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记者从省林业和草原局获悉,省市场监督管理局于近日批准发布《湿地水鸟同步调查技术规范》《小微湿地修复技术规范》两项地方标准,为青海省湿地生态保护与修复工作提供了科学统一的技术遵循,湿地管理精细化、标准化水平迈上新台阶。
作为湿地资源大省,青海湿地面积达712.98万公顷,占全国湿地总面积的12.64%,居全国前列。此次两项标准由省林业和草原局湿地管理处、省湿地保护中心联合青海大学等单位共同制定,立足高原湿地生态特征,历经多轮调研、论证与完善,最终形成贴合我省实际的技术规范体系。
《湿地水鸟同步调查技术规范》明确了调查原则、方案编制、数据管理等核心内容,建立全周期监测体系,规定春季、秋季迁徙期每月至少开展1次调查,繁殖期开展2次调查,越冬期开展1次调查。标准推荐采用直接计数法、分区直数法等科学调查方式,重点覆盖国家公园、珍稀水鸟栖息地等关键区域。该标准实施将有效提升水鸟资源动态监测的准确性,为黑颈鹤等珍稀鸟类保护提供精准数据支撑。
《小微湿地修复技术规范》则聚焦面积600至80000平方米的退化小微湿地修复,与此前发布的《小微湿地认定规范》形成互补,共同完善小微湿地管理体系。标准确立“因地制宜、生态优先、突出功能”的核心原则,明确形态修复、基质设计、岸带建设、植物选配等关键程序,并针对不同目标细化技术要求,为高原小微湿地生态功能恢复提供可操作的技术路径。(记者 宋明慧)
【纠错】 【责任编辑:潘彬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