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聚力建设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中心城市,全面落实河湟文化(西宁)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要求,11月8日至9日,西宁市以“古韵西宁·暖阳有约”为主题,在中心广场举办西宁市冬春文旅“赏非遗”系列活动启动仪式暨河湟非遗“十大场景”沉浸式体验活动。本次活动从“常规展览”升级为“多元体验”,通过非遗活态传承与创新表达的有机结合,为广大市民和游客“零距离”触摸河湟文脉搭建了平台。
初冬的暖阳下,中心广场人声鼎沸,热气腾腾。本次活动首创了“十大沉浸式非遗场景”,以“可展演、可体验、可带走”为核心理念。放眼望去,广场化身为一个巨大的非遗“生活场”:在展演区,高亢悠扬的“花儿”歌声引来阵阵喝彩,充满乡土气息的社火表演让围观群众笑声不断;在手作区,酥油花、湟中堆绣、掐丝唐卡等传统工艺吸引人们驻足,不少孩子踮着脚尖,目不转睛地看着匠人灵巧的双手如何化腐朽为神奇;在康养体验区,张氏点刺脉络疗法、古法“臂穴”按摩等前排起了小队,一位刚体验完的市民活动着肩膀,连连感叹“浑身都轻松了”;而最诱人的莫过于美食品尝区,益鑫手抓、湟源里脊等地道美食香气四溢,让食客们大快朵颐,直呼“过瘾”。这场盛宴全方位调动参与者五感六觉,真正构建起“看得见、学得到、能体验、可带走”的沉浸式非遗体验新范式。
技艺传承,感悟非遗匠心精工巧思。在技艺传承区,氛围则显得专注而静谧。酥油花以其神秘多彩的姿态惊艳亮相,匠人身旁摆放着冰水,每一次塑形都是对手指耐力的考验,每一朵都是他们克服冰冻,用双手精心雕琢的结晶;湟中堆绣前,一位老艺人正将一片片绸缎细心堆叠,独特的立体浮雕效果渐渐显现,引来观众低声惊叹;丹噶尔皮绣的展台前,绣娘手中的针线在皮革上穿梭,发出细微的“沙沙”声,将皮革的坚韧与刺绣的柔美完美融合。通过“手作体验”环节,不少市民在传承人手把手的指导下,小心翼翼地进行第一次尝试,近距离感悟着匠人精神,种下了保护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火种。
文化交融,搭建文化对话友谊桥。活动现场,一场别开生面的“南北对话”正在上演。“青绣”、农民画等9项本土非遗与南宁横县茉莉花茶制作技艺、壮族织锦等4项壮乡瑰宝同场互鉴。一边是河湟地区浓烈粗犷的色彩,一边是壮乡清丽婉约的图样,形成了鲜明而和谐的对比。舞台上,西宁高亢的花儿与南宁悠扬的壮族山歌相继唱响,黄河的豪迈与漓江的灵秀在歌声中交织共鸣,搭建起一座跨越地域的文化对话桥梁。两地非遗的这场“双向奔赴”,不仅是河湟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成果的集中展示,更为构建跨省区非遗保护联盟提供了宝贵的实践样本。
作为2025—2026年西宁冬春文旅系列活动的首场活动,本次非遗体验活动将持续2天,共设置手作体验区、展示展销区、传统体育游艺区、康养体验区4个板块,邀请传统美术类、传统医药类、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类等26项非遗项目参与展示体验,高跷、花儿、汉族民间小调等14项非遗项目参与展演。活动期间推出19万元文旅消费券,精准有效激发文旅市场活力。后续,西宁市还将继续开展“一个赛事启幕、三大展示场景、五项主题活动、七个特色品牌、八条精品线路、N项活动产品”为主体的“13578+N”文旅活动产品,聚力打造集文化体验、民俗互动、美食消费、康养休闲、冰雪运动于一体的西宁冬春文旅品牌。(张艳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