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青山绿水” 赋力经济发展
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香加乡孟克台村地处洪水川腹地,全村居住以蒙古族为主,党员25名,拥有草场84.4万亩、饲草饲料地200亩,饲养各类牲畜2.7万头(只)。2022年村集体收入达15万元,村集体经济总量达50余万元,农牧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7万元。
近年来,为解决孟克台村基础设施薄弱、生产资料少、畜牧业发展潜力小等问题,村党支部始终坚持党建引领,按照“草原上谋出路、土地上做文章、环境上换效益、民生上办实事”的发展思路,立足“小”的实际,做好“精”的文章,为一三产业发展赋能,全力推进村集体经济倍增发展,同时着力夯实牧业村发展基础,走出了一条符合牧区实际的乡村振兴之路。
发挥“体系制度”优势,确保组织保障
孟克台村始终坚持把党的建设放在第一位,以党建引领村集体经济健康发展。坚持组织领导,压实工作责任,加强班子成员党性教育和理论政策学习,确保“两委”班子在思想上不脱节、工作上有思路。同时,压实村党支部书记责任,实行集体研究、集体协商,坚持党建与村务同研究、共部署、压落实,形成责任明确、齐抓共管的党建工作格局,以强健的组织力和凝聚力推动各项工作任务落细落实。
党员的党性增强了,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也就变强了。“怎么让村里富起来”“牧区的发展思路在哪”“种植哪个作物比较好”这样的问号逐渐就多了起来。
立足“生态保护”实际,厘清发展思路
“幸福不会从天而降,好日子是干出来的!”村“两委”班子是这么想的,也是这么干的。一直以来,村“两委”班子同村民想在一块、干在一块,积极谋划发展思路,盘点村内资源,找短板、找不足、找均衡。历年来,孟克台村因区域短板,村里的群众只能依靠草场进行放牧,虽能带来经济效益,但随之而来的生态危机也日益凸显。为改变这种现状,村“两委”首先打起了在村内试种披肩草的“主意”,如果能在村内的草场上成功试种披肩草,或许可以在解决生态危机的问题上“撕开一条口子”。在县乡两级政府的支持下,很快种植披肩草项目就得以实施,试种第一年,披肩草种植大获成功,生态危机也得以解决,“靠天吃饭”的草原一下子变成了“自食其力”的牧场,孟克台村的生态环境也得到了明显改善。
生态环境改善了,牛羊的食物也有了,但“怎样既能使村集体经济增收,又能使牧民增收?”又成了村里的“头疼事”,为此,村“两委”经常开会到深夜。“集中圈养,雇人打理……”,你一言我一语,一条条“锦囊妙计”汇聚到一起,为孟克台村的发展带来生机与活力……
做好“集体帮扶”文章,夯实产业基础
为解决对抗风险能力弱、产业结构单一的问题,孟克台村“两委”班子集思广益,充分利用国家对畜牧业发展的政策扶持,聚焦“牧民增收和村集体经济发展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新路子,按照“村集体经济帮扶+农户养殖+村集体收益”的牛羊养殖新模式,通过争取项目资金49余万元推动养殖业,为村内牧户购买适龄母羊,待母羊产一定数量羊羔后,统一卖出,偿还集体经济本金与利息外,剩余盈利均为牧户所得。通过此养殖模式,牧户每年可增加3000余元收入,村集体经济每年可多增收4万余元。通过做好“集体帮扶”文章,盘活了村集体收益,有效促进了牧业产业发展,实现了农户增收、集体增效。
“以前我没有本钱买母羊,现在好了,村集体对我的帮扶,让我对养殖有了很大的信心,‘借鸡生蛋’让我每年可以多挣3000多元,日子越过越红火了。”60岁的村民巴金高兴地说。
孟克台村通过探索村级集体资产增值新路径,充分将区域短板转化为发展优势,把资源转化为经济收入,不断争取资金项目,依托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建立有效利益联结机制,做好环境保护、村民增收、产业发展“三篇文章”,推动乡村产业大发展,农民大增收,实现群众有收入、村集体有收益的目标,让群众和集体经济增收实现“共赢”。
下一步,孟克台村将在党支部的带领下,充分利用好发展集体经济的各类政策,继续扩大村民养殖规模,做大做强养殖产业,培育壮大村集体经济,以产业振兴促乡村振兴,让村集体经济“活”起来,让乡村振兴更有“奔头”。