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综合消息:近年来,西宁市城北区朝阳街道朝阳村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聚焦移风易俗、婚俗改革、文化惠民等关键领域,通过创新实践载体、健全长效机制、强化示范引领,系统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在乡村落地生根。当前,朝阳村正以“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为目标导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在人居环境整治、乡风文明建设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
为满足村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提升乡村文化软实力,朝阳村着力推进农家书屋标准化建设,将其打造成为集知识传播、文化传承、思想教育于一体的综合性文化服务平台。在硬件设施建设方面,通过统筹整合上级专项资金与村级闲置资源,完成书屋场地升级改造,配备标准化阅读设施,构建起舒适便捷的阅读环境。在运营管理层面,建立健全规范化管理制度,实施专人专责管理机制,完善图书分类编目、借阅登记、日常维护等工作流程,并建立动态更新机制,定期补充农业技术、法律法规、文学名著、儿童读物等多类别图书资源。目前,书屋藏书规模达3000余册,形成覆盖全年龄段、多层次需求的图书资源体系。随着书屋服务效能不断提升,村民文化生活方式发生显著转变,读书学习逐渐成为乡村新风尚,为乡村振兴提供了重要的智力支撑与文化动能。
针对婚丧嫁娶领域存在的陈规陋习,朝阳村坚持问题导向,通过制度创新与综合治理相结合的方式,系统推进移风易俗工作。在政策引导方面,通过前期走访调研,开展殡葬奖补活动,村委会对选择生态葬的本村户籍逝者家属给予丧葬奖补200元,通过建立奖补制度,引导群众树立文明殡葬理念。在基层治理层面,充分发挥村民自治作用,组织党员干部、村民代表召开座谈会,广泛征集村民对婚丧嫁娶等习俗的意见建议,结合村情制定《朝阳村红白理事会章程》《村规民约》等制度规范,明确规定红白事操办标准、宴席规模、礼金数额等,倡导“喜事新办、丧事简办”。同时,组建由老党员、乡贤代表组成的红白理事会,构建全过程监督指导机制,对违规行为实施柔性劝导。通过系统化治理,村民传统观念显著转变,文明节俭、绿色环保的新风尚逐步形成,有效减轻群众经济负担,促进乡村社会和谐发展。
为提升基层治理现代化水平,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朝阳村积极落实党建引领“有诉必应马上办”工作机制,坚持以“幸福里”建设为抓手,构建“党建引领、里长负责、多方协同”的基层治理新格局,将移风易俗、文明风尚培育融入治理全过程。依托“幸福里”建设,构建起覆盖民生服务、矛盾调解、政策宣传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服务体系。里长在日常走访中主动宣传婚丧简办、节俭操办等理念,对村民红白事操办进行文明引导,推动基层治理从被动响应向主动服务转变,既提升治理效能与服务质量,又让文明新风在互动中浸润人心。此外,将文明祭祀、婚事新办等内容有机融入便民服务体系。通过整合公共服务资源,优化服务流程,不仅实现群众诉求快速响应、民生问题高效解决,更让婚事新办、丧事简办等理念走进千家万户,有效减少陈规陋习,推动乡风民风持续向好,切实增强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朝阳村依托标准化农家书屋,联动“幸福里”便民服务体系,集成文化浸润、便民服务、线下宣传等多功能于一体的“微服务圈”,不仅成功破解基层治理中的难点问题,更让文明乡风在便民服务中自然生长,为基层治理现代化与文明培育提供可复制的实践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