农产品和绿色新能源产业走向世界,形成了鲜明的“青字号”出口名片。
在海南藏族自治州龙羊峡,冷水鱼以其肉质鲜美、营养丰富而闻名。“公司三文鱼年产量超1.5万吨,国产市场占有率超50%,2025年上半年出口额同比增长142%。”龙洋知鲜(青海)股份有限公司质量部部长薛鑫说,省商务厅从品牌认证、厂房改造到风险防范全方位扶持,助力产品出口新加坡、泰国、西班牙等国。
龙羊峡冷水鱼的出海佳绩,是青海特色产业在政策扶持下加速“走出去”的缩影。省商务厅实施重点企业联点帮扶,举办外经贸圆桌会议,与进出口银行陕西省分行、中信保陕西分公司等建立金融稳外贸工作组,协调解决出口退税、铁路运输、融资等难题。青洽会期间,签约金融稳外贸融资贷款项目5个,金额8900万元。提升外综服平台水平,为省内100多家企业提供税率查询、价格预测、RCEP政策解读等服务,引导中小微企业开展进出口。
据统计,上半年,青海特色农产品出口至45个国家和地区,并新增吉尔吉斯斯坦、沙特阿拉伯、印度尼西亚等12个国家,出口额达3.4亿元,同比增长56%,出口增速居全国第一位。其中,冻鳟鱼出口值1.9亿元,增长1.7倍,领跑全国;枸杞出口1477.4万元,增长37.8%。
这些带着高原印记的绿色产品与特色产业,不仅擦亮了“青字号”的国际名片,更让青海的生态优势、资源优势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开放优势,为外贸增长注入了可持续的“绿色动能”。
区域协同发力,政策护航前景可期
青海外贸的高速增长,离不开区域协同与政策助力。全省8个市州全面开展进出口业务,形成梯次发展格局。西宁市进出口28.6亿元,同比增长52.8%,占全省79.6%;海东市实现马铃薯、油菜籽自营出口零突破,进出口2.6亿元,增长30.5%;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进出口2.2亿元,同比增长1.5倍;海南藏族自治州进出口2.4亿元,同比增长1.4倍。
省商务厅立足产业“四地”定位,指导各市州发展特色外向型产业(如西宁新能源新材料、海西盐湖化工),促进自产产品出口增长。同时,实施“外贸优品”工程,聚焦八大重点外向型产业,编制《青海外贸优品宣传手册》,推动高原特色产品向品牌化、高附加值方向发展。
省商务厅精准施策,通过政策优化、联点帮扶、金融支持等举措,推动产业“走出去”。在第一产业方面,构建“双冷”产品出海支撑体系;在第二产业方面,聚焦清洁能源、盐湖化工,助力产业基地建设;在第三产业方面,推动绿色算力、地质勘探等服务贸易发展。上半年,服务贸易进出口6834万美元,同比增长49.6%;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187万美元,同比增长306.7%。
省商务厅相关负责人表示,下半年将重点围绕大力拓展多元市场、加大企业帮扶、深化外贸风险预警、保障重点产品供应链畅通、深挖贸易新增量等方面持续加力,全力以赴巩固外贸向好势头。
从民营企业活力的充分迸发,到“一带一路”通道优势的充分发挥,从特色产业的崛起,到政策服务的精准赋能,青海外贸的逆势突围,正是高原经济以“特色”破题、以“开放”聚力的生动实践,为在全球经济格局中开辟新空间奠定了坚实基础。(记者 董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