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月谈记者 周盛盛 张龙
长期以来,西部高校面临“孔雀东南飞”的人才流失困境。近期,半月谈记者走访了解到,一些西部高校在人才招聘中又面临错配窘境:一方面,这些高校想吸引东部名校博士生以补强师资,但由于地处偏远、资源有限,应者寥寥;另一方面,本校培养多年的博士生熟悉团队研究方向,却因“出身”达不到招聘要求,“名校博士不愿来,本校博士进不来”的学历错配现象愈发突出。
高不成低不就,人才引进陷入两难
“8年招不到合适的人才”——这是西北地区某高校下辖研究所面临的现实难题。据介绍,该研究所拥有研究人员15人,有4个专业实验室,主要开展青藏高原特色农产品研究。研究所结合青藏高原不同地区的海拔、气候、土壤条件差异,成功培育出多种特早熟双低甘蓝型油菜品种,推广种植后使得当地油菜单产大幅提高。
“随着研究深入,我们团队的人才缺口越来越大,但是学校要求引进博士的毕业院校必须是985,我们也跟一些东部高校博士生接触过,没什么人愿意来西北工作。到今年,我们团队已经8年没有引进新人了。”该研究所负责人说,自己团队也有从硕士开始就在团队参与科研工作的学生,现在博士毕业因为学校出身达不到招聘门槛,想留也留不下来。
半月谈记者查询发现,多所西部高校2025年教学科研岗位招聘明确要求,博士必须“毕业于海内外知名高校或科研机构”或“毕业于国内顶尖高校或具有海外名校留学经历”。然而,招聘的高门槛并没有吸引来足够多的高层次人才加盟。
“东部名校的博士,大多倾向于留在东部发展,即便我们给出优厚待遇,愿意来的也很少。”一位西部高校学院院长说,学院去年获批3个年轻教师招聘指标,但是由于要求候选人毕业院校专业的教育部学科评估结果在“A-”以上,投档的博士生中符合要求的寥寥无几。
“我们这个专业本来就是西部地区特色专业,很多东部985大学没有设置此类专业,所以来报名的除了本校的学生,还有邻省高校的博士生。”这位院长说,最终学校觉得条件不合适,就没有招聘。
“我所在的学校是一所211院校,没有明确说只招聘985院校毕业的博士,但是学院层面在应届博士面试人员的简历筛选时,会标注其本硕博毕业院校是否为985、211院校,特别关注第一学历和是否有海外留学经历。”陕西一位大学老师表示,来学院报名面试的人并不少,但由于学校对引进教师的毕业院校卡得比较严,学院上报拟录取人选后,学校的通过率非常低,各个学院多有怨言。
错配背后多重因素
西部高校人才招聘错配现象产生的原因复杂。一方面,各高校之间竞争日趋白热化,“卷学术成果”先从“卷招聘门槛”开始。半月谈记者走访多所西部高校了解到,在“双一流高校”建设背景下,西部高校面临较大的发展和竞争压力,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迫切,不少西部高校纷纷提高人才招聘门槛。
此外,一些西部高校为提升学校的综合排名和学科竞争力,盲目追求高层次人才,忽视了自身实际需求和本校人才的培养。“现在一些高校就面临这种问题,引进人才时过分注重学历而削弱了对其学术能力和实践经验的考量。”青海师范大学法学与社会学学院院长马旭东说。
另一方面,东西部高校间学术资源、发展空间、薪资待遇差距进一步拉大,人才招聘“马太效应”凸显。一些受访院校负责人认为,东部地区经济发达、科研资源丰富、发展机会多,对名校博士有着天然吸引力。相比之下,西部高校在地理位置、科研条件、生活待遇等方面存在明显劣势,难以与东部高校竞争。
部分业内人士表示,东部高校博士毕业生不愿到兰州以西的地方工作,其中工资待遇和学术资源是重要因素。“对比下来,东部地区一项省级科研项目的经费可能比我们高出近10倍。”马旭东说。
科研环境也是影响人才流动的重要因素。东部高校拥有先进的科研设备、丰富的科研项目和学术资源,为教师开展科研工作提供了良好条件。“对于文科青年教师来说,想要评职称、拿项目,论文发表数量和质量至关重要。”一位受访高校教授说,“很多东部高校自己就有全国顶尖的学术期刊,当然更容易出成果。”
从“唯出身”到“重适配”
受访人士建议,需要行业部门、高校和社会各方共同努力,破解西部高校人才招聘错配难题。
首先,破除“学历出身论”,合理制定人才招聘标准。半月谈记者采访了解到,青海师范大学等高校将青年人才招聘权下放到学院,由学院根据专业和学科发展需求,科学合理制定人才招聘计划。“某种程度上,有丰富的实践经验、熟悉本地实际情况的‘土博士’可能比空有出身的‘名博士’更适配。”一位西部高校负责人建议,西部高校不应盲目跟风提高招聘门槛,而应注重人才的潜力和岗位适配性,同时要加强对本校人才的培养,为他们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和上升空间,提高本校人才的竞争力。
其次,优化人才招聘流程。一位受访青年教师告诉半月谈记者,自己所在的高校招聘流程复杂,应聘的博士生在投递简历、学院面试、考核小组考核后,还要经过多部门多重审核,不仅程序复杂,而且耗费周期长。他建议优化、简化人才招聘流程,提高人才引进效率。
再次,探索多元化人才引育方式。半月谈记者了解到,西部高校不止是青年人才引进面临错配,退休教授返聘也存在该问题。“由于一些政策限制,我们本院退休教授返聘存在诸多障碍,东部地区退休教授可以通过‘银龄教师行动’返聘到西部高校。但是西部地区条件艰苦,这些东部高校老教授不一定能适应。”马旭东说,可以鼓励学院返聘一些优秀的本校退休教授,在降低他们的科研、教学压力的基础上,让他们发挥好传帮带作用,加强学院人才培育。“还可以根据学科特色,通过柔性引才等方式,从行业部门、业界精英中引进具有实践经验、教学和学术潜质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