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月谈记者 张龙 周盛盛
近年来,西部高校和科研机构通过强化特色学科布局、加大科研投入、构建科研平台、深化产学研合作等举措,实现了从科研项目、经费到论文产出、学术影响力的全方位提升。然而,半月谈记者采访发现,科研成果转化链条上的系统性梗阻,导致西部高校部分科技成果“花开墙内”却难以“香飘市场”。
业内人士建议,破除体制机制障碍,补齐能力短板,营造良好生态,形成科技成果从“笔头”到“地头”、从“纸面”到“市场”的良性循环,为西部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科研成果落地
难以跨越“最后一公里”
经过多年研究,青海省某高校生态学院实验室在当地特色生物资源利用与开发方面取得了一定进展,具备科研成果转化的条件,科研团队还就研发的系列产品申请了发明专利。然而,由于所在高校科研成果转化利益分配制度不明确,相关产品仅作为实验室的一项“成果储备”和职称评定的依据,至今仍“锁在抽屉里”,未能创造出经济价值。
工作人员在进行生物制剂实验 刘潇 摄
“许多高校项目都是基于国家科研基金的支撑,但由于一些人为设置的关卡,研发成果难以走向市场,社会层面无法真正受益。”一位受访高校教授说。
半月谈记者调研发现,目前我国西部地区部分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科研成果转化率仍然较低。一些高校科研团队负责人表示,科技成果使用、处置和收益权等政策尚未完全在基层科研单位落实。我国绝大多数科技成果均由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所有,这些科技成果属于职务发明,技术发明人对于知识产权没有处置权。而部分科研机构对于科技成果转化不积极,也不允许发明人个人转化,这就导致一些科研成果被束之高阁,科技成果转化政策难以真正落实。
西部某高校科研团队负责人坦言,由于学校持有的职务科技成果转化的股权属于国有资产范畴,如果该项科技成果转化失败,就面临着国有资产流失的风险。因此,科研人员仍存在“不敢转”的顾虑。
此外,科研成果转化需要技术经理人进行价值评估、市场定位、法律谈判和资本对接,但西部高校普遍缺乏这类专业化队伍。中试环节更面临“死亡之谷”——实验室成果走向产业化必须经过中试环节,这是最烧钱、风险最高的阶段。高校无经费投入,企业因风险大不愿投入,政府资金又倾向于支持前端研发和产业化,导致中试成为“真空地带”。
多重因素交织形成转化屏障
一是角色转化困难,利益分配机制存在梗阻。科研人员往往是技术专家,并非企业管理者、市场营销专家。既要搞科研、带学生,又要跑融资、找市场,精力分散,两边都可能做不好。部分西部高校科研人员反映,虽然国家有离岗创业政策,但许多高校在具体执行中,对教授创业期间的职称评定、学术考核、研究生招生名额等后续保障政策不明朗,许多想尝试的科研人员“不敢下水”或“浅尝辄止”。
科研人员在调试设备 金立旺 摄
二是产业配套能力弱。西部部分地区企业承接能力弱,消化技术创新成果的能力有限,风险承担意愿较低。西部某高校负责人表示,倘若装备制造、医药研发等硬科技成果要转化,需要高度专业的精密制造产业链配套和能理解尖端技术的企业承接,但西部本地民营企业往往在技术消化、工艺工程化和资金投入上能力不足。结果,很多技术要么“沉睡”在实验室,要么研发团队不得不远赴长三角、珠三角寻找能生产合格样件和进行中试的厂家,存在“研发在西部,生产在东部”的尴尬局面。
三是效益转化困难,科研成果转化经济价值难估算。青海省某高校在高原特色农业、特色经济作物培育以及高原生态保护等技术上,有很多适应当地条件的实用型研究成果。这些技术本身很成熟,但转化后的市场效益计算却是个难题。不仅如此,西部农村地区往往存在农业生产经营分散、规模化程度低、农民承担风险能力弱的问题,技术推广起来也比较难。“一项新技术即便好,但如果没有企业愿意大规模投资,进行市场推广和品牌打造,仅靠科研人员或小范围试点,很难产生显著的经济效益。”青海民族大学教授李军乔说。
打通梗阻需协同攻坚
深化机制改革,激发科研人员成果转化内生动力。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副教授李莹建议,针对当前高校和科研机构中存在的“重研发、轻转化”问题,需要及时扭转评价“指挥棒”,建立分类评价体系,大幅提高成果转化在职称评定、绩效考核中的权重。此外,需要进一步简化国有资产管理程序,探索负面清单管理,落实科技成果转化法定收益分配政策。
强化能力建设,补齐转化服务关键短板。针对西部高校与企业合作间的梗阻,要从制度层面鼓励教师、科研人员与企业互动,聘任产业导师,围绕需求端选题加强科研攻关。同时,进一步扶持建设专业化、市场化的技术转移机构,培养引进技术经理人队伍,并布局建设一批共性技术中试平台和概念验证中心,填补实验室与产业化之间的鸿沟。
优化创新生态,培育成果转化的丰沃土壤。业内人士建议,西部地区应制定更具吸引力、更细化、更便捷的配套政策,并确保落实到位。同时,优化营商环境,加强东西协作,引导东部资本、技术、管理经验与西部成果对接。此外,结合西部特色优势产业布局创新链,以需求牵引成果转化,吸引社会资本设立早期创投基金,对科创企业给予更精准的金融支持,让西部创新的种子在本地开花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